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nner
Leo

Leo的恒河沙

一个活跃于在珠三角和长三角的商业顾问/跨境电商专家/投资人/技术宅/骑行爱好者/两条边牧及一堆小野猫的王/已婚;欢迎订阅,日常更新经过我筛选的适合精读的文章,横跨商业经济情感技术等板块,总之就是我感兴趣的一切

2023-11-07-中國最大的大學城在哪裡?

中國最大的大學城在哪裡?#

#Omnivore

原創 任彤瑤 遠川研究所 2023-11-07 12:30 發表於上海

圖片

1995 年,“北大保安成人高考第一人” 的故事轟動一時:一個名叫張俊成的 19 歲小夥,在北大做保安之餘,通過成人高考進入北大法學院專科。三年後,張俊成拿到北大畢業證,回鄉做老師,辦學校,成為那個時代下 “知識改變命運” 的一面旗幟。

少有人知,張俊成的命運既有個人奮鬥的因素,也離不開北大西語系教授曹燕給他的兩張聽課證。

在那個成人高考培訓費 1800 元,做保安只有 200 多元月工資的年代,不是所有人都有張俊成的運氣 [1]。

圖片

張俊成當年的聽課證,圖片來源:央視新聞

二十多年後的今天,北大幾乎把整座大學搬到了網上 —— 在抖音,@北京大學 粉絲數量超過 800 萬,光是 @北大歷史 就有 70 萬粉絲;至於北大的各類課程與講座,已經在抖音上積累了超過 7000 萬瀏覽量,還不用聽課證。

當短視頻與直播成為記錄人間百態的工具,娛樂自然不會是唯一的主題。就拿抖音來說,“800 萬人上北大夜校” 還只是冰山一角,過去一年,國內高校在抖音上累計直播 1 萬場,總時長超過 7350 萬分鐘,相當於開了 1.68 萬節課。

今年 9 月,南京大學的杜俊飛教授在抖音開直播講座後很是感慨:“這世界上還有無數人,從未有機會聽一堂他們想聽的課。”

知識是寶貴的,但不是高貴的。過去幾年裡,無數人為之努力,將這句口號在抖音化作現實。如今,“知識” 已經是抖音上一個相當龐大且成熟的品類。

數不清的手機螢幕背後,那些沒有北大聽課證的普通人,正在奮力成為這個時代的 “張俊成”。

讓專業的先來#

2020 年 4 月,張辰亮發布第一期 “網絡熱門生物鑑定” 時,正逢知識科普類內容的全網風靡。

彼時的張辰亮已是微博上一個頗有名氣的科普博主,管理著《博物》雜誌官方微博,人稱 “博物君”,但網友的求知欲已不囿於某個平台 —— 他們或在 B 站聽財經 up 主調侃瑞幸如何暴打資本,或跟著小紅書博主每日讀書打卡,張辰亮發布的 “網絡熱門生物鑑定” 系列,在抖音一夜爆紅,至今連載 70 集,平台累計播放量 17.8 億。

“知識” 是一個非常寬泛的概念,因而,短視頻和直播的出現不僅降低了知識的生產和接觸門檻,也造成了供給的粗放和需求的迷茫。

張辰亮的經歷便是一個例子,他做 “網絡熱門生物鑑定” 系列的初衷,便是發現觀眾愛看的科普類內容往往是營銷號做的奇怪動物,比如 “最愛老婆的螃蟹”、“人形水母”、“水猴子”—— 這其中,有不少知識點都是錯的 [2]。

圖片

當 “張辰亮” 們為改善科普內容而努力時,抖音也在想辦法將更多專業人士請到線上來。

2019 年元旦,北大官方抖音賬號開始運營,第二年,北大開始把課程和講座的直播和視頻放在抖音上發布。以此為起點,曾經遙遠的大學課堂被逐一搬到了抖音上來。

有了北大作為樣板間,2019 年 3 月,抖音首次啟動 “DOU 知計劃”——這是抖音、也是整個視頻內容生態第一次嘗試思考,如何系統性的提高知識類內容的供給質量,讓短視頻和直播也可以成為知識的載體。

那是一個內容平台爭相追逐知識內容的時期。2019 年底,快手第一次提出 “知識的全民生長力”,聯合知乎扶持知識創作者;B 站於 2020 年上線了一级分區 “知識區”,次年又增加 “社科・法律・心理”、“人文歷史” 等多個二級分區;同一時期的小紅書,也在忙著內測 “知識付費” 功能。

“DOU 知計劃” 的差異性在於,知識類內容在抖音逐漸形成了一個立體化的生態。短短兩年,抖音上的知識創作者數量就超過了 1.5 億。在這些創作者中,有兩院院士和官方科研機構,也有大量的科普愛好者。

時至今日,“DOU 知計劃” 已經連續開展了五年,相比寫滿數字和公式的 PPT 或是一度轟轟烈烈的知識付費,抖音對待知識類內容的原則一直相對明確:知識的範圍沒有邊界,知識的傳播也不應該有邊界。

