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nner
Leo

Leo的恒河沙

一个活跃于在珠三角和长三角的商业顾问/跨境电商专家/投资人/技术宅/骑行爱好者/两条边牧及一堆小野猫的王/已婚;欢迎订阅,日常更新经过我筛选的适合精读的文章,横跨商业经济情感技术等板块,总之就是我感兴趣的一切

2023-11-07-中国最大的大学城在哪里?

中国最大的大学城在哪里?#

#Omnivore

原创 任彤瑶 远川研究所 2023-11-07 12:30 发表于上海

图片

1995 年,“北大保安成人高考第一人” 的故事轰动一时:一个名叫张俊成的 19 岁小伙,在北大做保安之余,通过成人高考进入北大法学院专科。三年后,张俊成拿到北大毕业证,回乡做老师,办学校,成为那个时代下 “知识改变命运” 的一面旗帜。

少有人知,张俊成的命运既有个人奋斗的因素,也离不开北大西语系教授曹燕给他的两张听课证。

在那个成人高考培训费 1800 元,做保安只有 200 多元月工资的年代,不是所有人都有张俊成的运气 [1]。

图片

张俊成当年的听课证,图片来源:央视新闻

二十多年后的今天,北大几乎把整座大学搬到了网上 —— 在抖音,@北京大学 粉丝数量超过 800 万,光是 @北大历史 就有 70 万粉丝;至于北大的各类课程与讲座,已经在抖音上积累了超过 7000 万浏览量,还不用听课证。

当短视频与直播成为记录人间百态的工具,娱乐自然不会是唯一的主题。就拿抖音来说,“800 万人上北大夜校” 还只是冰山一角,过去一年,国内高校在抖音上累计直播 1 万场,总时长超过 7350 万分钟,相当于开了 1.68 万节课。

今年 9 月,南京大学的杜俊飞教授在抖音开直播讲座后很是感慨:“这世界上还有无数人,从未有机会听一堂他们想听的课。”

知识是宝贵的,但不是高贵的。过去几年里,无数人为之努力,将这句口号在抖音化作现实。如今,“知识” 已经是抖音上一个相当庞大且成熟的品类。

数不清的手机屏幕背后,那些没有北大听课证的普通人,正在奋力成为这个时代的 “张俊成”。

让专业的先来#

2020 年 4 月,张辰亮发布第一期 “网络热门生物鉴定” 时,正逢知识科普类内容的全网风靡。

彼时的张辰亮已是微博上一个颇有名气的科普博主,管理着《博物》杂志官方微博,人称 “博物君”,但网友的求知欲已不囿于某个平台 —— 他们或在 B 站听财经 up 主调侃瑞幸如何暴打资本,或跟着小红书博主每日读书打卡,张辰亮发布的 “网络热门生物鉴定” 系列,在抖音一夜爆红,至今连载 70 集,平台累计播放量 17.8 亿。

“知识” 是一个非常宽泛的概念,因而,短视频和直播的出现在降低知识的生产和接触门槛之余,也造成了供给的粗放和需求的迷茫。

张辰亮的经历便是一个例子,他做 “网络热门生物鉴定” 系列的初衷,便是发现观众爱看的科普类内容往往是营销号做的奇怪动物,比如 “最爱老婆的螃蟹”、“人形水母”、“水猴子”—— 这其中,有不少知识点都是错的 [2]。

图片

当 “张辰亮” 们为改善科普内容而努力时,抖音也在想办法将更多专业人士请到线上来。

2019 年元旦,北大官方抖音账号开始运营,第二年,北大开始把课程和讲座的直播和视频放在抖音上发布。以此为起点,曾经遥远的大学课堂被逐一搬到了抖音上来。

有了北大作为样板间,2019 年 3 月,抖音首次启动 “DOU 知计划”——这是抖音、也是整个视频内容生态第一次尝试思考,如何系统性的提高知识类内容的供给质量,让短视频和直播也可以成为知识的载体。

那是一个内容平台争相追逐知识内容的时期。2019 年底,快手第一次提出 “知识的全民生长力”,联合知乎扶持知识创作者;B 站于 2020 年上线了一级分区 “知识区”,次年又增加 “社科・法律・心理”、“人文历史” 等多个二级分区;同一时期的小红书,也在忙着内测 “知识付费” 功能。

“DOU 知计划” 的差异性在于,知识类内容在抖音逐渐形成了一个立体化的生态。短短两年,抖音上的知识创作者数量就超过了 1.5 亿。在这些创作者中,有两院院士和官方科研机构,也有大量的科普爱好者。

时至今日,“DOU 知计划” 已经连续开展了五年,相比写满数字和公式的 PPT 或是一度轰轰烈烈的知识付费,抖音对待知识类内容的原则一直相对明确:知识的范围没有边界,知识的传播也不应该有边界。

