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RA 中「項目」的魔力:用輸出對抗信息焦慮 - 少數派#
#Omnivore
Highlights#
調整你的信息釋放比率 ⤴️ ^c80e33fb
不管你構建的是一個什麼事物,重點在於創造它的行為,通過它釋放你大腦中的知識。 ⤴️ ^9b4580c8
簡單來說就是學以致用,需要真的用到才行
讓你的釋放比率大於 0,無論這個數字多麼小。 ⤴️ ^113303a4
讓你的釋放比率大於 0,無論這個數字多麼小。 ⤴️ ^c48098b5
只要分子不是 0,那麼就有意義
真正利用起自己掌握的知識,大腦中的「燃料」也會流向這個具體的項目,你的知識現在有了明確的目標。 ⤴️ ^8f0fb575
其實就是知識的用處,知識也需要一個出口,讓它創造
這一切,都在正式啟動錄製第一集的那一刻,煙消雲散。一旦行動開始,神奇的事情就發生了,我聽到的、看到的、和人討論到的,甚至是一些和知識管理完全無關的信息,都成為了我的素材,那段時間我的眼睛上像是長了一對探照燈,總能發現那些有價值的信息。 ⤴️ ^deef0c35
我有同樣的經歷,開始前極度焦慮,一旦開始後,所有的一切都像在為我服務,各種例子信手拈來
在 Google 最神秘的部門 Google X,有一個項目叫「登月工廠」,他們有個「Monkey First」的口號。意思是,如果你想讓一隻猴子在基座上背誦莎士比亞的名言,你應該先去訓練猴子,而不是先去建造基座。 ⤴️ ^3542e007
其實這裡就是重要的事情優先,不要因為簡單而去做不那麼重要的事情
讓項目成為長久的驅動 ⤴️ ^4911ec9a
這裡跟我做的一模一樣,想法也一樣,項目驅動,但是我覺得項目之上還是要有目標的,目標驅動項目,項目驅動其他
並且,當你深入到一個領域之後,會發現有用的信息根本不是太多,而是太少,大多數的知識對你來說都會逐漸成為垃圾,你會期待某幾位作者快點出新作品來滋養你。 ⤴️ ^a17707ad
太對了,這就是我的挑選信息源啊
Matrix 首頁推薦
Matrix 是少數派的寫作社區,我們主張分享真實的產品體驗,有實用價值的經驗與思考。我們會不定期挑選 Matrix 最優質的文章,展示來自用戶的最真實的體驗和觀點。
文章代表作者個人觀點,少數派僅對標題和排版略作修改。
我們日常接觸的信息源很多,大腦每天都在接觸海量的新信息,你聽到的、看到的每一句話,都在幫助你對這個世界了解得更多一點 —— 至少,我們自己是這麼認為的。
這種感覺是很好的,但有的時候,我們的大腦會感覺有一些信息過載,甚至會有一些焦慮。
仔細想想,其實這是很奇怪的一對矛盾,一方面,我們渴望新的信息,並享受信息灌進大腦的過程;另一方面,我們又因為信息量太大,感到無所適從。
如果從進化的視角來看,這件事有合理的解釋。進化會獎勵那些對新的信息感興趣的人,無論是對哪裡有獵物感興趣,還是對部落裡哪位兄弟的狩獵技巧感興趣,亦或是對哪種樹上的果子好吃、哪種樹上的果子有毒感興趣,這些人的生存機率更高,也就會把他們的基因傳給後代。
不過,祖先接觸的信息量太少了,原始人一生接觸到的信息,恐怕還沒有我們如今在一周時間內接觸到的多,但我們的基因還來不及做出調整。我們依舊渴望那些最「新」的信息,渴望它們帶來的新鮮和刺激。
信息積累帶來的焦慮#
有的文章你只是粗略地看了一遍,甚至只看了一個標題,當時沒時間仔細閱讀,就丟進了收藏夾或者筆記軟件,只要你有過這個行為,那篇文章大概率就再也不會被你打開了,至少閱讀它的優先級會低於你去看新信息的優先級。
即便你的理性知道,收藏的文章你還沒有看,你知道它既然能被收藏,價值大概率會高於一篇隨機的新文章,但你的收藏行為已經欺騙了大腦:這個知識我了解了,等我需要的時候知道在哪能找到它,它對我來說已經是一個「舊知識」了。
就是在這樣的信息成癮和自我欺騙中,我們不停地去聽、去看新的知識,而我們的大腦則是在面對一個尷尬的局面:它似乎吸收了很多,似乎又什麼都沒有記住,然後還有大量新鮮的、沒有了解過的知識在某個地方等著你去吸收。
於是我們開始感到焦慮,甚至感到有些噁心。
如果你只是不停地輸入信息,而沒有適當地釋放出去 —— 也就是沒能很好地處理和應用這些信息,這種不安、焦慮和噁心就會越來越嚴重。
於是,你開始欺騙自己,認為信息和知識只要被妥善地分類、儲存起來,就能夠獲得所謂的「認知提升」,於是,不斷地整理各種筆記,就成了你的最終目標。
過了一段時間,你會發現你積累的知識沒有對認知提升產生什麼作用,反正你看不到自己發生了什麼實際的變化,於是你開始質疑自己,是不是知識管理的方法不對?是不是用的軟件不夠先進?
