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nner
Leo

Leo的恒河沙

一个活跃于在珠三角和长三角的商业顾问/跨境电商专家/投资人/技术宅/骑行爱好者/两条边牧及一堆小野猫的王/已婚;欢迎订阅,日常更新经过我筛选的适合精读的文章,横跨商业经济情感技术等板块,总之就是我感兴趣的一切

2023-11-06-那些“乖”孩子後來都怎麼樣了?-虎嗅網

那些 “乖” 孩子後來都怎麼樣了?- 虎嗅網#

#Omnivore

Highlights#

成就動機可被分為追求成功與避免失敗兩種傾向,它們的強度均由個體自身的需要、成功 / 失敗的可能性以及成功 / 失敗所帶來的結果決定。 ⤴️ ^a1b43556

當避免失敗的動機超過追求成功的動機,個體就會變得畏懼挑戰,傾向於選擇特別困難或特別簡單的任務,從而避免失敗帶來的羞愧感受。 ⤴️ ^658a373f

特別簡單或者特別困難,這裡選擇特別困難的舉動很值得玩味,可能還會兼具特別努力的特徵,這時候就跟前面看過的焦慮努力有關聯了

那些 “乖” 孩子後來都怎麼樣了?#

本文討論了 “乖” 孩子背後的親職化現象,即孩子過早地承擔成人責任的現象。文章指出,親職化對孩子的心理健康、能力成就和人際關係都會產生影響。同時,文章提出了保持自省、大人承擔責任和適度、公平的親職化作為給家長們的建議。

・親職化現象指的是孩子過早地承擔成人責任,對孩子的心理健康有負面影響。

・被親職化的孩子在成人後可能面臨心理健康問題、成就動機困擾和人際關係挑戰。

・家長應保持自省、承擔責任並實施適度、公平的親職化,以促進孩子的健康成長。

在你們家或者 “別人家”,有沒有這樣一個 “乖” 孩子 —— 他們很聽話,家長老師提出的意見總是乖乖聽取;他們很安靜,不哭不鬧、不爭不搶,總能體貼家長的難處;他們很懂事,無論是做家務還是照料他人,都比其他孩子更熟練,像個 “小大人” 一樣;他們小心謹慎、從不惹事,很少與其他孩子發生衝突,即使有矛盾,也懂得謙讓……

這樣的孩子就是父母最貼心的 “小棉袄”,實在讓人省心!正因如此,“乖” 孩子的家長們也總能收穫其他家長羨慕的眼光,常常被問起養兒育女的經驗。

然而,在這些的背後,我們仿佛忽略了社會規則是需要一個學習的過程,對於單純的孩子們來說,傷心難過就哭、想要什麼就鬧,“不乖” 才是他們的天性。假如一個孩子小小年紀就表現出超越同齡人的乖巧和懂事,可能意味著 Ta 稚嫩的肩膀上承擔了這個年齡本不應承受的重量 —— 這也就是我們所說的親職化現象。

一、是什麼造就了一個 “乖” 孩子?

親職化現象指的是兒童和青少年超出自身發展水平,過早地扮演父母角色,承擔成人責任的現象,是一種家庭互動模式,可以分為工具性親職化和情緒性親職化兩種類型。

工具性親職化,顧名思義指的是原本應該由父母承擔的家庭勞動,卻由孩子代為承擔了。比如讓孩子做家務、照顧老人和弟弟妹妹,甚至是賺錢貼補家用。

情緒性親職化則是指孩子照顧並滿足父母的情感需求,傾聽父母的煩惱或心事,關照或回應父母的情緒,成為父母的情感依賴對象或情緒配偶。在這種現象中,本該無憂無慮的孩子被迫捲入到成人的矛盾當中,作為抱怨和指責的傾聽者,承受著父母對對方或是對其他大人的怨憎情緒。

值得注意的是,與通過適量簡單的家務培養孩子的自理能力不同,** 本文所指的親職化現象往往具有更多的破壞性而非建設性。** 在這種現象中,孩子需要被迫犧牲自己的需求來承擔屬於成年人的責任。這些責任往往長期而非暫時地侵佔了孩子的個人空間,給孩子造成過量的生理或情感負擔,並且還可能得不到家長的感激或讚賞,不利於孩子的成長。

為什麼這些孩子會 “願意” 承擔那些本不該他們承擔的成年人職責呢?

因為對於孩子而言,父母就是生命中最最重要的依戀對象,他們不能、也不會因為關係的不公平而離開父母。

相反,由於孩子擁有著與生俱來的與他人連結的驅力和尋求客體的傾向,為了維持與父母的聯結,他們很有可能長期地犧牲自身需求與真實的自我,迎合父母的需要和期待,小心翼翼地扮演著父母心目中 “理想的子女”,生怕做得不好便會失去父母的關注、接納和支持。

長此以往,孩子可能就會內化和認同父母所理想的 “虛假自我”,導致我們常說的,乖孩子的 “空心病”。

有的孩子謙讓懂事、善解人意,是因為他們在社會交往中親身探索,既體驗過滿足自己需要的快樂,也體會過幫助他人的幸福,最終學會了如何平衡自我和他人的需求。而我們所說的受到親職化傷害的孩子,他們更像是被人為地 “乖化” 了 —— 他們從一開始就知道自己 “應該” 謙讓,“應該” 懂事,如果不這麼做,父母就會失望和傷心。他們自始至終都壓抑著自己的需求和感受,從而無法體會到真正的快樂和幸福。