当张辰亮在海拔 4700 米、含氧量不足 13% 的高原上介绍水母雪兔子时,72 岁的同济退休教授吴於人 @不刷题的吴姥姥正在直播间讲解着硬核物理知识,校园里让学生们望而生畏的《大学物理》,经过她风趣幽默的讲解,竟吸引来超过 500 万 “学生” 听课。

同样是解读人文知识,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梁永安讲解 “喜欢和爱有什么区别” 时细腻隽永,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戴建业却另成一派 —— 讲陶渊明,张口便是 “种个鬼的田”;读悼亡妻诗,又忍不住吐槽诗人:“没半个月就跟别人恋爱 [3]。”

当专业知识经由短视频和直播流向更多求知者,曾经高企的接触与理解门槛也在无声中被消解。

今年 9 月,抖音知识类创作者 @动物学博士 将他们的科普内容集结出版,这本名为《读虫记》的科普读物,让阅读变得和短视频一样轻松流畅 [4]。

图片

《读虫记》问世时,抖音的双一流大学覆盖率已经达到 93.2%,一级学科覆盖率 100%。在国内,恐怕还没有哪座大学城能有如此规模。

如今的抖音用户已经对知识习以为常,过去一年,他们搜索了 275 亿个与知识有关的问题,平均下来,每人搜索了 45 个知识点。

这当中固然有大量知识来自课本与专业讲堂,但抖音上形形色色的 “赛博夜校” 与 “学生” 们还在让人们意识到,“知识” 的边界远比想象中要更加广阔。

打破知识的边界#

教了一辈子语文的幼儿园长杨维云,退休后还活跃在教书育人第一线。只不过,这次她的学生变成了不识字的成年人。

每晚八点半,在名为 “喜洋洋拼音课堂” 的抖音直播间里,杨维云耐心重复着小黑板上每个声母、韵母的发音。上万人围观,互动区氛围却很平静,只有零星的 “谢谢老师” 或者简单提问,有些还夹杂着错别字。

但杨维云知道,这些沉默生涩的观众们需要自己。

2020 年开展的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显示,全国不识字的成年人一共 3800 万,其中女性占比达 75%[5]“文盲” 这个听起来已属稀罕的词,在 7 亿月活的抖音里并不是一个遥远的群体。

接受过义务教育的人可能很难想象,从去银行、超市、医院等场所的日常生活用词,到拼音打字的方法,这些最稀松平常的知识缺失,对一个具体的人来说可能意味着一次错失的工作机会、一次茫然的出行体验、一次无助的求医经历。

短视频让杨维云和他们发现了彼此。杨维云本来是在抖音教学龄儿童的,但发现评论区藏着许多不识字的成年人,于是走上了为成年人扫盲的路。像她这样自发的老师,在抖音还有很多。

图片

抖音庞大的用户群、极高的用户粘性与使用时长,让这个平台不仅承载了娱乐的需求,还自然而然寄托了不同群体对求知的渴望。

于是你能看到 “赛博夜校” 的学生年龄跨度极大,从牙牙学语的小孩,到满头银发的老人都有。一个反直觉的数据是,抖音的大学公开课观众中,78% 年龄超过 24 岁,还有 17% 是 50 岁以上的中老年人。

短视频与直播拓宽了知识内容的受众范围,学生们的文化、地域层次也越来越丰富。如今农村地区手机网民规模已达 3.48 亿 [6],只要一部手机和一个短视频应用,就能轻易缩短城乡两地之间的文化资源差距。

以往很多农户只能靠口耳相传经验,很难真正系统地学习农业知识。但现在,配合短视频生动的音画与深入浅出的讲解,无数新农人得以在抖音学习农技。

2021 年 6 月至 2022 年 6 月,抖音上的农技万粉创作者增长了 66.85%,种植、养殖和农业机械内容增长了 50.4%。春耕、芒种时节,超过 17 万名观众通过抖音直播间与中央农广校、中国农业大学等机构的 17 位专家聊农技知识。

正因为有了多样的学习需求,抖音赛博夜校的老师们,身份也不就囿于诺贝尔奖得主和 985 大学教授了。杨维云这样的退休老人、经验丰富的农民、心灵手巧的家庭主妇,也能成为术业有专攻的 “赛博老师”。

内容需求与供给的密切互动中,知识的外延也随着 “学生” 们的求知欲而不断扩大。

@打工仔小张就因为注意到主流视角忽视的窘迫,开启了 “如何 xxx” 系列短视频教学。用最平实的语言与画面,教大家如何第一次坐高铁、坐飞机,如何一个人去医院挂号看病,甚至是如何去麦当劳、肯德基点单。

