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nner
Leo

Leo的恒河沙

一个活跃于在珠三角和长三角的商业顾问/跨境电商专家/投资人/技术宅/骑行爱好者/两条边牧及一堆小野猫的王/已婚;欢迎订阅,日常更新经过我筛选的适合精读的文章,横跨商业经济情感技术等板块,总之就是我感兴趣的一切

2023-09-13-为什么你总觉得跟公司有点“八字不合”?-虎嗅网

为什么你总觉得跟公司有点 “八字不合”?- 虎嗅网#

#Omnivore

Highlights#

会议的平均时长、员工走动交流频率、还有办公室的噪音分贝这三个指标。 ⤴️ ^5626d4e0

开放型和封闭型

站在 “企业倾向于在什么地方花钱花功夫” 这个角度。 ⤴️ ^b6655966

细节和结果性

第一、员工的创新行为是否能得到足够的资源支持,包括人、钱和业务许可?

第二、晋升的员工是否具有创新、开放的特征?

第三、失败的创新者是否得到企业的保护和尊重? ⤴️ ^ed064878

开放型与封闭型

在 “竞争型企业” 中,员工只对自己的工作负责,想要别人帮你,想好交换条件吧;而在 “合作型企业” 中,企业文化强调团队合作、利益一致的原则,要求员工尽可能避免内部冲突 —— 那些拒绝配合同事的员工,会被认为没有团队精神。 ⤴️ ^4fa07e5b

竞争型和和谐型

为什么你总觉得跟公司有点 “八字不合”?#

本文介绍了企业性格的四个维度:内向型和外向型、细节型和结果型、开放型和封闭型、竞争型和和谐型。作者通过对这四个维度的解析,帮助读者了解自己适合的企业性格类型,以便更好地选择工作环境。

・企业性格可以分为内向型和外向型,细节型和结果型,开放型和封闭型,竞争型和和谐型四个维度。

・了解企业性格有助于选择适合自己的工作环境,提高工作效率和满意度。

・企业性格与个人性格有关,不同性格类型的人适合不同类型的企业。

一、企业性格第一个维度:内向型和外向型

两家业务产品完全相同的公司之间的差异,在你走进他们办公室的第一秒,就能感觉到了。

第一家公司,上百个人的大办公室,噪音分贝能低于 15,每个人都闷头在干自己的事,交流只用聊天工具,稍微大声一点,都会引发侧目。

而另一家公司,三分之一的人在会议室,三分之一的人离开自己的座位和别人交流,剩下的三分之一比较懒,沟通仍然靠嘴喊。

我称之为 “内向型公司和外向型公司”,这么分,是受一位朋友的启发。他有一次用这个维度去介绍两家公司的不同:“举个例子吧,A 公司和 B 公司的区别,就像内向型人和外向型人的区别”。

这个说法让我豁然开朗,人有 “内向外向” 的区别,公司也有啊,我在以前的文章《“深度工作” 时间,决定成就大小》一文中,以 **“开会文化”“沟通文化”** 为例,讲了这两类公司的特点。

在 “外向型公司”,别人遇到问题找你沟通是天经地义,你不配合就是没有团队精神;在 “内向型公司”,每一个人都立足于自己先解决问题,实在解决不了,求助其他人也好像是欠了多大的人情。

“外向型公司”,大部分员工花在讨论、交流和说服别人上的时间,远远超过花在分析、思考等书面工作上的时间;“内向型公司” 的员工则刚好相反。

内向型企业把开会看成 “不得不开才会开” 的工作,因为这类企业更看中个人的独立分析和思考能力,而不是集体的交流与碰撞,所以在内向型企业更尊重员工的工作空间不被打扰,也不去过多的干涉员工的私人生活。

很多工程师文化的公司,就属于这一类。

当然一般大型公司都不会明显的偏向外向或内向,但多多少少有点倾向性。

知道这个有什么用呢?很简单 **,每个人都最好在和自己性格相近的公司工作。如果你习惯 “深度思考” 的工作方式,那么最好呆在 “内向型公司”;如果你喜欢跟别人讨论交流、喜欢说服别人、喜欢团队沟通的氛围,或者害怕一个人闷头工作,那么 “外向型公司” 才适合你。**

区别这两类公司的方法也很简单,上一天班就知道了,只要关注 **== 会议的平均时长、员工走动交流频率、还有办公室的噪音分贝 ==**== 这三个指标。==

由此内外向性格,我想到近几年大家都很热衷的 MBTI 性格分类方法,有四对性格维度,那么,除了 “内向与外向” 的区别外,公司是否也有另外三对 “性格” 维度呢?

image

二、企业性格第二个维度:细节型和结果型

一家企业的 “性格” 的第二个重要层面:它是更关注 “细节完美”?还是更关注 “结果满意”?

