banner
Leo

Leo的恒河沙

一个活跃于在珠三角和长三角的商业顾问/跨境电商专家/投资人/技术宅/骑行爱好者/两条边牧及一堆小野猫的王/已婚;欢迎订阅,日常更新经过我筛选的适合精读的文章,横跨商业经济情感技术等板块,总之就是我感兴趣的一切

2023-09-08-當寫作轉化為生活方式:我送你的心得 - 少數派

當寫作轉化為生活方式:我送你的心得 - 少數派#

#Omnivore

Highlights#

我最希望她能明白的不是要選擇哪個護膚品,而是一些基本的選擇原則 ⤴️ ^74f5df3c

這點我是很認同的,也許在這篇文章的讀者裡會特意注意這裡的人只有我了吧

所謂風格,應當是經過很多次嘗試以後自然而然形成的,起步階段的模仿當然能夠幫助我們建立穩定的文字輸出效率,然而並不應該被其限制,能流暢寫出的文字就是最好的文字 ⤴️ ^f1b6c71f

不要完美,允許瑕疵,先寫,其他的都滯後,這是快速進入心流的方法,也是降低啟動困難門檻的好方法,跟那個不管怎麼樣先學 5 分鐘異曲同工

Matrix 首頁推薦

Matrix 是少數派的寫作社區,我們主張分享真實的產品體驗,有實用價值的經驗與思考。我們會不定期挑選 Matrix 最優質的文章,展示來自用戶的最真實的體驗和觀點。
文章代表作者個人觀點,少數派僅對標題和排版略作修改。


我一直認為,在諸多表達方式中,寫作始終是最難的一個。對於我這種嘴比腦子快的人來說,看到一個事物的第一反應就是說,寫卻成為了一種有難度的奢侈。成為少數派作者到現在也有接近一年半的時間,雖然不算高產,卻也陸陸續續寫了幾篇被推上首頁的內容。開始動筆對一個人的改變是巨大的,當寫作逐漸成為了生活方式的一部分,我發現,我的生活已經悄然開始發生了一些變化。我第一次懂了,什麼是潛移默化。

萬事開頭難:克服完美主義#

從學校畢業以後加入社畜大軍時,我才開始成為一名正式的少數派用戶。起初我只是抱着獲取數碼測評和資訊的目的,沒想到卻發現上面駐扎著一群生活方式的文章,這簡直為我打開了一片新天地。然而,看總是過癮的,作為一個「生活家」,看著別人寫這寫那,想想自己曾經好歹也是個正經的文學特長生,心裡總是會癢癢,於是也想要寫點什麼的念頭就這麼埋了個種子。

想法與實踐的距離,總是要比想象的還要再大一些。一來,遲遲想不出合適的選題;二來,總是希望把文字再打磨的更好一點才能問世,所以遲遲沒有動筆。完美主義倒不至於是什麼枷鎖,但確實會給行動帶來一些阻力。人不可能三言兩語就說服自己放棄某種想法,在寫作這件事情上,想要客服完美主義的方法就是:給自己創造一些由頭,千方百計的把一些看起來沒得寫的東西給編起來。

找到一件你感興趣的小事#

很多寫作教程都會告訴你碎片化寫作這個詞。在新手期間,碎片化意味著你可能需要不分主題的記錄大量零星時刻,先養成記錄的習慣,然後慢慢取得成文的突破。經過簡單地嘗試,我發現這種方法對於新手來說並不友好。當有了開始想要寫作的苗頭,任何想法都有可能被當作是靈感,短時間內就有可能記錄出大量的「素材」,即使不討論質量高低,在這些元素裡想要找出一片可以發散出成文的內容,也是非常艱難。試想你還只是個學術菜鳥,開學第一天就給了你浩如煙海的學術論文,無論如何都是一個對信心的不小的打擊。

那麼我們繞回到這個問題的原點上來:寫作的第一步應該是什麼?應該是選題。

與其記錄一大堆靈感寄希望於培養出寫作的習慣,不如直接框定一個主題來得快,就像小學生學寫作文,命題作文往往是開始的第一步,我們不需要應試,但方法是通用的。恰巧此時有朋友開始諮詢我一些護膚的問題,我想這剛好是一個可以拿來創作的主題,於是決定,就從護膚開始。

