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RA 中「项目」的魔力:用输出对抗信息焦虑 - 少数派#
#Omnivore
Highlights#
调整你的信息释放比率 ⤴️ ^c80e33fb
不管你构建的是一个什么事物,重点在于创造它的行为,通过它释放你大脑中的知识。 ⤴️ ^9b4580c8
简单来说就是学以致用,需要真的用到才行
让你的释放比率大于 0,无论这个数字多么小。 ⤴️ ^113303a4
让你的释放比率大于 0,无论这个数字多么小。 ⤴️ ^c48098b5
只要分子不是 0,那么就有意义
真正利用起自己掌握的知识,大脑中的「燃料」也会流向这个具体的项目,你的知识现在有了明确的目标。 ⤴️ ^8f0fb575
其实就是知识的用处,知识也需要一个出口,让它创造
这一切,都在正式启动录制第一集的那一刻,烟消云散。一旦行动开始,神奇的事情就发生了,我听到的、看到的、和人讨论到的,甚至是一些和知识管理完全无关的信息,都成为了我的素材,那段时间我的眼睛上像是长了一对探照灯,总能发现那些有价值的信息。 ⤴️ ^deef0c35
我有同样的经历,开始前极度焦虑,一旦开始后,所有的一切都像在为我服务,各种例子信手拈来
在 Google 最神秘的部门 Google X,有一个项目叫「登月工厂」,他们有个「Monkey First」的口头禅。意思是,如果你想让一只猴子在基座上背诵莎士比亚的名言,你应该先去训练猴子,而不是先去建造基座。 ⤴️ ^3542e007
其实这里就是重要的事情优先,不要因为简单而去做不那么重要的事情
让项目成为长久的驱动 ⤴️ ^4911ec9a
这里跟我做的一模一样,想法也一样,项目驱动,但是我觉得项目之上还是要有目标的,目标驱动项目,项目驱动其他
并且,当你深入到一个领域之后,会发现有用的信息根本不是太多,而是太少,大多数的知识对你来说都会逐渐成为垃圾,你会期待某几位作者快点出新作品来滋养你。 ⤴️ ^a17707ad
太对了,这就是我的挑选信息源啊
Matrix 首页推荐
Matrix 是少数派的写作社区,我们主张分享真实的产品体验,有实用价值的经验与思考。我们会不定期挑选 Matrix 最优质的文章,展示来自用户的最真实的体验和观点。
文章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少数派仅对标题和排版略作修改。
我们日常接触的信息源很多,大脑每天都在接触海量的新信息,你听到的、看到的每一句话,都在帮助你对这个世界了解得更多一点 —— 至少,我们自己是这么认为的。
这种感觉是很好的,但有的时候,我们的大脑会感觉有一些信息过载,甚至会有一些焦虑。
仔细想想,其实这是很奇怪的一对矛盾,一方面,我们渴望新的信息,并享受信息灌进大脑的过程;另一方面,我们又因为信息量太大,感到无所适从。
如果从进化的视角来看,这件事有合理的解释。进化会奖励那些对新的信息感兴趣的人,无论是对哪里有猎物感兴趣,还是对部落里哪位兄弟的狩猎技巧感兴趣,亦或是对哪种树上的果子好吃、哪种树上的果子有毒感兴趣,这些人的生存几率更高,也就会把他们的基因传给后代。
不过,祖先接触的信息量太少了,原始人一生接触到的信息,恐怕还没有我们如今在一周时间内接触到的多,但我们的基因还来不及做出调整。我们依旧渴望那些最「新」的信息,渴望它们带来的新鲜和刺激。
信息积累带来的焦虑#
有的文章你只是粗略地看了一遍,甚至只看了一个标题,当时没时间仔细阅读,就丢尽了收藏夹或者笔记软件,只要你有过这个行为,那篇文章大概率就再也不会被你打开了,至少阅读它的优先级会低于你去看新信息的优先级。
即便你的理性知道,收藏的文章你还没有看,你知道它既然能被收藏,价值大概率会高于一篇随机的新文章,但你的收藏行为已经欺骗了大脑:这个知识我了解了,等我需要的时候知道在哪能找到它,它对我来说已经是一个「旧知识」了。
就是在这样的信息成瘾和自我欺骗中,我们不停地去听、去看新的知识,而我们的大脑则是在面对一个尴尬的局面:它似乎吸收了很多,似乎又什么都没有记住,然后还有大量新鲜的、没有了解过的知识在某个地方等着你去吸收。
于是我们开始感到焦虑,甚至感到有些恶心。
如果你只是不停地输入信息,而没有适当地释放出去 —— 也就是没能很好地处理和应用这些信息,这种不安、焦虑和恶心就会越来越严重。
于是,你开始欺骗自己,认为信息和知识只要被妥善地分类、储存起来,就能够获得所谓的「认知提升」,于是,不断地整理各种笔记,就成了你的最终目标。
过了一段时间,你会发现你积累的知识没有对认知提升产生什么作用,反正你看不到自己发生了什么实际的变化,于是你开始质疑自己,是不是知识管理的方法不对?是不是用的软件不够先进?