你去逛大神們寫下的分享,雙向鏈接、知識圖譜、每日回顧,五花八門的功能都讓你怦然心動,果然是我的方法有問題!於是你換了一個新的軟件,研究它們的新功能,然後研究怎樣把舊筆記無損地遷移到新軟件裡,對了,那些收藏了沒有讀過的文章,最好也能一並轉移過來。
於是,你再次踏上新的征程,對未來的自己充滿信心,這次,一定能把知識好好地管理起來。
於是,你繼續消費新的信息,繼續一點點積累焦慮,直到有一天,這一切再重來一遍。
我一直在說你,實際上,我說的就是曾經的自己。
後來,我在整個流程裡做出了一點點改變,它撬動了我整個知識吸收體系的結構性變化,與它相比,其他所有的方法都變得不那麼重要。
信息釋放比率#
Lawrence Yeo 寫了一篇文章,把這個改變總結為:調整你的信息釋放比率(Release Ratio)。
簡單來說,想要讓我們獲取的信息有價值,你需要利用它們,去創造或者構建一些東西,它們可以是一個具體的產品或服務,也可以是個人習慣的改變、文化方面的輸出等等,它們的共同特點是:都是過程驅動的事物。
不管你構建的是一個什麼事物,重點在於創造它的行為,通過它釋放你大腦中的知識。
Lawrence 說,每個人大腦都有一個釋放閥門,當你打開它的時候,它會把一部分知識釋放到世界中。
用簡單的公式來描述:信息釋放比率 = 你利用信息創造的內容➗你消費的信息。
這有點像燒柴火做飯,信息釋放比例越高,處理和釋放的燃料就越多。
大多數人釋放閥門的默認值都是 0,因為分子為 0。
人們傾向於花費很多時間去消費各種信息,而不是去創造什麼東西,我們總是傾向於不行動。隨著分母的數字越來越大,也就是我們積壓的燃料越來越多,但我們創造的東西卻依然保持為 0,我們就會感到越來越焦慮。
圖片來源:《The Release Ratio: How to Make Use of Everything You Know》
撬動改變的起點#
解決方案是什麼呢?做出第一步的行動:讓你的釋放比率大於 0,無論這個數字多麼小。
無論它是 0.1 還是 0.001,都無所謂,你可以找一個每天只需要五分鐘的事情,或者每三天只要五分鐘的事情,都可以。
「創造」這個詞可能聽起來很嚇人,但實際上任何人都能做到。
比如,嘗試在讀完某個內容之後,錄製一段簡單的語音筆記;或者把腦子裡突然出現的想法寫下來,快速畫一張草圖;可以是一個朋友圈,可以創建一個三五好友分享知識的微信群,還可以發個小紅書。
形式不重要,重要的是讓信息釋放比大於 0.
圖片來源:《The Release Ratio: How to Make Use of Everything You Know》
這樣最明顯的三個好處是:
第一:開啟閥門後,利用你大腦的燃料。
消耗一部分信息,把它們轉化成創造物,會給你的大腦提供更多的呼吸空間,這會大幅度降低你的信息焦慮。模糊的、關係混亂的信息會在大腦裡形成大量「待處理」的信息內容,釋放出去,就可以停下思考它們而去思考新的東西。
第二:在無數新的信息中,找到自己最需要關注的方向。
群裡總有人問我,PARA 分類法裡,怎麼找到自己的項目(Project)和領域(Area)?