選定主題並不會萬事大吉,如今的我們看慣了自媒體,已經習慣了所謂的「人設」「關鍵詞」「深耕」「垂類」這些概念,明明還沒有一篇產出,心裡卻已經開始勾勒起了自媒體矩陣的宏偉藍圖,因此不可避免會陷入選題的糾結,究竟應該選如何在這個話題中佈局?從哪裡開始寫起?新一輪的糾結開始了。

然而,此時我已經明白了,這些不過都是藍圖,甚至還沒有一點執行的跡象,因此不如放棄思考,事實是,任何一個能讓你現在有話說的小事都可以成為這個創作主題的開端,簡單直接,抓住一個你感興趣的小事就開始動筆。面對朋友諮詢的護膚問題,== 我最希望她能明白的不是要選擇哪個護膚品,而是一些基本的選擇原則 ==,於是這個「護膚原則」就成為了我的第一個題目,寫作之路就這麼開始了。

image

護膚手記成為了我的第一個寫作主題

在忙碌的時候抽出完整的成文時間#

行動的第一個難題,就是時間。12 小時工作制下,很難有大塊的時間供我寫作。我也嘗試了隨時記錄的方法,但是一旦到了需要拼湊的時候,就發現已經完全不記得彼時為什麼會寫下那些東西。碰壁一次之後,我決定改變這種策略,還是需要一塊相對完整的時間來支持寫作,這個任務自然而然地落到了週末的頭上。本以為萬事大吉,結果卻遭遇了連續兩個週末難產的情況。高強度工作下的週末,往往沒有任何事情的優先級比躺屍和娛樂更高,看来,让周末来承担这个任务还是太艰巨了些,我需要另外想办法。

俗話說,忙裡偷閒,忙的時候反而更能激發自己閒著的鬥志。看起來,我不僅需要一塊完整的時間,還需要一塊自己有狀態和鬥志的時間。就這樣,我選了一个工作日的晚上,選擇在公司完成了自己的第一次成文。由於是在工作日,身上還是有很多緊迫感,週末寫作時鬆散的感覺完全不在,反而敲起字來快速而有序。在沒有時間給我精雕細琢文字的情況下,反而能夠拋棄一些阻礙性的雜念流暢產出,於是,我的第一篇稿子就成文了。

然後中間難:找到正反饋和主線#

有了第一次成功寫作的經歷,接下來要做的就是想盡辦法堅持下去,這又是另一件有難度的事情。堅持是需要理由的,如果不是突然發現並頓悟自己畢生的追求,想要單純用愛發電是很難獲得持續性的動力,我需要給自己創造一些鼓勵自己堅持下去的條件。

主動尋找正反饋#

做任何事情都需要有良好的反饋機制,才不會讓自己快速放棄或者迷失方向。寫出來怎麼辦?主動為自己獲取觀眾是個很好的方法。我開始萌發寫作的念頭就是因為在少數派上發覺不少優秀的作者在這裡貢獻不同領域和類型的長文,所以自然我的第一篇稿子也順理成章地在少數派上發布。假設你能夠找到適合的內容發布平台自然是再好不過,但是還有最簡單的方法:從身邊的人開始尋找反饋。

身邊的親友、興趣圈層…… 都是獲得反饋的好去處,這些反饋有兩個很直觀的好處是快速,且正反饋居多。對於新手來講,我們確實需要更多的鼓勵以及有價值的建議,才更容易堅持下去。選擇大平台發布,當然有可能獲得更多的曝光和更好的效果,但更有可能的是起初無人問津。索性,大處落墨,小處著眼,先把成品發給身邊人或者你所在的興趣圈層,得到一些簡單的反饋與支持,更容易讓自己建立信心,興趣圈層的同僚甚至還有可能幫助你輸出下一次創作的主題與靈感。

image

正反饋打響第一槍

建立自己的寫作主線#

獲得了一些基本的反饋,外在的動力庫就建立的差不多了,需要轉換視角,向內看看了。對自己來說,想獲得持續創作的內心動力,很重要的一個方法是建立屬於自己的寫作主線。這個主線並不一定僅限於內容、包括時間、發布平台、文字風格等等,都可以找到主線。

