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nner
Leo

Leo的恒河沙

一个活跃于在珠三角和长三角的商业顾问/跨境电商专家/投资人/技术宅/骑行爱好者/两条边牧及一堆小野猫的王/已婚;欢迎订阅,日常更新经过我筛选的适合精读的文章,横跨商业经济情感技术等板块,总之就是我感兴趣的一切

2023-10-12-為什麼有些人總是幸福感更高?-虎嗅網

為什麼有些人總是幸福感更高?- 虎嗅網#

#Omnivore

Highlights#

家庭融洽、有良好的人際關係、生活中與人为善的人。 ⤴️ ^1bb9f601

衡量人際關係質量的標準,是主觀的,而不是客觀的。也就是說:只要你 “感知到” 自己的人際關係是良好的,這就足夠了。 ⤴️ ^d49d7427

要自己對自己的人際關係感到滿意,我媽雖然朋友不多,交情也不深,但是她對自己的現狀感到滿意,我覺得她有我和我爸兩個人就覺得關係很滿足,所以她沒有這方面的煩惱

是你能不能夠 “被看見”。 ⤴️ ^4f0b66c7

渴望被看見,我也有這樣的需求,大部分時候可以被滿足,但是有時也無法被滿足,這時我就要開始作妖了

我想分享一個簡單的原則,我把它叫作 **“獎池原則”。**

什麼意思呢?簡單來說:你想要中獎,首先得把自己放到獎池裡,對不對?你什麼都不做,那就一定不會有結果。但如果你去做了,不管概率多低,你也額外獲得了一個 “發生好事” 的概率。

也就是說,先保持對生活的熱情,積極地投入生活,打開生命的窗口,讓自己容納更多的可能性,嘗試著去 “播種”,然後靜待好事發生。 ⤴️ ^c9074a2d

說的很對,這個跟之前看的把信息釋放率大於零的說法有點像

為什麼有些人總是幸福感更高?#

本文介紹了哈佛大學成人發展研究項目的結果,指出影響幸福感最重要的因素是人際關係的滿意度。文章強調了人際關係對於幸福感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

・人際關係的滿意度是影響幸福感的最重要因素

・良好的人際關係能夠幫助人們應對壓力和痛苦

・被看見是人際關係的核心,也是我們真正索求的事物

在文章的開頭,我想請你思考一個問題:影響幸福感的最大因素是什麼?

不妨先想一想,再往下拉,繼續閱讀。

可能不少朋友的回答,會是財富、生活環境、事業、理想、社會地位…… 這些因素當然對幸福感都非常重要,但它們可能並不是最重要的。

那麼,影響幸福感最重要的因素是什麼呢?哈佛一項持續了 85 年的研究,給了我們一個答案。

這項研究的名字叫 “哈佛大學成人發展研究項目”,是有史以來跨越時間最長的成年人生活研究。研究開始於 1938 年,至今已經跨越了 85 年,換了 4 任負責人,跟蹤了 724 個家庭。

它給出的答案是什麼呢?是人際關係的滿意度。

很多人可能會覺得物質條件才能帶來幸福,這項研究一開始也是這樣認為的。他們囊括進了許多不同類型的人,包括富人、名人和有一定社會成就的人。但是,研究發現:這些人的平均幸福感的確更高,但並不是最高的。

為什麼呢?原因在於,這些人的生活條件或許更好,但同樣會面臨許多難以解決的問題,遭遇到許多外人可能看不到的煩惱、痛苦和壓力。

這就使得這些人幸福感的下限較高,但並不穩定,經常面臨波動,從而拉低了整體的平均幸福感。

在所有的參與者之中,只有一種類型的人,能夠良好地應對壓力,使得他們的幸福感保持穩定、均衡,長時間維持在一個良好的水平 —— 那就是家庭融洽、有良好的人際關係、生活中與人为善的人。