“细节决定成败”,这是一个被企业说烂了的口号。有人跟我抱怨:今天我复印文件,有一点歪了,被领导训了一顿,说我不注意细节,我这才发现,公司所有人的办公桌都很整洁 —— 除了我的。

当然,办公室的整洁不代表这是一家 “细节型” 公司,也有可能是管理者的管理文化更重视表面功夫,实际管理乱成一团麻。

基于细节的精细化管理是一种科学的管理方法,想要分辨出 “细节型公司” 和 “效率型公司” 这两种企业性格,需要 **== 站在 “企业倾向于在什么地方花钱花功夫” 这个角度。==**

比如说,“细节完美型” 公司,每月初要求员工列出本月的计划,一定要具体到量化的目标,然后每天例会汇报完成情况,沟通遇到的问题。

和细节化管理对立的,是 “80/20” 式的管理,公司只关注你最重要的事,KPI 只考核最重要的一项,这样的管理最有效率。

这两类公司的差别,一般是行业上的区别。一些成熟的行业,很容易出现 “细节型” 公司,因为行业效率不可能大幅提高,只能通过精细化的管理,去 “榨干” 员工的潜能;另一类是业务要求非常严谨的行业,比如工程类、研发类公司,也更关注细节。

相反,在一些创新性的行业,容易出 “结果型” 公司。因为行业增长速度很快,变数大,根本没时间多细琢磨,公司总是倾向于忽视细节问题,快速推进业务。

但即使是同样的行业,不同公司对细节的关注程度也是不同的。

在 “细节型” 公司工作,员工往往只会花三分之一的时间完成工作,还要花三分之一的时间与同事客户确认工作细节,再花三分之一的时间 “装饰” 工作成果。

这类公司,对于那些注重细节、计划性很强、喜欢自律、追求完美的员工而言,再合适不过了,也适合那些习惯于 “被动工作” 的人。

相反,“结果型” 公司最大的好处是自主性强。员工能自主地制定适合自己的时间表,只要最终完成任务,过程不会被过多的干涉,更不会有人管你文件是不是复印歪了,办公桌上东西乱不乱。

这类公司,自然更适合不喜欢被太多规矩束缚的人。但既然是 “结果型公司”,最重要的评估指标是最终的结果与耗费的资源的比例。在这里工作,也需要你有相当强的自我反省、自我提升的能力—— 没有人来纠正你过程中的错误,你也就失去了亡羊补牢的机会,直到你被扫地出门的那一刻,都不知道你做错了什么。

细节型与结果型这两种企业性格,对应的是MBTI 中的 “判断 J” 与 “知觉 P”,主要因为:

J 型人格,喜欢按计划行事,不喜欢 “意外惊喜”,崇尚细节管理,以外部目标导向为追求,更符合细节型企业的要求;

P 型人格,习惯随机应变,崇尚随性而为,适应能力强,追求的是自我满意度,更符合结果型企业的要求。

三、企业性格第三个维度:开放型与封闭型

假设新产品升级有两个方向:第一个更稳妥,市场更明确,但竞争者众多,第二个更创新,难度更大,但属于没有竞争者的蓝海。你觉得你所在的公司愿意尝试哪个方向?