主題主線:喜歡 = 熟悉 + 意外#

完成第一篇創作之後,我很自然的想到了堅持「護膚」這個主題,持續輸出幾篇內容,畢竟這是一個大道不能更大的話題,有很多可以說的話。可是真的落實到下一篇創作,才知道原來有很多話可說並不是好事,反而會讓你覺得不知從何說起。我想起了萬維剛老師講的一句話:喜歡 = 熟悉 + 意外,一個讓自己喜歡的主題,也應該是一個自己已經有一些知識祭奠但同時也有一些未知細節的領域,換到寫作上,我需要的是自己有寫作經驗,但仍然需要加深體驗才能產出的话题。我也推薦你用這個方法來篩選出幾個適合自己的創作主題,這樣方便你在很多個話題中快速定位出有話可寫切不會無聊的內容。

image

球迷群中一位球迷用自己的看球經歷寫成了系列文章,真的非常動人

時間主線:固定刻意創作的時間#

寫作應該憑著興趣來嗎?是的,但也不全是,半途而廢是做任何事情都大概率會出現的現象,剛剛建立起來的火花不能隨意地葬送。於是,我需要給自己設計一些「條條框框」,好幫助自己培養好寫作的習慣。考慮到每天主力還是要面對工作,如果每日安排碎片化的時間來寫作很容易因為付出不規律,產出不固定而放棄,因此我在每週給自己制定了一個「寫作日」,將這個固定的時間專門用來寫作。在這個時間段中,盡可能的關閉一切來自外界的信息源,專心完成寫作。

這個計劃執行的開端,我發現時間雖然定好了,但產出並不穩定,效率忽高忽低,只有在臨近結尾的時候,寫作速度才大幅度加快,第一篇就是這樣「顫顫巍巍」的產出。隨著時間的推移,第二篇、第三篇的產出速度逐漸變快,我才意識到這本身就是一個需要逐步迭代的過程,規劃的再精妙,一開始也可能會陷入各種各樣的誤區,這個時候要做的可能並不是及時調整寫作策略,而是再堅持一下,需要有幾篇嘗試以後,再來觀察策略是否有效。當你有了幾篇穩定的產出以後,習慣與節奏也就基本形成了。

風格主線:最流暢的就是最好的#

寫作風格本身並不是什麼難題,我一直認為,是因為如今各種內容平台的「風格」和「人設」才給創作者帶來了創作風格上的困擾。作家的文字當然都有明顯的寫作風格,但沒有哪一種真正打動人的風格是從寫第一個字開始就刻意練習和靠近的。當我們看到了小紅書文案、大 V 公眾號,非常容易就會在腦海中建立一個「我的理想風格」。

我提醒自己,在寫作之初就避免進入這條歧途,== 所謂風格,應當是經過很多次嘗試以後自然而然形成的,起步階段的模仿當然能夠幫助我們建立穩定的文字輸出效率,然而並不應該被其限制,==== 能流暢寫出的文字就是最好的文字 ==。倘若你最開始選定的寫作主題是可以持續生產的,那麼別擔心,連續產出幾篇內容以後,你一定會有一套自己的寫作方格。

插敘:工具黨永不缺席#

學霸一支筆,差生文具多。很不幸,我就是文具多的典型。做一件事情之前,總是會努力先把自己的工具配齊,然後再開始行動。這習慣本身並沒有什麼不好,文具多也不一定是什麼壞事,如果連個趁手的兵器都沒有,怕是還沒有上戰場就已經敗下陣來了。

找準寫作場景中的關鍵工具#

前面已經提到,為了保證自己的產出效率,我選擇盡量在固定的時間段進行寫作。這就意味著,我的核心寫作場景無外乎在家或者外出寫作兩個場景。居家寫作,我已經擁有了顯示器、升降桌和工學椅,外出寫作,已有的 MacBookPro 的也能輕鬆支持。看起來,我似乎已經配齊了全部的工具,問題的難點在於,最不可獲取的工具到底是誰?