這可能是一個令人有些意外的答案,但它其實又很合理。

我在許多文章裡都提到過:人是一種群居動物,我們永遠都有兩種傾向:一是 “抱團” 的傾向,二是從外界獲得反饋的傾向。

換句話說,我們正是借由外界的響應,以及跟他人的聯繫,來確認自身的存在,從而為自己 “定位”,找到自身的價值和存在依托。

一個有趣的事情是:當我們遭遇到壓力時,如果你是 “孤獨” 的,沒有能夠傾訴和求援的人,那麼你是很難讓自己擺脫壓力、走出焦慮的,即使你懂得很多知識、使用很多技巧,也非常困難。

反過來,如果你擁有良好的人際關係,有可以傾訴的對象,有可以求助的對象,有能給你肯定的對象,有篤定地知道一定會站在你這一邊的對象…… 那麼你無須運用什麼技巧,也能很快從壓力中掙脫出來。

這就是聯繫的力量:它能把我們每一個個體,跟更宏大的外在世界聯繫起來,從而為我們賦予勇氣,讓我們知道:我們無須孤身一人對抗整個世界的不確定性,我們永遠不是孤單的。

當然,要強調的是:並不是一定要有很多朋友,才算是有良好的人際關係;更不需要你非常人情練達、左右逢源 —— 否則,這對內向者也太不友好了。

衡量人際關係質量的標準,是主觀的,而不是客觀的。也就是說:只要你 “感知到” 自己的人際關係是良好的,這就足夠了。

你完全可以只有兩三個交心的朋友,平常獨來獨往,不喜歡跟人打交道 —— 只要當你有需求的時候,能夠找到你能夠傾訴並願意聆聽你的人就可以。

你完全可以並不跟你的好友頻繁聯繫,只要你們彼此信任,在需要幫忙的時候能夠毫不猶豫地伸出援手就行。

你完全可以在生活中沒有熟識的人,但在網上有一波同頻的 “同道中人” —— 只要你們能夠彼此鼓勵、打氣,互相給予對方反饋就好。

這也是 “人際關係的滿意度” 的含義:重要的不是人際關係本身,而是你對人際關係的滿意程度。

因此,一個喜歡獨處的人,一個獨來獨往的人,一個跟所有人都維持著一定的疏離感的人,完全可以有充盈的人際關係滿意度 —— 只要他所擁有的,滿足了他需求的程度就行。

說白了,它的核心是什麼呢?

是你能不能夠 “被看見”。

這才是人際關係的核心,也是我們真正索求的事物。

那麼,什麼是 “被看見” 呢?

我把它定義為這麼幾點的綜合。

1. 我是否在別人的世界裡占有一席之地?

簡單來說就是:有沒有對我們足夠上心的人?可以是身邊的家人、朋友、同事,也可以是網絡上的朋友。

換句話說,如果現在我們 “消失” 了,會不會有人在意?

之前流行過一個詞叫做 “小透明”。我們可以在某些場合做 “小透明”,比如在公司裡、部門裡,但我們不能在生活裡的所有場合都做 “小透明”。

我們至少需要有一些人,是能夠建立起較為緊密的關係的,能夠被對方所記住、所關注、所在意,讓對方能夠在需要的時候想到我們,成為彼此的羈絆。

2. 我是否被需要?

決定一個人對自我價值和存在的認知的,往往不是他擁有和得到了什麼,而是他能夠為別人做些什么。

十來年前,我還沒有寫公眾號的時候,最喜歡的事情就是利用業餘時間在網上回答問題,分享我的經驗和見解。這些分享並不能為我帶來實際的利益,但每當我看到別人回覆了一句 “謝謝!” 或是給了我一個讚,我都會感到無比滿足。

原因無他:因為它能給我一種強烈的 “被需要” 的感覺。看到自己的行為又讓這個世界變得更好了一點,又讓一個人從中受益,是一種極其美好的體驗。

同樣,當公司裡大家發現某個項目缺你不可的時候,當你的孩子自豪地說出 “我的爸爸 / 媽媽是世界上最棒的人” 的時候…… 你一定會體驗到一種充盈的幸福感。

它能喚起你對自己價值感的認同,讓你感受到自己的存在是有意義的,而不是可有可無的。

3. 我是否能從外界得到認可和肯定?

