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nner
Leo

Leo的恒河沙

一个活跃于在珠三角和长三角的商业顾问/跨境电商专家/投资人/技术宅/骑行爱好者/两条边牧及一堆小野猫的王/已婚;欢迎订阅,日常更新经过我筛选的适合精读的文章,横跨商业经济情感技术等板块,总之就是我感兴趣的一切

2023-12-06-你對於GDP的認識,可能是錯的-虎嗅網

你對於 GDP 的認識,可能是錯的 - 虎嗅網#

#Omnivore

本文講述了關於 GDP 的一些常見錯誤認識,以及 GDP 的統計方法和特殊項目的統計問題。

・📊 GDP 統計的是國內生產活動得到的增加值,而不是總產值。

・💡 不同經濟體的 GDP 增速中樞不同,需要考慮經濟處於什麼階段。

・🌍 GDP 的總量分析告訴我們經濟現在處於什麼大的階段,短期的經濟周期對 GDP 影響有限。

這次想講一個關於數據的話題,主要還是因為這個東西對於我們日常,不管是看財經新聞也好,還是看一些經濟問題的分析文章也好,都非常重要。因為談經濟問題離不開數據,但經濟數據從統計的環節開始,就是一個需要大量人為主觀取捨判斷的東西。

它不像物理學數據,你量一個跑道的長度,100 米就是 100 米,你不會說這個跑道長度還要有季節性調整,或者說還有什麼統計口徑的問題,現在的 100 米跟 20 年前的 100 米不是同一個 100 米。這個是大部分自然科學的特點,就是它在測度的環節爭議不會特別大,雖然不是沒有,但是社會科學,你從測度這個環節開始,就有大量的主觀判斷成分在了。

單純的別人給你什麼數據你就信什麼,很容易上當受騙,這就是我標題取名為 “數據的陷阱” 的原因。如果說經濟數據有什麼真的需要被注意的地方,那絕對不是怎麼分析數據,而是數據有沒有陷阱,有沒有被人為因素扭曲的問題。

所以,我希望開這麼一個系列,來談談經濟數據本身的問題,當然我也會講如何理解和分析數據,但是我講完之後你可能就會發現,相比於如何分析數據,知道數據是怎麼統計來的更重要得多得多。

另外一個,講數據也是希望給大家傳達一個方法論,就是聊經濟問題,一定要定量地聊,不要定性地用感覺去聊。

最常見的,我們總說今年經濟不好,未來經濟不好等等,但這個好不好,都是一種感性的說法,到底啥叫好或者不好呢?GDP 增長 5% 是不好,還是增長 3% 是不好?現在大家都悲觀地認為中國經濟要像日本一樣長期停滯了,但其實你自己去看看 2003 年、2004 年的財經新聞,那一輪大熊市的時候就已經開始有很多人說中國經濟要長期停滯了。

每一輪經濟衰退的時候大家都在感覺上覺得不好了,經濟不行了,但是你一個人的感覺是測度不了整個經濟體的狀態的,所以我們要樹立這麼一個方法論的觀念,就是經濟問題不能離開數據去聊,不能完全定性地去聊,要定量地聊。

一、什麼是 GDP?

那我們這開篇,不用說,得講講 GDP 的問題。GDP 的重要性不用多說,但同時市面上對 GDP 的錯誤理解和 GDP 本身的重要性一樣重要,就是錯誤理解太多了,需要撥亂反正的東西太多了。

首先是名字的問題,GDP 的英文是 “Gross Domestic Product”,翻譯成 “國內生產總值”,這個 “國內” 和 “生產” 翻譯的沒啥問題,主要是 Gross 翻譯成 “總值”,這個有點問題。

Gross 這個詞,在英文中,並不是那種嚴格的數據意義上的 “加總” 的概念,數學上的加總在英文中是啥?是 Sum 這個單詞。那么 Gross 在英文經濟領域一般是指什麼呢?其實是對應中文 “毛” 這個概念,Gross 對應的是 Net,對應的是 “淨”,比如說中文 “毛利潤”,就是對應英文 Gross profit。那么中文 “淨利潤”,對應的就是 Net profit。所以Gross 這個英文,你與其說是 “總和”,不如說是 “毛利” 的概念。

那麼毛利是啥?一般來說,就是你賣一個東西,得到的收入扣除掉你做這個東西用的原材料成本的錢,最接近毛利。当然,我們說 “最接近” 不是 “完全等於”,但毛利這個數最接近的就是一個產品的價值扣除掉原材料成本的價值。