以小张为代表的,“如何解决体态问题”“鞋带的花式系法”“领带的多种系法” 等好像不足为道的生活小技巧,在抖音上成了无数人的及时雨。

图片

古语有云三人行必有我师。在短视频时代,这句话得到了全新的阐释。网络连接来自五湖四海的 “老师” 和 “学生”,更多的普通人参与到了知识生产、消费之中。

“知识普惠” 因此不再是一句浮空的口号。那些最基础的教育常识,乃至微小的生活经验,正超越教科书与私人体验,超越数字的鸿沟,在 7 亿人的屏幕中落地生根,为遥远的未来点燃星星之火。

点燃星星之火#

BBC 纪录片知名主持大卫・爱登堡爵士的大半生都在以身丈量世界,带领观众探索自然,以 94 岁的高龄活跃在纪录片拍摄一线的他,亲身见证了不同的媒介形式如何给科普带来巨大的变化。

上世纪 70 年代,艺术家将鲸鱼的声音录成唱片公开发行,引发强烈公众反响,最终发展成声势浩大的反捕鲸运动。“阿波罗 8 号” 宇宙飞船传回的地球照片,让人类意识到自己所在星球的微小、脆弱与宝贵,推动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思考。

从铅字报纸到网络电视,一代代大众媒介向全人类传播思想。如今短视频接过了这个担子,以一种低成本低门槛、但覆盖面极广的方式,润物无声地提升公众的科学共识。

在一条又一条视频里,知识以海浪般的形态层层推向远方。

抖音知识创作者张建涛还记得,自己小时候在农村没有上过科学课。长大后,他成为老家一座乡镇小学的科学老师,那里 80% 的学生都是留守儿童。为了让孩子有更多做实验的机会,他先是在抖音上自学了上百个实验,再以自己独特的理解与讲述方式传播出去,转变成了知识的生产者。

兴趣是求知最好的老师,那些在张建涛看来很 “小儿科” 的实验,却让孩子们兴致高涨。

图片

张建涛的实验课,图片来源:中国新闻周刊

当这些寓教于乐的科普补充了 “是什么” 的信息差后,就有可能激发一代人好奇心的星火,哪怕十万人中只有一人因此找到了梦想,践行 “怎么做”,也是无比珍贵的。

类似的故事已经在现实生活中发生无数次,许多工程师进入集成电路行业的启蒙就是拆电子设备,这一度是美国半导体行业重要的组成部分。AMD 的 CEO 苏姿丰就在采访中提过,与其他喜爱玩玩具的小孩子不一样,她从小更喜欢拆解玩具,由此展露出工程、科学方面的才能。

如今无数中国年轻人亦有这样的机会,甚至离机会更近。华强北提供了易得、低廉的零部件,这些零件在手工耿等博主手中变成了创意十足的发明,通过短视频、直播的屏幕,在无数人心中埋下兴趣火种。

在抖音做科普的清华大学化学工程系教授金涌曾说,自己的一个重要使命就是 “改变大家对化工的误解”。人们的衣食住行都离不开化工,高科技产品离不开高科技原料。但实际上,许多学生家长却对化工这个名词充满专业人士难以想象的误解。

比如每年开学,学生家长最关心的不是专业课程的设置与学习内容,而是逮着教授就问:孩子在这个专业上课会不会中毒?

在抖音做了一圈科普,金涌教授总结说:

“我的工作对象是高中生和大学生、研究生,我希望引导他们选择专业,引导他们的研究方向。而抖音的对象是广大百姓,让百姓对知识感兴趣。”

作为一个内容平台,抖音没有意愿、也没有能力把用户培养成肿瘤科医生、芯片架构师和计算机科学家,但它借由或严肃、或生动、或轻快的科普,一点点改变了人们的认知与生活。“DOU 知计划” 四年来,其成果不在于发明专利和发表论文,而是让许多人意识到,崇高而神圣的知识有时离自己并不遥远。

真理无穷,伟大的探索和发现向来奢侈,激励那些探索与发现的力量更加珍贵。

图片

参考资料

[1] 京城第一狠人:做保安,考北大,当校长,最人物

[2] 无穷小亮:鉴定一下网络冷门科普传播技能,三联生活周刊

[3] 大学课堂里的 “泥石流”!老教授魔性解读古诗爆红,人民日报

[4] 知识类短视频与纸质图书,互为助益的阅读形式,光明网

[5] 在 73 岁老人的直播间,3800 万 “文盲” 被看见,央视网

[6] 2022 年移动互联网农村消费振兴研究报告

作者:任彤瑶

编辑:黎铮

视觉设计:疏睿

责任编辑:李墨天

图片

图片

載入中......
此文章數據所有權由區塊鏈加密技術和智能合約保障僅歸創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