當張辰亮在海拔 4700 米、含氧量不足 13% 的高原上介紹水母雪兔子時,72 歲的同濟退休教授吳於人 @不刷題的吳姥姥正在直播間講解著硬核物理知識,校園裡讓學生們望而生畏的《大學物理》,經過她風趣幽默的講解,竟吸引來超過 500 萬 “學生” 聽課。

同樣是解讀人文知識,復旦大學中文系教授梁永安講解 “喜歡和愛有什麼區別” 時細膩隽永,華中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戴建業卻另成一派 —— 講陶淵明,張口便是 “種個鬼的田”;讀悼亡妻詩,又忍不住吐槽詩人:“沒半個月就跟別人戀愛 [3]。”

當專業知識經由短視頻和直播流向更多求知者,曾經高企的接觸與理解門檻也在無聲中被消解。

今年 9 月,抖音知識類創作者 @動物學博士 將他們的科普內容集結出版,這本名為《讀蟲記》的科普讀物,讓閱讀變得和短視頻一樣輕鬆流暢 [4]。

圖片

《讀蟲記》問世時,抖音的雙一流大學覆蓋率已經達到 93.2%,一级學科覆蓋率 100%。在國內,恐怕還沒有哪座大學城能有如此規模。

如今的抖音用戶已經對知識習以為常,過去一年,他們搜索了 275 億個與知識有關的問題,平均下來,每人搜索了 45 個知識點。

這當中固然有大量知識來自課本與專業講堂,但抖音上形形色色的 “賽博夜校” 與 “學生” 們還在讓人們意識到,“知識” 的邊界遠比想象中要更加廣闊。

打破知識的邊界#

教了一輩子語文的幼兒園長楊維雲,退休後還活躍在教書育人第一線。只不過,這次她的學生變成了不識字的成年人。

每晚八點半,在名為 “喜洋洋拼音課堂” 的抖音直播間裡,楊維雲耐心重複著小黑板上每個聲母、韻母的發音。上萬人圍觀,互動區氛圍卻很平靜,只有零星的 “謝謝老師” 或者簡單提問,有些還夾雜著錯別字。

但楊維雲知道,這些沉默生澀的觀眾們需要自己。

2020 年開展的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顯示,全國不識字的成年人一共 3800 萬,其中女性占比達 75%[5]“文盲” 這個聽起來已屬稀罕的詞,在 7 億月活的抖音裡並不是一個遙遠的群體。

接受過義務教育的人可能很難想象,從去銀行、超市、醫院等場所的日常生活用詞,到拼音打字的方法,這些最稀鬆平常的知識缺失,對一個具體的人來說可能意味著一次錯失的工作機會、一次茫然的出行體驗、一次無助的求醫經歷。

短視頻讓楊維雲和他們發現了彼此。楊維雲本來是在抖音教學齡兒童的,但發現評論區藏著許多不識字的成年人,於是走上了為成年人掃盲的路。像她這樣自發的老師,在抖音還有很多。

圖片

抖音龐大的用戶群、極高的用戶粘性與使用時長,讓這個平台不僅承載了娛樂的需求,還自然而然寄託了不同群體對求知的渴望。

於是你能看到 “賽博夜校” 的學生年齡跨度極大,從牙牙學語的小孩,到滿頭銀髮的老人都有。一個反直覺的數據是,抖音的大學公開課觀眾中,78% 年齡超過 24 歲,還有 17% 是 50 歲以上的中老年人。

短視頻與直播拓寬了知識內容的受眾範圍,學生們的文化、地域層次也越來越豐富。如今農村地區手機網民規模已達 3.48 億 [6],只要一部手機和一個短視頻應用,就能輕易縮短城鄉兩地之間的文化資源差距。

以往很多農戶只能靠口耳相傳經驗,很難真正系統地學習農業知識。但現在,配合短視頻生動的音畫與深入淺出的講解,無數新農人得以在抖音學習農技。

2021 年 6 月至 2022 年 6 月,抖音上的農技萬粉創作者增長了 66.85%,種植、養殖和農業機械內容增長了 50.4%。春耕、芒種時節,超過 17 萬名觀眾通過抖音直播間與中央農廣校、中國農業大學等機構的 17 位專家聊農技知識。

正因為有了多樣的學習需求,抖音賽博夜校的老師們,身份也不就囿於諾貝爾獎得主和 985 大學教授了。楊維雲這樣的退休老人、經驗豐富的農民、心靈手巧的家庭主婦,也能成為術業有專攻的 “賽博老師”。

內容需求與供給的密切互動中,知識的外延也隨著 “學生” 們的求知欲而不斷擴大。

@打工仔小張就因為注意到主流視角忽視的窘迫,開啟了 “如何 xxx” 系列短視頻教學。用最平實的語言與畫面,教大家如何第一次坐高鐵、坐飛機,如何一個人去醫院掛號看病,甚至是如何去麥當勞、肯德基點單。