你去逛大神们写下的分享,双向链接、知识图谱、每日回顾,五花八门的功能都让你怦然心动,果然是我的方法有问题!于是你换了一个新的软件,研究它们的新功能,然后研究怎样把旧笔记无损地迁移到新软件里,对了,那些收藏了没有读过的文章,最好也能一并转移过来。
于是,你再次踏上新的征程,对未来的自己充满信心,这次,一定能把知识好好地管理起来。
于是,你继续消费新的信息,继续一点点积累焦虑,直到有一天,这一切再重来一遍。
我一直在说你,实际上,我说的就是曾经的自己。
后来,我在整个流程里做出了一点点改变,它撬动了我整个知识吸收体系的结构性变化,与它相比,其他所有的方法都变得不那么重要。
信息释放比率#
Lawrence Yeo 写了一篇文章,把这个改变总结为:调整你的信息释放比率(Release Ratio)。
简单来说,想要让我们获取的信息有价值,你需要利用它们,去创造或者构建一些东西,它们可以是一个具体的产品或服务,也可以是个人习惯的改变、文化方面的输出等等,它们的共同特点是:都是过程驱动的事物。
不管你构建的是一个什么事物,重点在于创造它的行为,通过它释放你大脑中的知识。
Lawrence 说,每个人的大脑都有一个释放阀门,当你打开它的时候,它会把一部分知识释放到世界中。
用简单的公式来描述:信息释放比率 = 你利用信息创造的内容➗你消费的信息。
这有点像烧柴火做饭,信息释放比例越高,处理和释放的燃料就越多。
大多数人释放阀门的默认值都是 0,因为分子为 0。
人们倾向于花费很多时间去消费各种信息,而不是去创造什么东西,我们总是倾向于不行动。随着分母的数字越来越大,也就是我们积压的燃料越来越多,但我们创造的东西却依然保持为 0,我们就会感到越来越焦虑。
图片来源:《The Release Ratio: How to Make Use of Everything You Know》
撬动改变的起点#
解决方案是什么呢?做出第一步的行动:让你的释放比率大于 0,无论这个数字多么小。
无论它是 0.1 还是 0.001,都无所谓,你可以找一个每天只需要五分钟的事情,或者每三天只要五分钟的事情,都可以。
「创造」这个词可能听起来很吓人,但实际上任何人都能做到。
比如,尝试在读完某个内容之后,录制一段简单的语音笔记;或者把脑子里突然出现的想法写下来,快速画一张草图;可以是一个朋友圈,可以创建一个三五好友分享知识的微信群,还可以发个小红书。
形式不重要,重要的是让信息释放比大于 0.
图片来源:《The Release Ratio: How to Make Use of Everything You Know》
这样最明显的三个好处是:
第一:开启阀门后,利用你大脑的燃料。
消耗一部分信息,把它们转化成创造物,会给你的大脑提供更多的呼吸空间,这会大幅度降低你的信息焦虑。模糊的、关系混乱的信息会在大脑里形成大量「待处理」的信息内容,释放出去,就可以停下思考它们而去思考新的东西。
第二:在无数新的信息中,找到自己最需要关注的方向。
群里总有人问我,PARA 分类法里,怎么找到自己的项目(Project)和领域(Area)?
