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nner
Leo

Leo的恒河沙

一个活跃于在珠三角和长三角的商业顾问/跨境电商专家/投资人/技术宅/骑行爱好者/两条边牧及一堆小野猫的王/已婚;欢迎订阅,日常更新经过我筛选的适合精读的文章,横跨商业经济情感技术等板块,总之就是我感兴趣的一切

2023-11-13-我們正處在康波週期的什麼位置?-虎嗅網

我們正處在康波週期的什麼位置?- 虎嗅網#

#Omnivore

我們正處在康波週期的什麼位置?#

本文討論了康德拉季耶夫週期,即資本主義歷史週期,以及當前全球經濟面臨的挑戰和變局。作者分析了康德拉季耶夫週期的歷史背景和發展規律,並探討了當前世界經濟處於康波週期的何種位置。

・康德拉季耶夫週期是資本主義存在的長週期,歷時大約 50-60 年;

・每個康波週期都伴隨著世界經濟中心的轉移和危機的出現;

・當前正處於康波週期的蕭條期,面臨地緣衝突和經濟衰退的挑戰。

上回聊了房地產週期,今天來聊聊最長的一個週期,康德拉季耶夫週期,當下全球貿易脫鉤斷鏈、俄烏衝突、以色列入侵加沙地帶等,種種跡象不得不令人擔憂變局之下是否醞釀著更多的波動。不過這和康波有什麼關係呢?

康波是什麼?

在工業革命與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出現以前,決定社會與經濟週期的是大自然與農業,它們帶來了王朝更替、治亂循環。在此後則是工業與資本。價格和股票這些作為 “資本” 的影子,很好地記錄了工業與資本發展過程中的週期性變遷,從而使得我們得以總結出一些經典的週期。比如大約 10 年的朱格拉週期,大約 20 年的庫茲涅茨週期,以及大約 50 年的康德拉季耶夫週期,我們也可以叫做全球資本主義歷史週期或者資本主義長波。

康波理論最早是蘇聯經濟學家康德拉季耶夫在 1925 年發表的論文《經濟生活中的長波》以及隨後的論著中提出的,他通過分析法國、英國、美國、德國等主要資本主義國家 100 多年裡的批發價格水平、利率、工資、對外貿易、煤炭和鐵的生產消費等主要經濟指標的變動情況,得出了個結論,** 即資本主義存在一個平均 50~60 年的長週期。** 這個時間對應了人的一生,在中國紀年法裡就是天干地支一甲子。

** 康波本身是一個統計現象。其中最有力的實證證據來自價格變化的數據。** 此外,長期利率的變動、世界能源生產和創新也支持了長波假設。並且我們也能在工業生產、失業和投資中找到許多支持性的證據。

為什麼主要經濟指標會呈現 50~60 年的週期波動?一般都認為這是資本主義自身運動的結果,但到底是什麼力量推動了資本主義的長期週期運動,有人歸因於技術革命,即出現了一種影響生活方方面面的技術革新在推動這一切;有人認為是金本位下由於黃金產量的變動帶來貨幣量變化;有人認為是能源的供給限制所致……

或許我們可以把技術革新擴散作為第一推動力,但未必需要採用一種技術決定論的態度,因為技術進步的方向和強度很大程度取決於當時特定社會現實的需要,同時,我們不能忽視與資本積累密切相關的廠房與設備的更新的週期,由房地產帶來的固定資產投資的熱潮。還有資本積累導致的擴張和地理不均衡發展,許多新的國家被納入了世界體系,通過戰爭、革命等,這些都讓資本主義逐漸走在週期的軌道上。

五次康波始末

回顧世界經濟歷史,我們大致可以認為,從 18 世紀開始到現在,世界經濟已經走過了四個完整的長週期,每一輪都會出現世界工業中心的主體國家,他們會成為資本的積累中心,同時也是危機的始作俑者。