回答其實挺簡單,當你去行動的時候,項目自然會浮現出來,無論是開發一個小產品,還是持續寫一些東西,或是拿下一門考試,指向行動的那些自然就屬於項目,而支持項目運行下去的「領域」也會逐漸浮現出來。
沒有行動,信息就永遠不會聚焦。而當你開始籌劃一個行動的時候,哪些信息是重要的,你自然會知道。
第三:燃燒的過程會持續。
把消耗信息創造內容比作燒燃料是很貼切的,因為一旦微小的行動有了點燃的起點,燃料就不會很快熄滅,你會通過一點行動,得到一點正反饋(也可能是負反饋),然後基於這些反饋,你會去有目標地搜集信息,越過一個閾值之後,燃燒的反應就會持續進行下去。
很多事情,開始往往是最難的部分,你需要做的,就是讓釋放比率大於零,這是關鍵,做到這一點,你就已經做好準備邁向下一步了。
當你的項目浮現出來,下一步就是逐步增加「燒柴火」的時間投入,隨著簡單筆記的積累,你的小短文可能變成一篇篇長文,你的小點子可能會變成一個實在的產品。
這個階段,你開始真正利用起自己掌握的知識,大腦中的「燃料」也會流向這個具體的項目,你的知識現在有了明確的目標。
圖片來源:《The Release Ratio: How to Make Use of Everything You Know》
行動的艱難#
前段時間我給群友錄製了一門個人知識管理的分享視頻,對此有著非常深刻的體會。在行動之前,我會對自己的知識管理有一些想法,也會對這類文章和視頻很感興趣,但它們都只是停留在我的大腦裡,最多只是零星地把一些點狀的方法論講給身邊的人去聽。
等我籌備這個工作時,發現似乎永遠也籌備不完,從本來計劃只有一個章節,到後來六個大篇章、幾十集的規劃,那時候每天腦子裡都在琢磨各種困難:錄不下去怎麼辦?不夠專業怎麼辦?有的內容過段時間過時了怎麼辦?還有沒有我沒有搜集到的信息?
這一切,都在正式啟動錄製第一集的那一刻,煙消雲散。一旦行動開始,神奇的事情就發生了,我聽到的、看到的、和人討論到的,甚至是一些和知識管理完全無關的信息,都成為了我的素材,那段時間我的眼睛上像是長了一對探照燈,總能發現那些有價值的信息。
後來這次輸出的結構有了很大的變化,很多意外的收穫和一開始計劃的根本不一樣,早期擔心的那些困難也壓根沒有出現。結構的變化很大程度是在這個過程中生長出來的,錄到第 60 集的時候,我很明確地知道,這件事閉環了,我完成了。
這看起來是我人生中一次大徹大悟的改變,實則不然。這已經是我第 19 次錄製一個長視頻,你現在讀到的文章,也是我人生中超過幾百篇公開發布的文章之一。我已經明確地知道這個思維轉變的過程,但還是在每次行動開始之前,把大量時間花在對行動失敗的擔憂上。
在 Google 最神秘的部門 Google X,有一個項目叫「登月工廠」,他們有個「Monkey First」的口號。意思是,如果你想讓一隻猴子在基座上背誦莎士比亞的名言,你應該先去訓練猴子,而不是先去建造基座。
想像一下,你正試圖教一隻猴子在基座上背誦莎士比亞。在訓練猴子和建造基座之間,你應該如何分配時間和金錢?正確的答案,當然是不花時間去想怎樣建造基座,而是去思考怎樣訓練猴子說話,那才是真正重要的事。
圖片來源:monkeyfirst.com
但很多人會花大量時間建造一個華麗的基座,並顯得很忙碌。因為這樣一方面可以逃避真正的「項目」,也可以安慰自己沒有浪費青春。
知易行難呀。
讓項目成為長久的驅動#
但無論如何,我的人生經驗告訴自己,找到明確的目標開始行動,也就是「擁有一個項目」,就是有這樣神奇的作用。
它能讓你通過項目的視角去看待世界。這時候你會很自然地把花費的時間從每天十幾分鐘提高到幾個小時,甚至不工作的時候都在關注與它相關的信息,你的大腦中燃料的燃燒速度變得更快,隨著一個項目的結束,燃料被清空,你的大腦有了更多的空間,留給新的想法和信息,而不是老的信息不斷積壓下去。
這一切的起點,就是先讓信息釋放比率大於 0。
那麼這個釋放比的上限是不是 1 呢?並不是。