回答其实挺简单,当你去行动的时候,项目自然会浮现出来,无论是开发一个小产品,还是持续写一些东西,或是拿下一门考试,指向行动的那些自然就属于项目,而支持项目运行下去的「领域」也会逐渐浮现出来。
没有行动,信息就永远不会聚焦。而当你开始筹划一个行动的时候,哪些信息是重要的,你自然会知道。
第三:燃烧的过程会持续。
把消耗信息创造内容比作烧燃料是很贴切的,因为一旦微小的行动有了点燃的起点,燃料就不会很快熄灭,你会通过一点行动,得到一点正反馈(也可能是负反馈),然后基于这些反馈,你会去有目标地搜集信息,越过一个阈值之后,燃烧的反应就会持续进行下去。
很多事情,开始往往是最难的部分,你需要做的,就是让释放比率大于零,这是关键,做到这一点,你就已经做好准备迈向下一步了。
当你的项目浮现出来,下一步就是逐步增加「烧柴火」的时间投入,随着简单笔记的积累,你的小短文可能变成一篇篇长文,你的小点子可能会变成一个实在的产品。
这个阶段,你开始真正利用起自己掌握的知识,大脑中的「燃料」也会流向这个具体的项目,你的知识现在有了明确的目标。
图片来源:《The Release Ratio: How to Make Use of Everything You Know》
行动的艰难#
前段时间我给群友录制了一门个人知识管理的分享视频,对此有着非常深刻的体会。在行动之前,我会对自己的知识管理有一些想法,也会对这类文章和视频很感兴趣,但它们都只是停留在我的大脑里,最多只是零星地把一些点状的方法论讲给身边的人去听。
等我筹备这个工作的时候,发现似乎永远也筹备不完,从本来计划只有一个章节,到后来六个大篇章、几十集的规划,那时候每天脑子里都在琢磨各种困难:录不下去怎么办?不够专业怎么办?有的内容过段时间过时了怎么办?还有没有我没有搜集到的信息?
这一切,都在正式启动录制第一集的那一刻,烟消云散。一旦行动开始,神奇的事情就发生了,我听到的、看到的、和人讨论到的,甚至是一些和知识管理完全无关的信息,都成为了我的素材,那段时间我的眼睛上像是长了一对探照灯,总能发现那些有价值的信息。
后来这次输出的结构有了很大的变化,很多意外的收获和一开始计划的根本不一样,早期担心的那些困难也压根没有出现。结构的变化很大程度是在这个过程中生长出来的,录到第 60 集的时候,我很明确地知道,这件事闭环了,我完成了。
这看起来是我人生中一次大彻大悟的改变,实则不然。这已经是我第 19 次录制一个长视频,你现在读到的文章,也是我人生中超过几百篇公开发布的文章之一。我已经明确地知道这个思维转变的过程,但还是在每次行动开始之前,把大量时间花在对行动失败的担忧上。
在 Google 最神秘的部门 Google X,有一个项目叫「登月工厂」,他们有个「Monkey First」的口头禅。意思是,如果你想让一只猴子在基座上背诵莎士比亚的名言,你应该先去训练猴子,而不是先去建造基座。
想象一下,你正试图教一只猴子在基座上背诵莎士比亚。 在训练猴子和建造基座之间,你应该如何分配时间和金钱?正确的答案,当然是不花时间去想怎样建造基座,而是去思考怎样训练猴子说话,那才是真正重要的事。
图片来源:monkeyfirst.com
但很多人会花大量时间建造一个华丽的基座,并显得很忙碌。因为这样一方面可以逃避真正的「项目」,也可以安慰自己没有浪费青春。
知易行难呀。
让项目成为长久的驱动#
但无论如何,我的人生经验告诉自己,找到明确的目标开始行动,也就是「拥有一个项目」,就是有这样神奇的作用。
它能让你通过项目的视角去看待世界。这时候你会很自然地把花费的时间从每天十几分钟提高到几个小时,甚至不工作的时候都在关注与它相关的信息,你的大脑中燃料的燃烧速度变得更快,随着一个项目的结束,燃料被清空,你的大脑有了更多的空间,留给新的想法和信息,而不是老的信息不断积压下去。
这一切的起点,就是先让信息释放比率大于 0。
那么这个释放比的上限是不是 1 呢?并不是。