** 第一個週期是紡紗機和蒸汽機為推動的。** 紡紗機的發明代替了 “日益昂貴的人力成本”,讓人們看到了機械化的前景;蒸汽機的改良和安全燈的發明提升了不列顛的煤炭產量。伯明翰的淺層煤和倫敦救濟院的孤兒們被源源不斷地運輸到曼徹斯特的棉紡織工廠。這一次週期英國是主導國,工業革命使其佔據了世界的中心。在拿破崙戰爭結束後,隨著金融市場大波動和價格暴跌引發的經濟危機,第一个康波旋即走向衰退期,到 19 世紀 40 年代走向蕭條期。

image

** 第二個週期是以鋼鐵和運輸業的發動的週期。** 內燃機、电动机的發明改變了人類的動力來源,汽車工業開始啟動;鋼鐵工業發明了多種煉鋼法。這一週期的王者當屬鐵路無疑,不僅把德國各邦連在一起,讓德國資產階級意識到了統一市場的重要性,也讓南北戰爭後的美國重新修復了一遍。這一週期的轉折點是 1873 年的證券交易危機,引發了 10 年的經濟衰退,與之伴隨的是世紀末的保護主義和悲觀氣氛。

第三個週期是以電力、工程的創新為標誌的,這一時期電力得到廣泛運用,電車、電話、無線電和電燈被推廣應用。此時的積累中心已經從英國遷到了德國和大洋彼岸的美國,由美國人創立了第一條汽車裝配線,汽車工業出現熱潮;康采恩和卡特爾等壟斷組織形式擴散到了世界各地。這個鍍金時代結束在了 1929 年的股市崩潰,隨之而來的 “大蕭條”,工業革命的紅利消耗殆盡,這一輪康波結束。

image

第四個週期是以電子計算機、原子能、航天技術等為代表的週期,這些技術大多萌芽於二戰時期,實際上二戰前期世界已經開始走入復甦期。二戰後美國作為世界的主導國,美元與黃金掛鉤,同時以經濟帝國主義姿態主導了歐洲日本的戰後重建工作,巨大的需求促進了經濟在相當長時間的繁榮。1966 年,美國增長達到最高點。此後布雷頓森林體系的崩潰被視為第四次康波的轉折點。

第五次週期是互聯網的週期,一大批傳統產業借助信息技術重新改造,技術革命還促進了融資方式、管理和物流方式方面的創新。這一次技術革命和擴散無疑讓美國贏得冷戰。因此蘇東解體的 90 年代是這次康波的繁榮期,由中國提供發達國家的廉價產能壓制通脹,但這一時期貨幣紀律的鬆弛,為金融危機埋下伏筆。08 年危機成為了這次週期的轉折,長波進入衰退期。此後的經濟增長基本上是債務驅動,到目前為止本輪週期仍未結束。

長波的低谷發生了什麼?

如果回到具體的歷史中去看,我們會發現每當康波週期進入低谷的時候,往往醞釀著某種 “變局”。

咱們還是從第一次康波講起,前面提到了第一次康波轉折期在英國打完拿破崙戰爭之後,《資本論》記載了當時英國廢除禁止結社法,工廠普遍大擴展。到了 1825 年就發生了危機。棉紡織業工人極端貧困,發生運動。

過了一年,英國開始想辦法向印度大量輸出蒸汽織機。然而市場商品過剩,境況艱難,連續不振了幾年,導致東印度公司對東亞貿易的壟斷權被取消,這個時候英國資本家加快了侵略中國市場,向中國大量私運鴉片。而到了 1834 年,開始有些起色,工廠和機器大增,工人不足。英國推出新濟貧法促進農業工人向工廠區流動農業,各郡的兒童被劫掠一空,沒過三年又陷入了不振狀態和危機。

到了 1840 年,陷入了嚴重蕭條,工人發生運動,迫使英國軍隊出動干涉…… 面對著國內危機,為了轉嫁國內矛盾,英國對中國發動了侵略戰爭。這次鴉片戰爭打破了中國內部的經濟循環模式,中國就這樣被動融入到了資本主義世界體系中。在這個週期的尾聲,也是第二個康波復甦期,《共產黨宣言》問世。

image

這個復甦期讓以前壟斷工業的英國剛走出泥潭,轉眼發現又出現了一系列同它競爭的工業國家 —— 歐洲和新大陸的過剩資本。英法為了進一步擴大世界貿易市場而對中國打了第二次鴉片戰爭。美國南北戰爭爆發、南北戰爭導致棉花歉收引發英國 “棉花饑荒” 從而衝擊其紡織工業,進而通過信用與貿易傳導至其他歐洲國家,最終引起了 1867~1868 年的全球性經濟危機,第二次康波進入衰退期。