當你為了一個項目殚精竭虑、加班加點地付出,你能否得到應有的認可和褒獎?

當你努力把一件事情的細節打磨到盡善盡美,你的努力和成果是否能被注意到?

當你終於做成了一件很棒的事情,是否能夠有人為你喝彩和慶祝?

這些,都是對你行為的 “響應”,是讓你感到這個世界並沒有拋棄你的有力證據。

4. 我的情緒、壓力和痛苦,能否得到理解?

很多人都覺得:情緒是無用的東西,我們要做有意義的事情,不要去在意情緒,不要把時間浪費在它上面……

其實不是的。人的情緒永遠是需要被理解、被接納、被包容的,它需要找到一個出口,能夠獲得反饋和接受,才能得到真正的消解。

因此,當你感到痛苦時,當你面對煩惱和壓力時,有沒有能夠傾訴和求助的對象,有沒有能夠耐心聆聽你的人?

這會是你從這個世界獲取安全感和慰藉的重要來源。

這就是 “被看見” 的內涵,也是個人是否具備良好人際關係的標準。

它的本質是什麼呢?是一個人的主體性能否得到尊重,是一個人能不能明確地、笃定地感受到:

我的存在是有意義的,我的行為是有價值的,我對於這個世界是 “有用” 的。

更宏觀來說,我們還可以從哲學層面來思考。

哲學裡有一個 “他者” 的概念,指的是游離於主流的視野之外、被忽視和漠視的群體。個人可以在某種場合下成為 “他者”,一個群體也可以在某種語境下成為 “他者”。

當一個主體被認為是無能力的、不重要的、可以任由別人評判和描繪時,他者就出現了。

職場可以存在 “他者”。某些被邊緣化的部門和崗位,往往被定義為是遠離核心的,無法創造價值的,要麼被視為 “閒職”,要麼被視為冗餘。

社會可以存在 “他者”。某些體力勞動者,他們的聲音往往很難被看見,在我們的生活中也容易被熟視無睹,只有當他們缺席使得社會運轉失靈,才會被我們留意到。

性別可以存在 “他者”。女性對社會的作用和影響,往往會被默認居於輔助和次要的位置,她們往往難以進入重要的位置,付出和境況也很容易被無視。

文化可以存在 “他者”。比如許多學者認為:西方所構建出來的 “東方”,實質上跟真正的東方並無關係,只是在歐洲中心論和西方優越論的框架下作為一個對比和襯托的對象被構建出來而已。

他者的本質是一種二元的關係,是一種主體和客體的對立。正是因為對 “被看見” 的缺席,他者才被構建出來。

因此,如果你不想成為某些場合下的 “他者”,一個小小的建議是:平等地給予你身邊每一個人尊重和正視。

舉幾個例子:

不妨對身邊各種不起眼的崗位,保持足夠的友善和平等。比如保安、保潔、服務員、攤販、前台、外賣員、快遞員……

不妨對女性所付出的勞動和成果,給予足夠的肯定和尊重。比如,許多家務往往由女性承擔,但很少人能認識到這些家務也是有價值的,是需要肯定和分擔的。

如果你遇到了一些小眾的圈子、習慣、愛好的人,只要不違法或違反道德,不妨給予足夠的支持和尊重,每個人都有決定自己生活的自由和權利。

**“被看見” 是一個鏈條。** 如果每一個人,都能夠平等地正視身邊的每一個人,付出足夠的理解和肯定,那麼這種力量,就能借由一環又一環的鏈條傳遞下去。

想讓別人如何對待你,不妨試著先如何對待別人。

最後,聊聊一個許多人都會有的問題。

我經常看到一些人。他們老是吐槽道:

  • 總覺得身邊的人都很無聊,聊的話題都不感興趣,找不到適合自己的圈子;
  • 又或者,經常感到寂寞、孤獨,似乎跟這個世界存在一層薄膜,有一種被割裂出來的空虛感;
  • 又或者,有很多想法、看法,但感覺得不到認同,沒有可以溝通和對話的對象;
  • 甚至,還有人說:跟伴侶和孩子相處久了,總覺得每天都千篇一律,感情逐漸變得很淡漠,生活變得像一潭死水……

但是,如果你問他們,是否有嘗試過做些什麼改變或行動?得到的答復往往是:沒有。不知道能做些什麼,也不知道該做些什麼。

他們日復一日地重複著每天的生活,祈禱著問題自己消失,一切變好 —— 但這怎麼可能呢?