我把第一個測試場景放在了咖啡館,一個被認為是非常適合工作和自我提升的空間。雖然 Mac 為我提供了輕便的機身,不需要插電的續航,但實踐下來,這些都不是決定咖啡館創作效率的最重要因素,真正帶來關鍵改變的因素是:噪聲。

現如今的咖啡館幾乎大多都是停戰的高鐵,聊著幾個億生意的商務夥伴、暢談大笑的拍照群眾們,隨時可能說出什麼精彩的故事引人注意,有的時候,咖啡機研磨的聲音成為了最能讓我回歸現實的聲音。因此,在這個場景中,降噪耳機比輕便的電腦或者流暢的軟件都要重要。如果你更喜歡在咖啡館中寫作,我更推薦你已經配備好了一副舒適的降噪耳機。

第二個測試場景就是居家。彼時還是動不動靜默三天的深圳,時常居家不能出門的痛苦逼迫我必須要找到居家高效協作的訣竅。上一篇文章中,我提到居家的書房角落對我來說是一個有儀式感的剛需,在這個角落裡,我也用三天時間完成了第二篇文章。這三天中,我認真思考了哪個工具對於提效最有幫助,於是有了幾個如下四個突出問題:

  • 場景一:寫到某些部分時,需要一邊查點東西,一邊繼續寫;
  • 場景二:盯電腦螢幕的時間久了,總是感覺字太小,看起來太累;
  • 場景三:有床就想躺。

總結下來就兩個關鍵詞:大螢幕、遠離床。

相比於效率博主必備的 Markdown 筆記軟件,以及花樣百出的機械鍵盤,居家寫作真正需要滿足的核心條件是:如何讓文字抓住你的眼睛。選擇一個盡可能原來舒適的床的角落,以及一個能夠讓你感覺不太容易勞累的螢幕,就是幫助我提升效率的很好的開始。

至於番茄鐘、專注模式這些幫助我們集中注意力的輔助工具,我相信,在你有了一次居家寫作的成功實踐以後,自然可以摸到這些模式的搭配門道。

最後結尾難:讓習慣帶來改變#

拒絕完美、獲得反饋、尋找合適的工具…… 這些動作最終都要為一個更長期的目標服務:培養持續創作的習慣。和菜頭老師最令人敬佩的地方就在於,且不論文字精煉或全篇碎碎念,能堅持日更就是一個了不起的成就。少數派作為我唯一的文字發布平台,到現在為止也僅僅發布了 16 篇文章,說不上有經驗的老手,但我一定能告訴你幾個持續創作的方法。

玄學:要有寫作的信念#

封建迷信要不得,但玄學還是要信的。人是一種受慣性支配的動物,我們很擅長說服自己,當我們對一件事建立起信念,堅持下去就會成為你面對的唯一選擇,心無旁騖也就信手拈來。信念,大多都是從信心先建立起來的,因此我們才需要不斷地尋找正反饋,並以此「說服」自己:原來我寫的東西也能夠受到大家的歡迎。請一定利用你身邊可以利用的各種元素,來幫助自己建立寫作的信念。做自己的佛陀,比去廟裡要有用的多。

小切口:可以從簡單可持續的主題開始#

除了找到能夠讓自己持續創作的主題,其實我們也可以從更簡單的命題作文開始。如果你喜歡讀書,就在讀完一本書以後嘗試寫一個兩三百字的評價;如果你喜歡音樂,就在聽完一張專輯來一個簡單的評價;甚至你愛刷劇,給每部劇或者電影開一個自己的文字版吐槽大會也是不錯的選擇。 這些愛好你可能都有,而且諸如豆瓣之類的平台也都給你創造了很好的機會,為什麼不動手試試呢?小切口的創作成本低,效率高,也許當你連續輸出幾篇影評之後,對某個主題電影的分析也就悄然成文了。

改變:寫作可以帶給我們安靜與思考#

寫作帶給了我什麼?這個問題也許直到現在,我都不能很好的回答出來,唯一有的答案就是:改變。

能夠把自己的想法通過文字表達出來,相當於是一個二次加工的過程。文字總是比語言要理性的,看慣了自媒體的各種標題黨、快閃文、小紅書風格文案,我發現已經很難在自己的大腦中對一個事物進行系統的加工,總是希望能夠快速看到一件事情或者一個話題的結論。一旦你開始嘗試寫作,你就會發現把一個事物講清楚說明白並不是件容易的事,也許不需要更多的資料,但一定更需要更多次的思考和打磨。寫作只是一條路徑,一條通向安靜與思考的路徑,這大約才是寫作的終極目標。

> 下載少數派 客戶端、關注 少數派小紅書,感受精彩數字生活 🍃

> 實用、好用的 正版軟件,少數派為你呈現 🚀

© 本文著作權歸作者所有,並授權少數派獨家使用,未經少數派許可,不得轉載使用。

載入中......
此文章數據所有權由區塊鏈加密技術和智能合約保障僅歸創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