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業重磅文件來啦:資本辦法到底說了啥?- 虎嗅網#
#Omnivore
銀行業重磅文件來啦:資本辦法到底說了啥?#
今天我們來聊聊銀行資本新規。
2023 年 11 月 1 日,國家金融監管總局發布了《商業銀行資本管理辦法》,我們挑重點來說一說。
在我們印象中,銀行總是很有錢。
但是,銀行的錢也不都是自己的。
銀行的錢有一部分是自己的或者能自行掌控的,我們稱之為資本。
有一大部分是借來的,比如銀行存款等,就是問儲戶 “借” 的,我們稱之為負債。
那銀行一般怎麼賺錢呢?
銀行能夠依靠少量 “資本” 運營大量 “負債” 資產,比如用借來的錢去發放貸款。
用借來的錢獲得較高的回報,這就是 “槓桿原理”。
雖然高負債可能帶來更高收益,但風險也更大,這也正是銀行可能產生系統性風險的根源之一。
為了讓銀行有足夠的抵抗風險能力,防範金融業爆發危機引發社會動蕩,1988 年在瑞士巴塞爾召開的 “巴塞爾銀行監管委員會” 會議上確定了資本充足率要求。
中國在 20 世紀 90 年代中後期也確立了資本充足率這個風險控制指標。
我們把牧羊犬比作銀行資本,羊比作銀行負債。
資本能吸收損失,具有保護存款人和其他債權人利益的作用。
但是若羊越來越多,就有可能出現 “資不抵債”。
那到底需要多少牧羊犬合適呢?
於是,資本充足率這個指標出現了,這是用於反映商業銀行在存款人和債權人的資產遭到損失之前,銀行能以自有資本承擔損失的能力。
資本充足率越高,表示償付損失的能力越強。
資本充足率是對銀行貸款擴張的重要約束,銀行每筆放貸,都需要一定資本金作為 “安全墊”,所以要擴大放貸規模,必須要有更多的牧羊犬。
因此,銀行需要增加足夠的資本。
資本充足率只有達到一定要求,才能表明銀行具有相應的風險抵禦能力。
銀行總資本可以劃分為 3 種。
核心一級資本主要是普通股;其他一級資本主要是優先股和永續債;這 2 種資本是銀行資本中最穩定、質量最高的資本,可以長期用來吸收銀行在經營中所產生的損失。
而二級資本僅在銀行破產清算條件下承擔損失,二級資本債就屬於二級資本。
3 種資本又可以組成三檔資本,分別是核心一級資本、一級資本和總資本。
對於不同的資本,都有相應資本充足率要求,最低要求如下:
為了進一步緩衝風險,銀行在最低資本要求的基礎上應當進一步計提儲備資本,由核心一級資本充當,比率為 2.5%。
銀行在最低資本要求和儲備資本要求的基礎上,還要計提逆周期資本,比率是 0~2.5%;系統性重要銀行還要計提附加資本。
前面我們說過,銀行過高的槓桿可能會引發系統性風險,所以管理辦法對銀行的槓桿率也有限制。
銀行的槓桿率是指一級資本和資產餘額的比率,這個比率不能過低。
但是銀行有大有小,風險管理能力也有高有低,要求不能一概而論。
根據銀行間的業務規模和風險差異,銀行被劃分為 3 個檔次:
不同檔次的銀行匹配不同的資本監管方案,在加權風險資產計算、信息披露上要求不同,構建了差異化的資本監管體系,在保持銀行業整體穩健的前提下,減輕銀行合規成本。
其中,第三檔銀行不用計算一級資本充足率,可不計提儲備資本,但要滿足下面最低資本要求。
此外,管理辦法還修訂了風險加權資產計量規則,包括權重法、內部評級法等等,提升了資本計量的風險敏感度。
我們以權重法為例,看看該如何計算風險加權資產。
如果牧羊人有 5 隻羊:
換句話說,這批羊有 20% 的概率會被狼抓走,造成風險損失。
而牧羊人養了不同類型的羊群,不同羊群的風險權重不同。
我們不妨看看具體資產的風險權重是多少。
我們以房地產為例,比如管理辦法調整了銀行對居住用房地產這類資產的風險權重。
可見,銀行為客戶提供貸款,如果貸款金額占比抵押物價值比例越低的,風險權重就越小。
風險權重的設定要客觀體現銀行業務的風險實質,這樣才能使資本充足率準確反映銀行整體風險水平和持續經營能力。
總之,管理辦法進一步完善了商業銀行資本監管規則,推動銀行強化風險管理水平,提升服務實體經濟效率。
管理辦法將在 2024 年 1 月 1 日正式實施,並設置了過渡期。
好了,今天就說到這吧。
老規矩,以下為彩蛋時間:
本內容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虎嗅立場。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繫hezuo@huxiu.com
如對本稿件有異議或投訴,請聯繫tougao@huxiu.com
正在改變與想要改變世界的人,都在 虎嗅 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