二、被 “乖化” 的利與弊

1. 心理健康方面

要知道,被壓抑的情感並不會就此消失。它們就像是一座沉默的火山,隨時等待著爆發的時刻。研究結果表明,過多地參與親職化任務與一系列健康問題有關,包括焦慮、抑鬱、羞愧等心理痛苦和藥物濫用。此外,由於長期需要揣度父母的想法,被親職化的孩子可能在成年後依然保持敏感的心理模式,容易被他人的情緒感染並沉浸其中,出現焦慮或抑鬱的傾向。

2. 能力成就方面

在唯分數論的社會氛圍下,“理想” 的子女往往少不了 “成績好” 這一特徵,因此努力扮演著理想子女的 “乖” 孩子成就動機也格外強烈。研究表明,高成就動機的個體更可能取得成功,這也在一定程度上解釋了日常生活中乖孩子學習更努力、成績也更好的現象。

然而取得成就並不總能帶來十足的成就感,這受到個人成就動機傾向的影響。根據 Atkinson 成就動機理論,== 成就動機可被分為追求成功與避免失敗兩種傾向,它們的強度均由個體自身的需要、成功 / 失敗的可能性以及成功 / 失敗所帶來的結果決定。==

被親職化的孩子努力學習的原因,恰恰在於他們害怕一旦行差踏錯就會失去父母的關注。在他們看來,失敗的後果是非常可怕的,因而具有很強的避免失敗的動機。同時,如果因為他們的能力有限、成功的可能性較小,亦或是他們的成功被視為理所當然、得不到鼓勵,追求成功的動機就會下降。

== 當避免失敗的動機超過追求成功的動機,個體就會變得畏懼挑戰,傾向於選擇特別困難或特別簡單的任務,從而避免失敗帶來的羞愧感受。== 倘若他們一不小心失敗了,就會更加受挫;即便他們成功了,也只能獲得順利避免失敗、“鬆一口氣” 的感受,並不能體會到太多成就感和喜悅。

長此以往,他們就可能被日復一日、如履薄冰的成就征途折磨得疲憊不堪。同時由於回避挑戰的傾向,他們的創造力也會受到影響,最終可能趨向於人們口中常說的 “書呆子” 形象。

3. 人際關係方面

Zvara 等的研究發現,** 親職化還能夠預測孩子的同伴關係問題。** 對於被親職化的孩子來說,雖然他們長期在家庭中扮演照料者和犧牲者的角色,但他們的付出和價值往往得不到家人的鼓勵與肯定,導致他們通常具有低自尊的特質。這也使得他們很難在關係中體會到同伴給予的支持,更容易產生不合群和被排斥的感受。

那麼這些孩子在長大成人後的人際關係如何呢?關於這個問題,研究結果較為複雜。部分研究者發現,經歷了工具性親職化的孩子在成人後具有更強的人際能力,具體表現為責任心強、敢於負責,在團隊中常常扮演著照料者的角色,因此也更容易被人信賴。亦有研究發現,早期有過親職化經歷的女性具有更強的人際覺察力和同理支持能力,這有助於她們維持人際和諧。

然而,這些被親職化的孩子在成人後也更容易形成我們常說的 **“討好型人格”。** 由於在早期親子關係中沒能形成安全的依戀模式,這些個體在進入一段親密關係時容易缺乏安全感,因害怕被拋棄而過度自我犧牲,造成關係的不對等。

尤其對於女性而言,越是在家庭關係中順從父母、滿足父母要求,在發展親密關係時對於自身需求的探索就存在越大的困難。她們在關係中習慣於付出和照顧他人,又非常容易忽視自己的需要,這使得她們有時會出現強迫性助人行為,而在自己遇到困難時也更少尋求幫助。

三、給家長們的建議

1. 保持自省

呵護孩子健康成長是一件複雜又充滿挑戰的事,沒有人人天生會做父母,也沒有人人能做得天衣無縫。我們要做的,是不斷學習和反思,在教養孩子的實踐中與孩子共同成長。

理解了親職化對孩子可能造成的傷害,我們就能在生活中時常反問自己:

  • 我有沒有在孩子身上嘗試滿足自己的心理需求?
  • 我是根據自己的需要還是孩子的需要來決定如何對待孩子的?
  • 我是否有一些未解決的個人議題,可能影響到我對待孩子的方式?

2. 大人的責任,儘量由大人來承擔

孩子的身體和心智都尚未成熟,如果過早地承受了大人所面臨的責任,很可能會使得自身發展受到影響。

假如我們通過內省發現自己有一些未被滿足的需要在無意識中施加給了孩子,可以思考這些需要是否可以由其他成人親友來滿足。例如,對婚姻生活存在不滿,可以向親近的好友訴說;家務上照應不過來的地方,可以請親戚來幫忙。如果依然存在困難,亦可向諮詢師尋求專業幫助。

3. 懂得適度、公平的親職化

親職化對孩子發展的影響是十分複雜的,它受到文化背景、具體條件、孩子自身特質等諸多因素的影響。但綜合以往研究成果,可以發現 **“不公平” 是親職化導致消極後果的主要原因。**

也就是說,假如由於經濟困難等種種因素不得不讓子女過早地承擔家庭責任,可以通過儘量做到 “公平互惠” 來減輕親職化造成的負面影響。例如父母在接受孩子幫助的同時,及時地向孩子表達感謝、關懷和讚許,或是給予孩子物質上的獎勵,進而也在一定程度上滿足孩子的需要,減少孩子對 “不公平” 的體驗。

“乖” 與 “不乖”,從來都不應該成為對孩子的唯一界定。

我們理解,對於 “乖” 孩子,可能每個家長都會心存期待;但我們更需要明白,作為成年人的父母,我們不應該將孩子的 “乖” 與給予他們的 “愛” 劃上等號,驅使孩子健康成長的,不是對乖與懂事的追逐,而是他們對自我真實的接納和肯定。

載入中......
此文章數據所有權由區塊鏈加密技術和智能合約保障僅歸創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