那這裡其實就呼之欲出了,Gross 這個概念是增加值,就是你拿一個 5 元的原材料加工一下,能賣 15 元,那麼你的增加值是 10 元,那個 5 元我們叫中間產品,這也是大部分教科書會告訴你的,GDP 核算要扣除中間產品的意思。所以我們更精確地翻譯 GDP,其實應該是 **“國內生產活動得到的增加值”**。

提這個區分,主要是因為在經濟數據統計中我們還經常能看到一個詞叫 “總產值”,我們剛建國的時候不統計 GDP,統計的就是總產值,你看很多地方寫共和國經濟史的數據,在計劃經濟時代用的都是總產值這個數,不是 GDP,而且你會發現現在有很多國企還在統計總產值這個數。總產值就是不扣除掉中間產品的價值,你生產了 1 萬元的冰箱,那總產值就是 1 萬元,不管你用了多少元的原材料,哪怕你用了 2 萬元的鋼鐵,你最後生產了一個價值 1 萬元的冰箱,你的總產值也是 1 萬元。

所以我們看到,相比於總產值,很顯然,統計增加值,也就是 GDP 更合理一些,因為總產值有大量重複計算的問題,是一種非常粗糙的對生產活動的測度方式。但這裡我們也能看出來,這麼粗糙的測度方式,居然在離我們還不遠的幾十年前是一個國家賴以進行經濟決策的關鍵數據,所以你想一想那時候經濟管理的粗糙程度,這就是我們說測度這個問題的重要性。

當然,即使在國際上,GDP 統計的普及也是二戰之後的事了。

二、“提高消費占 GDP 的比例” 這句話錯在哪兒?

上面我講了第一個總產值和增加值概念的區別,很顯然現在統計的 GDP 比過去多年統計的總產值數要合理得多。那么第二個我想講的關於 GDP 的問題,其實在以前的播客和很多場合我都講過了,就是GDP 統計的是生產活動,不是大家在市場上買賣交易的那個活動。這個問題主要指向大家天天喊的 “提高消費占 GDP 的比例” 這句話的錯誤。

這裡我再簡單重複一下這個邏輯,GDP 統計的是生產,它裡面所謂的消費和投資的劃分是指生產了多少消費品和投資品的劃分,如果你想提高消費品的生產,那麼你肯定要同步地蓋廠房,建造生產線,這些都是要統計到投資裡面的,所以說這個世界上不存在單獨提高消費品占比的情況,因為你提高消費品的生產,一定會同步提高投資品的生產。消費品的產量可以提高,但是消費品占 GDP 的比例是不可能提高的。因為你提高消費品的絕對金額一定會同步提高投資品的決定金額,那麼你消費品占比的提高只有一種可能,就是投資品生產的減少導致了消費品占比的被動提高。我們看到的發達國家消費占 GDP 高其實就是這個原因導致的。

所以這裡要意識到,所謂消費占 GDP 比例提高和我們老百姓提高消費力沒有任何關係,我們老百姓多消費體現的數據是社零數據,社會零售品消費那個數據。而且你自己去看一下那個數據就會發現我們社零高的時候,恰恰都是投資占 GDP 比例高的時候。所以這個網上多年流傳的錯誤說法,我看到目前即使是很多所謂專業人士也沒鬧清楚這個邏輯,都沒好好看社零數據和消費占 GDP 比例的相關性,就一股腦地人云亦云了。

三、GDP 是怎麼統計出來的?

接下來我們說第三個問題,就是 GDP 是怎麼統計出來的。這個可能很多人會好奇,這些資料是哪來的?怎麼就能把這麼大國家的所有生產活動都統計進去了呢?事實上也做不到真的全都統計出來,其實大量數據是推算出來的,後面我們再講。

我們先說原始數據有哪些,一個是統計局的調查資料,就是統計局會去各行各業做調查,當然很多是抽樣調查。第二個是國務院各部委負責管理的行業的數據,比如交通部肯定要管交通行業,央行或者金管局要管銀行業,那麼他們肯定會統計很多行業本身的資料,這是第二大來源。第三個就是財政數據,這個不用說了,財政收入支出的數據也是重要的原始資料。