我想分享一個簡單的原則,我把它叫作 **“獎池原則”。**

什麼意思呢?簡單來說:你想要中獎,首先得把自己放到獎池裡,對不對?你什麼都不做,那就一定不會有結果。但如果你去做了,不管概率多低,你也額外獲得了一個 “發生好事” 的概率。

也就是說,先保持對生活的熱情,積極地投入生活,打開生命的窗口,讓自己容納更多的可能性,嘗試著去 “播種”,然後靜待好事發生。

具體來說,可以試試這些方法。

1. 常溝通,更主動

很多時候阻礙我們的,往往不是什么不可阻擋的力量,只不過是每天都習以為常的慣性罷了。

如果你覺得跟家人或朋友的關係開始有些淡漠,那麼一個最簡單的做法就是:改變日常的路徑和習慣,多給他們一些時間和聯繫。

比如:能不能多跟家裡的父母打打電話,聊聊最近的近況?哪怕他們不理解你,容易吵架,也不妨試著讓自己心平氣和一點,好好溝通。畢竟,言語之爭並不會給你帶來實質性的損失,你的生活始終是由自己決定的。

再比如:能不能多抽出一些時間,陪伴一下伴侶和孩子,聽聽他們聊聊最近的煩惱和心事?你可能覺得沒必要,可能覺得沒意義,但這也是一種 “被看見”,是一種關係的改善和修復。

關係裡面永遠需要有一方先主動,不要一味去等。

2. 多聆聽,少評判

當別人表達感受、袒露內心時,請盡量避免 “少聽多說”,而是做到 “多聽少說”。

多聽,指的是專注地聆聽對方的表達和傾訴,適當地給予反饋,肯定對方的感受,讓對方感到 “被看見”。

少說,指的是盡量控制自己的表達欲,不要貿然提出建議,也不要隨意地進行評判,更不要粗暴地指責和否定對方。

簡而言之:把自己擺在一個支持者和輔助者的角色,而不是一個主導者的角色。這樣可以更好地加強跟別人的聯繫。

當你能夠用真誠去對待別人時,別人是能感受到的,你收穫到的,也是別人的真誠。

3. 擴大生活接觸面

當你覺得身邊的圈子不適合你時,一個比較好的做法,不是強行融入進去,而是找到更適合你的圈子作為替代。

如何找到這些圈子呢?可以從線上找,也可以從線下找。線上,可能是一些社群,論壇,小組…… 線下,則可能是一些活動,培訓班,等等。

關鍵在於,你得抽出一部分時間和精力,願意去嘗試和探索。一開始肯定是不容易有結果的,但這是必要的付出。

一個經驗法則是:抽出大約 15% 的時間和精力,去探索自己生活的邊界,去接觸新的人群、新的圈子。

這可能是一件長期的事情,需要慢慢耕耘和等待。

4. 發出自己的聲音

有句話叫 “同聲相應,同氣相求”。但它的前提是什麼?你得先發出自己的聲音,這樣才有可能找到跟你同頻的人。

因此,我非常提倡的一件事,就是多在網上分享自己的見解,發出自己的聲音,吸引更多跟你同頻的人。

你可以自己經營一檔欄目,比如做一個公眾號,做一檔播客,組織一個社群,都可以;也可以在平台上發言,比如回答問題,幫助網友,參與討論交流,多發帖……

不妨這樣理解:你每次發出自己的聲音,都是在提高 “找到同路人” 的概率。它可能很低,可能只是千分之一、萬分之一,但它始終比零更大。

持續去做這件事情,等待自己 “被看見”。

載入中......
此文章數據所有權由區塊鏈加密技術和智能合約保障僅歸創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