这个问题的答案就是企业性格的第三个维度:开放型与封闭型。

就像现实中,有些人更喜欢冒险,有些人更实际一样,有些企业总在想着法子 “折腾”,产品刚刚站住脚,就想着要升级,赚取更高毛利,市场刚刚打开,就急着要推新品。

“开放创新” 现在也成了所有企业挂在嘴边上的东西,领导都会说 “要敢于创新,不要怕失败”,但真正评估企业的 “开放性与封闭性” 的标准,还是前面说的,不看口号看钞票 ——

== 第一、员工的创新行为是否能得到足够的资源支持,包括人、钱和业务许可?==

== 第二、晋升的员工是否具有创新、开放的特征?==

== 第三、失败的创新者是否得到企业的保护和尊重?==

三条标准一摆出来,大部分企业就都成了 “伪开放型企业”。其实,这不是坏事,“开放” 意味着管理难度加大,“创新” 意味着失败风险增多 —— 在市场不成熟的时候,创新意味着巨大的投入和漫长的等待,从一开始,大部分企业就注定会失败。

所以,很多企业以 “不犯错” 为第一经营目标,以 “等待对手犯错” 为第一竞争手段,强调稳健和不变的企业精神,这就是 “封闭型” 的企业性格,最典型的是银行。

大部分人对银行的印象就是保守,还有一个日剧《半泽直树》痛斥银行 “晴天送伞,雨天收伞”。其实,银行拿着是固定的息差收入,却要冒贷款本金损失的风险,这才养成了保守、稳健的经营作风 —— 要知道,大部分倒闭的银行都是死于激进冒险的业务扩张,而非保守不思进取。

所以开放和封闭、创新与保守只是企业的个性,无所谓谁对谁错。但对员工而言,一个有冒险精神的员工,在一家保守的企业,肯定待不长,一个性格稳健的员工,在一家创新求变的公司,也很难被重用。

判断一家企业是开放型还是保守型,不用进公司,看看真金白银打造出的产品和业务就知道了。相反,进了公司后,反而容易被老板的口号忽悠。

开放型与封闭型这两种企业性格,对应的是 MBTI 中的 **“直觉 N”“感觉 S”**,主要因为:

N 型人习惯于用直觉来处理收到的信息,我觉得、我联想、我推测、我判断……,他们中一部分热衷于寻找事情的规律,一部分人对那些奇思妙想很着迷,更符合开放型企业对创新的要求。

S 型人满足于感官接收到的信息,我听到、我看到、我闻到、我摸到……,他们对周围的生活细节非常关心,重视经验,喜欢收集数据来说明问题,更符合封闭型企业对稳健的要求。

四、企业性格第四个维度:竞争型与和谐型

“竞争” 对于现代公司而言,是个好东西。但很多公司都会在管理上遇到内部竞争与团队合作的矛盾。

某项目由员工甲负责,但在执行过程中,员工甲希望能得到员工乙和员工丙的帮助,可这两位员工分别以 “关你屁事” 和 “关我屁事” 为由拒绝,于是,员工甲找到他们的上司,希望上司出面协调。

此时,上司协调的力度与最终两个员工的配合程度,就代表了这家企业是 “竞争型企业” 还是 “和谐型企业”。

== 在 “竞争型企业” 中,员工 ==== 只对自己的工作负责 ====,想要别人帮你,想好交换条件吧;而在 “合作型企业” 中,企业文化 ==== 强调团队合作、利益一致的原则 ====,要求员工尽可能避免内部冲突 —— 那些拒绝配合同事的员工,会被认为没有团队精神。==

所有的公司在一定程度上,都有内部员工之间的竞争,公司希望以此提高员工的战斗力,但有竞争,就有内耗,其最大的成本是对团队文化的冲击。

很多企业嘴上鼓励竞争和狼性文化,可又要求员工有团队奉献精神,同时要求 “竞争” 与 “和谐” 这两个对立的性格维度,结果很可能是企业的 “人格分裂”。

人也是如此。有人不喜欢竞争造成的内部冲突,在这种氛围中工作,觉得很没有安全感;而有人则不喜欢一团和气的虚伪的团队文化,认为自己没有任何理由帮助那些能力差的人。

这个维度的性格过于强烈的人,最好的办法不是去适合环境,而是找一个跟你 “八字相合” 的公司。

竞争型与和谐型这两种企业性格,对应的是 MBTI 中的 **“思维 T” 与 “情感 F”**,主要是因为:

F 型人格在工作中更多地考虑了价值观和个人感情因素,更利于沟通,更符合和谐型企业的要求。

T 型人格在工作中更多考虑做事的目标和原则,更利于律己,更符合竞争型企业的要求。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正在改变与想要改变世界的人,都在 虎嗅 APP

読み込み中...
文章は、創作者によって署名され、ブロックチェーンに安全に保存されていま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