我們知道,GDP 有三種統計方法,** 生產法、收入法、支出法。** 那麼實操上,我們主要是用收入法和支出法兩種方法統計,只有一個行業目前是用生產法統計,那就是農業,主要是因為生產法在實操上太麻煩了,統計中間投入太麻煩了,農業的話因為基本上沒有什麼中間投入,都是勞動力種地,這都不是中間投入,所以相對好統計一些,所種即所得。

除了農業以外的其他行業都是用收入法統計的,收入法特別簡單,讓企業去填個表就行了,甚至都不用企業填,你根據企業的原始財務報表去稍微調整一下就可以了。主要是把財務報表上勞動者報酬、生產稅、折舊、淨利潤這幾個數找出來,一加總就是收入法統計的數,所以我們說收入法是實操上最簡單、最方便的統計方法。

收入法統計裡面,大家肯定會疑惑,如果依靠企業財務報表統計的話,那麼那些個體戶,擺攤的、賣炒飯的、賣蔥油餅的,根本就沒有財務報表啊,那咋統計呢?對,就是統計不了,那部分沒法直接統計的,都是靠推算推出來的。

具體怎麼推算,就得根據各個行業的特點了。比如建築業就有很多沒資質的企業,甚至是個體戶、包工隊、一幫黑社會,那咋辦呢?統計局可能會去搞個抽樣調查,隨機找幾個區域看看資質內企業的增加值占全行業的比重,抽樣調查的工作量就沒那麼大了,小攤小販的情況也能調查到,然後算一個比例出來,以後就用這個比例去推算全行業的,包括那些小攤小販、個體戶的 GDP 是多少。

當然,現實中很多時候是利用經濟普查數據直接得到的比例,也不需要統計局去搞特別的抽樣調查。我們五年一次的經濟普查數據就是為了解決這些日常統計困難的補充用的數據。

那麼這種間接推算占 GDP 的比例能有多少呢?我們現在有一個 2013 年的數據,當時的間接推算數據大概占總 GDP 的 45%,就是說有一半的 GDP 我們其實是根本統計不到的,那些都是靠間接推算出來的。這裡我要說一下,大家有沒有發現一個國家的經濟越是由少數大企業構成,經濟數據的準確度就越高,你發現沒有,如果一個國家都是小攤小販、個體戶,那麼你都得靠推算得出 GDP,經濟越不發達的地方它的數據本身就越不準。這其實是一個很有意思的地方。

我們接下來說支出法,支出法就是我們總說的消費、投資各占多少,其中居民消費就完全是基於調查資料了,而且是抽樣調查,所以這個數據推算的成分其實挺大的。投資和政府消費相對來說更準確一點,政府這個數據不用說了,投資的話主要也是依賴於企業的財務報表就可以統計出來,所以投資會相對準一點,消費可能準確度差一點。

三種 GDP 核算方法理論上應該最後統計出的 GDP 數是一樣的,現實中肯定多少得有點誤差,那誤差是多少呢?我算了一下 1980 年的時候我們國家的 GDP 收入法和支出法誤差是在 1%~2% 左右,從 1995 年開始,GDP 統計誤差基本穩定在 0.5%~1% 以內。這個是不是也符合我們說的經濟越發達,GDP 統計的越準確的結論?

而且聽過我講地方債那期播客的朋友不知道記不記得,我當時說 1995 年是一個很重要的年份,因為從這一年開始我們國家的經濟被認為終於從供給短缺型的狀態,轉變成了需求缺乏型的狀態了,就是有一個調查發現大部分零售商品的排隊現象已經沒有了。

四、地區 GDP 加總等於全國 GDP 嗎?

接下來第四個問題,也是大家一直爭論的話題,就是中國的地區 GDP 加總不等於全國 GDP 的問題。我們各個省以前都自己統計 GDP,然後國家統計局負責統計全國 GDP,兩邊各統計各的,最後每年統計出來的總數都不一樣,這也是被很多人質疑說中國統計造假的一個重要原因。因為在過去大部分時間裡面,各省市的 GDP 加總是高於全國 GDP 的,這個差異能差多大呢,最大的是在 2013 年到 2014 年,差了 4 萬億,占當年的 GDP 比例已經達到 6 個點至 7 個點了,這應該說是差得夠大了。

這裡面不用說,肯定有地方上為了政績在誇大自己的 GDP 的問題,我們天津就是一個典型,我所出生的天津的這個區,一直以來號稱是中國人均 GDP 最高的地方,但我自己是完全沒感覺到,後來 GDP 擠水分,直接擠沒了將近 40%。