第二次康波的衰退期又是世界經濟史上的一個重大轉折點。此後,大英帝國開始走向衰落,而德國、美國崛起,這個過程裡英法還在通過大炮要求 “開門,我們要搞自由貿易”,而美、德兩國為了應對危機而採取貿易保護主義政策,此後,各國都紛紛效仿,以鄰為壑。技術革命讓美、德等國競爭力不斷增強,其國內市場越來越多地為本國工業所占領,英國的國際市場份額明顯縮小。

** 第三次康波上升期爆發了幾次馬恩意義上的經濟危機,但不致命。** 這個時期經濟趨向於擴張,即使是有危機爆發,其經濟的自我修復能力較強,危機一來很多國家就立馬轉向貿易保護和修路。此時的資本主義 “血條厚”,國際共運迎來了很長的一段低潮期。

但是,正如恩格斯所說,“保護關稅” 本身,只不過是最後的、全面的、決定世界市場霸權的工業戰爭的準備。所以,每一個對舊危機的重演有抵消作用的要素,都包含著更猛烈得多的未來危機的萌芽。之後我們看到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了,各大帝國主義國家互相厮殺,元氣大傷,這裡變數有兩個,一個是美國在戰爭中增強了經濟實力和軍事實力,另一個是俄國爆發革命,這是第三個康波轉折的標誌。

image

第三次康波的衰退期,資本主義仍然享受了幾年虛假繁榮,戰後生產的高漲刺激了其信用的膨脹,證券的投機狂熱助長了繁榮的幻景。終於在 1929 年發生了史上最持久、最深刻、最嚴重的周期性世界經濟危機,第三次康波正式進入了蕭條期。大蕭條使資本主義工商業大幅倒退,使整整幾十年生產力的發展成就付之東流。

在那個年代,“資本主義” 在東西方名聲變得很差,當時除了少數死硬的奧派,連大多數右派分子都認為此刻的資本主義進入了嚴重的危機中,為了防止革命,不管是羅斯福還是法西斯黨們,都紛紛轉向了國家干預。

第四次康波復甦期正好是在二戰時期,也正是戰爭機器開動後,美國的失業減少,工廠開足馬力生產各種軍用物資。碰到機器設備不夠用,政府幫助企業大規模投資擴建。這個康波是名副其實的美國康波,正式取代英國,把戰後資本主義推向了 “黃金年代”。

到了 60 年代末,美國在多次戰爭中的失利和消耗,使支撐美元作為全球貨幣的黃金儲備已經岌岌可危,後法國戴高樂補刀了導致 1971 年美元和黃金脫鉤,因此布雷頓森林體系破滅,疊加美國支持以色列引起的石油危機,進入衰退。同期勳宗的蘇聯疊加石油價格優勢進入強盛時期。

這次衰退期促使英美等國最終於 80 年代後完成新自由主義轉向,打壓工會,拋棄內部產業群體,貧富差距不斷擴大。法日等國開始進行投資追趕。日本追趕持續到 80 年代,被美國壓制,泡沫破裂。能抗衡資本主義的經互會體系也崩潰了。中國開始接力追趕。

除此之外,還有廣大亞非拉的邊緣國。他們培育產業和實現現代化的企圖一直面臨著外債和貨幣加息破裂的威脅,最後拉美在 80 年代陷入增長陷阱,東南亞在 90 年代泡沫破滅,他們脫變成現代工業國的努力基本在這輪康波內宣告失敗。

從蕭條走向下個康波的復甦期是緩慢的,大約要經歷 10 年以上的時間,這一期間美國大量舉債,投入信息技術的研發,再一次主導了康波,我們可能會看到一些新興經濟體的復興,比如 1980 至 1990 年代的亞洲四小龍,2000 年左右的中國,由於開始承接西方和日本的產業轉移而快速發展,在第五次康波內,這些國家和地區可以說是僅存的碩果。而相比之下,這個康波內的其他國家都有不同程度的貧富差距拉大,民粹主義興起而導致政治和社會結構的退化。

image

我們正身處何處?