釋放比率小於 1,意味著消費的內容總是大於創造的內容。每天花兩個小時讀東西,然後花一個小時創造,在不考慮損耗的前提下,釋放比率大約就是 0.5。
隨著創造的行為的增加,你吸收的知識會在某個時刻供應不上輸出,比如你每天花 5 個小時來創造,大概率不會再花 10 個小時去閱讀。
創造的內容比消費的內容多,這並不是罕見的現象。比如作家、藝術家、企業家都是這樣。
你可以短時間內把信息釋放比推到大於 1,甚至可以推到 10,但這種時刻是對過去認知的透支,總有一天你會感到「沒靈感」、「沒想法」,背後的原因就是燃料不足了。
圖片來源:《The Release Ratio: How to Make Use of Everything You Know》
並且,當你深入到一個領域之後,會發現有用的信息根本不是太多,而是太少,大多數的知識對你來說都會逐漸成為垃圾,你會期待某幾位作者快點出新作品來滋養你。
這就是為什麼作家、藝術家和企業家都會花時間閉關閱讀和思考的原因,因為除了極少數的天才,大多數人很難持續創造自己沒有聽過、沒有加過的東西。
不過,如果你還沒有開始,最好先不去擔心這件事,因為到那個時候,儘管你還會陷入焦慮,但那和你在出發前無目的的焦慮是不一樣的。你會知道自己欠缺什麼,而且如果你釋放給世界的信息足夠有價值,那時候會有很多人來幫助你 —— 比如讀者的鼓勵、用戶的買單,甚至你可能會有自己的助理和員工。
我們接觸到的信息一直是單向輸入,打破這個單向循環的最佳方式,就是去嘗試創造一點東西。
如果你還沒出發,那就先做到一點吧:從小事做起,一篇微博、一篇筆記、一段精心編排的朋友圈、一篇日記、一個產品的 Demo,保持你的釋放比例大於 0。
而對於像我這樣的人來說,打開一篇文檔,寫下文字,永遠是最好的項目。
ConvertKit 的創始人內森・巴里 (Nathan Barry) 分享了他們年收入超過 4000 萬美元背後的一個小秘密:他在 2012 年做出了一個公開承諾:每天寫 1000 字,堅持 600 天。
他還專門使用 Commit 軟件(類似國內的各種打卡 APP)跟蹤了這個進度。首先是 20 天,然後是 30 天。很快,無論發生什麼,他都要每天寫 1000 字。
圖片來源:The commitment that changed my career + my next project.
隨後的幾年,他出版了 3 本書、大量的博客文章,文字也讓他認識了更多優秀的人,拓寬了的業務。 他说:他每天寫 1000 字是我職業生涯中一切美好事物的催化劑。
每天 1000 字,大體上是幾十條微信的長度,並不算特別難,難就在於找到自己的領域和項目,持續不斷地寫。受到 Nathan 影響的 YouTuber Ali Abdaal 也分享到:
每天寫 1000 字絕對會改變遊戲規則,我寫得越多,我可以分享的東西就越多。因為寫作不僅僅是輸出的機制,也是思考的機制。我寫得越多,這些想法就越成熟,我就能把更好的東西放進書、視頻、播客和其他我做的事情裡。
儘管這些年寫作已經成為我的習慣,但看到這兩位的分享,我也給自己建立了一個新的「項目」:每天寫 1000 字,也同樣安裝了一個打卡 APP,先不去規劃、不去琢磨有什麼困難,持續一段時間,再來觀察自己的變化。
關聯閱讀:
- Lawrence 的文章《The Release Ratio: How to Make Use of Everything You Know》
- Nathan 的文章《The commitment that changed my career + my next project》
> 下載 少數派 2.0 客戶端、關注 少數派公眾號,解鎖全新閱讀體驗 📰
> 實用、好用的 正版軟件,少數派為你呈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