** 這個事情後來在 2019 年基本上已經得到解決了。**2019 年 GDP 統計改革,各個地方的 GDP 就不再讓自己統計了,全都由國家統計局下去統計,然後各省統計局配合,所以從 2019 年之後能看出來這個誤差已經非常小了,現在誤差可能就不到 0.5% 了。

但是有意思的一點是,2019 年統計改革之後,我們發現不是所有地方的 GDP 都虛高,那些經濟比較發達的地方,比如上海、福建、廣東,GDP 都上調了,這些有錢的地方 GDP 都是虛低的,故意少報了一些,那些窮的地方是虛高的,一般都是多報 GDP。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我個人感覺還是政治邏輯,因為在經濟發達省份的領導人,大部分都是已經比較確定將來要提拔的幹部了,去發達省份實際是 “刷簡歷” 的作用更大一些,所以他們到了這些地方不需要把經濟發展得更好也能有光明的未來。但是那些經濟不好的省份,如果你能把經濟變得好一點,那麼本來可能沒有光明未來的人,一下子就不一樣了,就打開上升空間了。

我們講過海航,兩位工作組組長接的是一個巨大的爛攤子,誰都知道這活不好幹,但是最後兩個人幹成了,成了最年輕的副省長,所以能把硬仗打下來的人才是能得到政治機會的人,這個就不用多說了。

五、GDP 的特殊項目統計

第五個問題,就是 GDP 一些特殊項目統計的問題。這個稍微複雜一些,但我覺得也很重要,所以也講講。首先是無形資產,就是研發活動,這些算不算在 GDP 裡呢?2017 年中國開始把研發支出納入到 GDP 裡了,以前是不算的,這個本身就反映了我們對研發的重視。所以 2017 年 GDP 是有一次大調整的,調整之後變得更多了。

然後,我們知道你如果在北京打工,租一個房子住的話,那麼租金肯定是要算進 GDP 裡的,但是如果你是住在自己買來的房子裡面,你不付租金,是不是就不統計 GDP 了呢?其實不是,這個時候我們會假設你為你自己的房子付了租金,然後也統計到 GDP 裡的,這個就是統計當中經常出現的一個概念,叫設算收入

因為 GDP 本質上是統計的一个國家所有的生產和服務活動,你租自己的房子雖然沒花錢,但是你相當於自己給自己提供了一個出租房屋的服務,你省下來的那筆租金就是你提供服務的報酬,所以你雖然明面上沒花錢,但是通過你自己的房子也創造了一個服務的價值,所以也要統計到 GDP 裡。

最後還有一個,目前爭論非常大的問題,就是由家庭成員完成的家務活動算不算 GDP。因為我們現在是把家政公司做家務提供的服務統計到 GDP 裡的,這個不用說,那麼按照類似租金的邏輯,你自己的家庭成員做家務是不是也應該統計到 GDP 裡呢?

這個目前爭議就非常大,現在大部分國家都是不統計的,但是包括我在內的吧,在這方面比較激進的觀點都還是認為這應該要統計到 GDP 裡的,哪怕是金額做得低一些,但你不能一丁點不統計。因為這背後反映了我們的社會認為什麼是有價值的活動的一個觀念,甚至我們很多現代性的社會問題可能都來源於此,大家有沒有想過,也許靠一個統計數據的人為調整,我們就能解決低生育率的問題。當然這裡更多的是社會學和經濟學混合的問題,就不展開了。

六、GDP 這個數本身如何分析?

上面我想已經把大家相對比較關心的一些 GDP 統計方面的問題涵蓋到了,最後第六個問題,我們就再講一講 GDP 這個數本身如何分析的問題。

實際上,關於 GDP 的總量分析,我覺得最關鍵的是先要找到某個我們整個經濟體在當下的經濟增速中樞是多少,就是我們單純地比較 GDP 高低是沒有意義的。我們現在經濟增速在 5%,很多人就在喊經濟大衰退,但你看看同樣是 5%,日本那邊去年到今年有這個水平的增長則被認為是走出經濟衰退了,所以大家明白吧,你單看一個絕對增速值沒有用,GDP 的分析的第一個要點是,要知道不同的經濟體所處的階段不一樣,所以經濟增速的中樞是不一樣的。