美國於 70 年代產生互聯網萌芽,率先進入第五次康波復甦期,而中國是 90 年代跟著進入這個康波復甦期。然後美國 08 年進入了衰退期,我們差不多在 14 年才進入,這裡可理解為美國 08 年的次貸危機是本次康波的第一次衰退期衝擊,14 年是二次衝擊。

當年的煤老闆說白了,就是趕上全球大宗商品上漲而一夜暴富。02 年以後,一直到 13 年,即使是處在衰退期,大宗商品價格上還是保持高位的,因為 08 年中國通過大基建挽救危機,使產能大幅提升,一直到衰退期末期,大宗商品價格才失去支撐,銀行加息,市場需求萎縮。

16、17 年互聯網技術紅利消失,市場需求很難增長。站在這個時間看,也是大宗商品的低點,要想改變大宗商品價格,往往要通過技術革命,但如果還沒有真正到來,則可以通過戰爭或者瘟疫。

筆者曾在 19 年寫《美國工廠》時就提到接下來的時代 “其主要特點是混亂。混亂不是完全偶然發生的,它是所有歷史體系參數快速和不斷波動的一種狀態,同時搅動了國家間體系、意識形態,以及氣候條件和流行病的波瀾…… 在混亂中唯一可以確定的是,資本具有永恆的逐利性和破壞性”,流行病和地緣衝突都可以整一波大宗商品價格劇烈波動,可當時筆者沒想到的是,20 年真的整出個大活。

20 年的疫情可以稱得上是一個加速性的事件,導致全球供應鏈緊張,美國受疫情衝擊開始核動力印鈔,很多國家的貨幣政策也跟進,到了 21 年,量化寬鬆已經到了極限,興奮劑打完了,原本 21 年大宗商品在前幾年的上漲後又陷入回落,而 22 年又是俄烏衝突,多種大宗商品又被暴力拉漲。

按照前幾次康波來看,蕭條期的最後幾年價格波動往往是最劇烈的,這也意味著,如今我們正處於蕭條期中最困難的幾年。從康波週期的規律來看,在週期末期往往要引爆各種地緣矛盾。

筆者遙想到 50 多年前,也就是上一輪康波進入衰退期的時候,爆發了第三次中東戰爭,目前是康波蕭條疊加朱格拉週期的谷底,該引爆的就會引爆,2023 年 10 月,巴勒斯坦地區又爆發衝突。但歷史只押韻不會重複,這次巴以衝突疊加蕭條期,以及對於背後霸權秩序的不滿,反抗聲浪特別大,連許多 “高等人” 都不得不驚呼以色列在輿論上完全失敗。

或許你要問了,按照康波的規律,這一波的蕭條期總是會結束然後會有回升,那會有什麼引領新週期的技術嗎?現在想來,應該不會是元宇宙或者 web3,這還是炒概念階段,並且只是互聯網的深化罷了。5G 更多是一種技術沉澱。能隱約看到正在擴散的,是一系列低碳基礎建設,包括太陽能電池板、風力渦輪機、電動汽車和電池,也可能是由人工智能、量子計算等領域的發展出新的技術週期。

當前全球經濟正處於極度脆弱的時期,地緣政治緊張與經濟蕭條交織,似乎已成為新常態。在經濟蕭條來臨時,無人能幸免。新的技術週期可能由新能源、人工智能和量子計算等領域的發展開啟。中美都有可能成為下個主導國。儘管未來再過幾年經濟或將走向復甦,但如沃勒斯坦所言,下個週期,實現真正變革的幾率只有 50 %。如果我們不能結束資本對世界秩序的宰制,這將是又一個霸權的輪回。

本內容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虎嗅立場。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繫hezuo@huxiu.com
如對本稿件有異議或投訴,請聯繫tougao@huxiu.com

正在改變與想要改變世界的人,都在 虎嗅 APP

載入中......
此文章數據所有權由區塊鏈加密技術和智能合約保障僅歸創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