以小張為代表的,“如何解決體態問題”“鞋帶的花式系法”“領帶的多種系法” 等好像不足為道的生活小技巧,在抖音上成了無數人的及時雨。

圖片

古語有云三人行必有我師。在短視頻時代,這句話得到了全新的闡釋。網絡連接來自五湖四海的 “老師” 和 “學生”,更多的普通人參與到了知識生產、消費之中。

“知識普惠” 因此不再是一句浮空的口號。那些最基礎的教育常識,乃至微小的生活經驗,正超越教科書與私人體驗,超越數字的鴻溝,在 7 億人的螢幕中落地生根,為遙遠的未來點燃星星之火。

點燃星星之火#

BBC 紀錄片知名主持大衛・愛登堡爵士的大半生都在以身丈量世界,帶領觀眾探索自然,以 94 歲的高齡活躍在紀錄片拍攝一線的他,親身見證了不同的媒介形式如何給科普帶來巨大的變化。

上世紀 70 年代,藝術家將鯨魚的聲音錄成唱片公開發行,引發強烈公眾反響,最終發展成聲勢浩大的反捕鯨運動。“阿波羅 8 號” 宇宙飛船傳回的地球照片,讓人類意識到自己所在星球的微小、脆弱與寶貴,推動對生態環境保護的思考。

從鉛字報紙到網絡電視,一代代大眾媒介向全人類傳播思想。如今短視頻接過了這個擔子,以一種低成本低門檻、但覆蓋面極廣的方式,潤物無聲地提升公眾的科學共識。

在一條又一條視頻裡,知識以海浪般的形態層層推向遠方。

抖音知識創作者張建濤還記得,自己小時候在農村沒有上過科學課。長大後,他成為老家一座鄉鎮小學的科學老師,那裡 80% 的學生都是留守兒童。為了讓孩子有更多做實驗的機會,他先是在抖音上自學了上百個實驗,再以自己獨特的理解與講述方式傳播出去,轉變成了知識的生產者。

興趣是求知最好的老師,那些在張建濤看來很 “小兒科” 的實驗,卻讓孩子們興致高漲。

圖片

張建濤的實驗課,圖片來源:中國新聞周刊

當這些寓教於樂的科普補充了 “是什麼” 的信息差後,就有可能激發一代人好奇心的星火,哪怕十萬人中只有一人因此找到了夢想,踐行 “怎麼做”,也是無比珍貴的。

類似的故事已經在現實生活中發生無數次,許多工程師進入集成電路行業的啟蒙就是拆電子設備,這一度是美國半導體行業重要的組成部分。AMD 的 CEO 蘇姿豐就在採訪中提過,與其他喜愛玩玩具的小孩子不一樣,她從小更喜歡拆解玩具,由此展露出工程、科學方面的才能。

如今無數中國年輕人亦有這樣的機會,甚至離機會更近。華強北提供了易得、低廉的零部件,這些零件在手工耿等博主手中變成了創意十足的發明,通過短視頻、直播的螢幕,在無數人心中埋下興趣火種。

在抖音做科普的清華大學化學工程系教授金涌曾說,自己的一个重要使命就是 “改變大家對化工的誤解”。人們的衣食住行都離不開化工,高科技產品離不開高科技原料。但實際上,許多學生家長卻對化工這個名詞充滿專業人士難以想象的誤解。

比如每年開學,學生家長最關心的不是專業課程的設置與學習內容,而是逮著教授就問:孩子在這個專業上課會不會中毒?

在抖音做了一圈科普,金涌教授總結說:

“我的工作對象是高中生和大學生、研究生,我希望引導他們選擇專業,引導他們的研究方向。而抖音的對象是廣大百姓,讓百姓對知識感興趣。”

作為一個內容平台,抖音沒有意願、也沒有能力把用戶培養成腫瘤科醫生、芯片架構師和計算機科學家,但它借由或嚴肅、或生動、或輕快的科普,一點點改變了人們的認知與生活。“DOU 知計劃” 四年來,其成果不在於發明專利和發表論文,而是讓許多人意識到,崇高而神聖的知識有時離自己並不遙遠。

真理無窮,偉大的探索和發現向來奢侈,激勵那些探索與發現的力量更加珍貴。

圖片

參考資料

[1] 京城第一狠人:做保安,考北大,當校長,最人物

[2] 無窮小亮:鑑定一下網絡冷門科普傳播技能,三聯生活周刊

[3] 大學課堂裡的 “泥石流”!老教授魔性解讀古詩爆紅,人民日報

[4] 知識類短視頻與紙質圖書,互為助益的閱讀形式,光明網

[5] 在 73 歲老人的直播間,3800 萬 “文盲” 被看見,央視網

[6] 2022 年移動互聯網農村消費振興研究報告

作者:任彤瑤

編輯:黎鉦

視覺設計:疏睿

負責編輯:李墨天

圖片

圖片

載入中......
此文章數據所有權由區塊鏈加密技術和智能合約保障僅歸創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