释放比率小于 1,意味着消费的内容总是大于创造的内容。每天花两个小时读东西,然后花一个小时创造,在不考虑损耗的前提下,释放比率大约就是 0.5。
随着创造的行为的增加,你吸收的知识会在某个时刻供应不上输出,比如你每天花 5 个小时来创造,大概率不会再花 10 个小时去阅读。
创造的内容比消费的内容多,这并不是罕见的现象。比如作家、艺术家、企业家都是这样。
你可以短时间内把信息释放比推到大于 1,甚至可以推到 10,但这种时刻是对过去认知的透支,总有一天你会感到「没灵感」、「没想法」,背后的原因就是燃料不足了。
图片来源:《The Release Ratio: How to Make Use of Everything You Know》
并且,当你深入到一个领域之后,会发现有用的信息根本不是太多,而是太少,大多数的知识对你来说都会逐渐成为垃圾,你会期待某几位作者快点出新作品来滋养你。
这就是为什么作家、艺术家和企业家都会花时间闭关阅读和思考的原因,因为除了极少数的天才,大多数人很难持续创造自己没有听过、没有加过的东西。
不过,如果你还没有开始,最好先不去担心这件事,因为到那个时候,尽管你还会陷入焦虑,但那和你在出发前无目的的焦虑是不一样的。你会知道自己欠缺什么,而且如果你释放给世界的信息足够有价值,那时候会有很多人来帮助你 —— 比如读者的鼓励、用户的买单,甚至你可能会有自己的助理和员工。
我们接触到的信息一直是单向输入,打破这个单向循环的最佳方式,就是去尝试创造一点东西。
如果你还没出发,那就先做到一点吧:从小事做起,一篇微博、一篇笔记、一段精心编排的朋友圈、一篇日记、一个产品的 Demo,保持你的释放比例大于 0。
而对于像我这样的人来说,打开一篇文档,写下文字,永远是最好的项目。
ConvertKit 的创始人内森・巴里 (Nathan Barry) 分享了他们年收入超过 4000 万美元背后的一个小秘密:他在 2012 年做出了一个公开承诺:每天写 1000 字,坚持 600 天。
他还专门使用 Commit 软件(类似国内的各种打卡 APP)跟踪了这个进度。首先是 20 天,然后是 30 天。很快,无论发生什么,他都要每天写 1000 字。
图片来源:The commitment that changed my career + my next project.
随后的几年,他出版了 3 本书、大量的博客文章,文字也让他认识了更多优秀的人,拓宽了的业务。 他说:他每天写 1000 字是我职业生涯中一切美好事物的催化剂。
每天 1000 字,大体上是几十条微信的长度,并不算特别难,难就在于找到自己的领域和项目,持续不断地写。受到 Nathan 影响的 YouTuber Ali Abdaal 也分享到:
每天写 1000 字绝对会改变游戏规则,我写得越多,我可以分享的东西就越多。因为写作不仅仅是输出的机制,也是思考的机制。我写得越多,这些想法就越成熟,我就能把更好的东西放进书、视频、播客和其他我做的事情里。
尽管这些年写作已经成为我的习惯,但看到这两位的分享,我也给自己建立了一个新的「项目」:每天写 1000 字,也同样安装了一个打卡 APP,先不去规划、不去琢磨有什么困难,持续一段时间,再来观察自己的变化。
关联阅读:
- Lawrence 的文章《The Release Ratio: How to Make Use of Everything You Know》
- Nathan 的文章《The commitment that changed my career + my next project》
> 下载 少数派 2.0 客户端、关注 少数派公众号,解锁全新阅读体验 📰
> 实用、好用的 正版软件,少数派为你呈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