那麼結合工業革命以來的各國歷史數據,尤其是二戰後 GDP 統計比較普及後的數據來看,一個經濟體的現代化過程,基本都會經歷三個增速中樞階段,第一個階段的增速中樞一般在 8% 以上,我們可以看到像美國、日本,都經歷過連續十年以上的 8% 以上增速,當然美國這種老資本主義國家的早期數據肯定是推算的。但是,我們注意到,一個經濟體如果能出現連續 10 年 GDP 增速保持在 8% 以上,應該說可以被認為是一個現代化開始啟動了的階段。

這裡我想講一下某些後發國家,總是反復地被人們認為要崛起了,典型的比如說印度,印度這兩年 GDP 增速接近 8% 了,這兩年總有人說印度有可能是下一個中國。但是如果你完整地看看印度的歷史數據,你就會發現,印度從 60 年代到現在,基本上增速的高點也就在 8% 左右,增速的低點一般在 3%~4%,有時 1%,所以這你就能看出來,它的增速中樞從來沒超過 8%,一直都是在 5% 左右,然後每隔幾年會大幅度地上下波動。

這種增速特徵,很顯然不是一個現代化啟動的狀態,這麼低的基數,現在印度的人均 GDP 還只是中國的五分之一,完全還是一個農業國或者說是城鄉結合部的狀態,在這種狀態下增速中樞只有 5% 左右的話,其實根本不可能出現經濟起飛的情況。但是為什麼每隔幾年就有人說印度經濟要起飛了呢,就是因為出於一種刻舟求劍式的數據比較,把印度周期高點的 8% 增速拿來說事,但是過幾年印度又調到 3%、1% 了,所以你這樣比的話完全沒有意義。

根據歷史經驗,8% 以上的增速中樞代表了現代化啟動,或者說有機會進入發達國家行列了,中國對應的這個增速中樞就是在 1978 年~2012 年,增速中樞是 9% 左右,保持的時間非常長,確實是很厲害的。

** 第二個增速中樞階段,一般在 8%~5% 左右。** 這時基本的現代化已經完成了,已經解決了供給短缺問題,經濟更多的問題是需求缺乏。我們可以看到,日本大概是在 20 世紀 70 年代石油危機之後進入到第二個增速中樞階段。

這裡我想說,雖然有很多分析在講為什麼中國經濟增速跌破 8% 了,但我覺得 ** 最重要的還是自然增長的問題,你不可能永遠這麼高的速度。** 從定量的對比來看,我們可以注意到,中國實際上現在是進入到增速在 5% 左右這個第二階段,其實你要準確地對應日本的話,應該是對應日本 70 年代石油危機之後的增速中樞。但是我們現在很多人總是把中國的經濟衰退對應到日本 90 年代後泡沫破裂的狀態,這就是一個我說的感性認知的結論問題。

因為你從感性層面出發的話,每次遇到經濟下行周期,都会覺得經濟未來會不好,從 2003 年開始就有人覺得中國經濟不行了,那時候日本還沒衰退 30 年,如果那個時候日本已經衰退 30 年了的話,搞不好 2003 年就有人開始認為中國要變成日本那樣了,這都是不定量地聊經濟導致的問題。所以你要看到,即使刻舟求劍地去拿中國和日本作比較,你也應該拿中國和日本 70 年代的經濟衰退作比較,而非 90 年代的衰退。

第三個增速中樞階段,一般來說就是 2%~3% 的 GDP 增長率,典型的就是美國了,中國還沒到那個階段,所以現在分析也沒啥用。

講完這個部分,對 GDP 的總量分析的原理也就差不多講完了,我認為 GDP 增速的分析就是一個作用 —— 告訴我們經濟現在處在什麼大的階段。然後在這個大階段過程中,我們短期會圍繞著這個中樞上下波動,可能今年低一點,明年高一點,這就形成了所謂的短期經濟周期。但是短期經濟周期的衰退,我們從經驗上來看一般都是持續 2~4 個季度,甚至都不夠一個完整的 GDP 統計年度,所以我們最終會發現 GDP 的年度數據各國都是持續下降的,所以說,我認為 GDP 對於短期的經濟分析沒有特別大的意義,GDP 是幫我們定位長期我們處在什麼樣的經濟發展階段的

以上是 GDP 的總量分析,那麼 GDP 的結構分析呢?就是所謂的消費、投資、淨出口占比的分析,還有各行各業的分析,這部分當然也重要,但更多的是在其他具體數據中去分析體現,就不是我們這一期播客的內容了。

載入中......
此文章數據所有權由區塊鏈加密技術和智能合約保障僅歸創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