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追蹤學術前沿動態 - 少數派#
#Omnivore
Matrix 首頁推薦
Matrix 是少數派的寫作社區,我們主張分享真實的產品體驗,有實用價值的經驗與思考。我們會不定期挑選 Matrix 最優質的文章,展示來自用戶的最真實的體驗和觀點。
文章代表作者個人觀點,少數派僅對標題和排版略作修改。
前言#
文獻檢索與閱讀對於科研工作者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在不同的情境(研究階段)下,檢索與閱讀的方式會有不同:一是在涉足陌生領域時,我們主動、集中地搜集和閱讀,目的是快速了解該領域的發展歷史與現狀;二是正在進行一個研究時,我們已經對領域內的情況有了較為全面的把握,閱讀文獻更多地呈現被動、分散的特點,即依賴文獻推送或不定期地查閱重點期刊,重點研究團隊成果,目的是從最新的研究中得到借鑒和啟發,並適時優化自己的技術路線。
本文將針對第二種情境,分享我的文獻追蹤習慣和工具。我是工科背景,觀點以及所介紹的方式方法不免有局限性,請讀者見諒。
我的學術前沿追蹤習慣#
Google Scholar、微信公眾號和 Web of Science#
在開啟學術生涯的前期,我習慣使用 Google Scholar 進行文獻的訂閱,這應該是我們最基礎也是最常使用的工具了。 Google Scholar 通過電子郵件的方式進行提醒。在我看來,方式過於老派,我打開郵箱時不一定進入了閱讀的狀態,加之郵箱的「永久」存儲功能,不免產生稍後閱讀的惰性。
相比之下,閱讀微信公眾號更加便捷。而我的老板和師兄弟間也經常分享公眾號上的研究速遞。我在《家庭伺服器 Home Server 實踐》中提到過,我很討厭在微信內閱讀公眾號:一是消息在時間排序上是亂序的;二是在內容上無法按照類別瀏覽,我無法讓大腦做到在科研內容和娛樂內容間迅速切換;三是在瀏覽時會插播很多推薦內容,但我並不感興趣;四是沒有閱讀記錄,我無法判斷哪些文章讀過了,也無法標記稍後閱讀,我的「文件傳輸助手」也就充當了「稍後閱讀」的功能。
沙師弟誤入 & 文件傳輸助手版「稍後閱讀」
但不可否認,微信公眾號內還是有很多有價值的文章、資訊。也有很多服務提供了微信公眾號的內容訂閱,比如 Feeddd 和 WeRSS 的訂閱服務。但這些服務或是實時性不高,比如幾天甚至幾周才會更新一次;或是價格昂貴。
由一次撰寫綜述的機會,接觸到了 Web of Science。在這之前,我嫌棄它的訪問 IP 限制和時效性低,但這次使用,其文獻信息的完整度、準確度和嚴謹的引證數據給了我們很大幫助。同 Google Scholar 一樣,Web of Science 通過電子郵件的方式進行訂閱。1
三種訂閱方式的對比#
Google Scholar、微信公眾號和 Web of Science 這三種方式各有優缺點,我簡單做了個對比。
| | 微信 | Google Scholar | Web of Science | |
| ---- | -------------- | -------------- | --- |
| 時效性 | ⭐⭐ | ⭐⭐⭐ | ⭐ |
| 相關度 | ⭐ | ⭐⭐⭐ | ⭐⭐⭐ |
| 定制化 | ⭐ | ⭐⭐ | ⭐⭐⭐ |
- 時效性方面。Google Scholar 一般在論文 Online 一周內就會收錄,微信公眾號的推文受文章質量和是否由作者投稿影響,總體來說不如 Google Scholar。Web of Science 在時效性方面是最差的,一般從論文見刊到被 Web of Science 收錄要等一段時間,取決於期刊編輯是否勤快,常見的是 1~3 月。
- 相關度方面。Google Scholar 和 Web of Science 均提供了作者訂閱、引文訂閱的過濾工具,相關度是差不多的。而微信由於推送內容完全不由讀者決定,消息的相關度是最弱的。
- 定制化方面。在 Web of Science 上可以對檢索式創建跟蹤服務,在定制化方面無疑是最強的。Google Scholar 主要可以對作者、引文進行跟蹤。微信,可以選擇訂閱不同的公眾號,可能也算是一種定制吧,笑。
除此之外,三者都有一些獨特的地方。
- Google Scholar 會抓取預印本和專利,這其實是變相加強了其時效性。
- 微信公眾號推送的論文與自己的研究相關度低,但對於學科交叉領域的研究者來說,只要選對了公眾號,時常會有驚喜。有時,公眾號的稿件也會邀請作者進行解讀,也會透露出論文之外的細節信息。此外,公眾號還會推送會議通知、招聘信息、學術八卦,也算是學術生活中的談資吧。
- Web of Science 的時效性是比較低的,但其缺點也僅限於此,只要維護好檢索式,我會有種安心感,領域內的任何論文最終都會推送給我,很難有漏網之魚。
公眾號資訊: 作者解讀、會議通知、招聘發布
為什麼不直接採用期刊訂閱源#
很多學術期刊提供了 RSS 源,訂閱起來很方便,但除了少量的幾本小領域期刊外,整體相關度低、查閱費時費力,獲取有效文獻的效率低。但是,根據老板的建議和課題組的習慣,我們還是會額外關注一下 Nature、Science 等高影響力的綜合期刊,一方面是高質量的論文可能激發我們新的靈感,另一方面是了解一下學術圈的熱點研究。
新平台各顯身手#
在繼續之前,聊聊為什麼沒有選擇其他平台進行文獻訂閱,如 Researcher、Researchgate、Semantic Scholar、X-MOL。究其根本是已經習慣了現有的訂閱途徑,而其可靠性也有保證。
較為傳統的學術信息聚合平台,提供了期刊訂閱、關鍵詞搜索訂閱的功能,但其本質與直接訂閱期刊官方 RSS、使用關鍵詞訂閱 Scholar Alert 的方式是無異的。我個人判斷這類訂閱方式在廣度上比不過背靠搜索引擎的 Google Scholar、精準度上難以匹敵精心維護的 Web of Science。
作為新勢力的代表,Semantic Scholar 自稱 AI 驅動的科學文獻研究工具,可以基於收藏的論文,使用推薦算法將相關的論文推薦給你,其推薦的論文是可能超出施引與被引範圍的,這可能有助於開拓讀者的思維,但具體效果如何,我暫時無法給出評價。
Researcher & Semantic Scholar
現在,我已經習慣同時使用 Google Scholar、微信、Web of Science 進行學術前沿動態的追蹤。但由於平台間的割裂,閱讀效率是比較低的,也存在著重要文獻漏讀的情況。我要做的,就是把這三個訂閱源聚合在一起。
學術動態追蹤 All in One#
Google Scholar、微信公眾號、Web of Science 分別使用郵件訂閱、app 訂閱和郵件訂閱(或網站內瀏覽)的方式向讀者推送消息。用 RSS 將這三個信息源進行整合是一個很好的方式,套用現有的框架,只需要自製 RSS 源。
學術動態追蹤 All in One
我把這三個 RSS 源或 RSS 源自動生成腳本托管在 Github 上,讀者可移步以下鏈接進行查看和部署:
- osnsyc/Scholar-to-RSS:Google Scholar Alert to RSS;
- osnsyc/WoS-to-RSS:Web of Science Alert to RSS;
- osnsyc/Wechat-Scholar:提供穩定的學術類微信公眾號轉 RSS 服務。
Google Scholar 轉聚合訂閱#
通過解析 scholaralerts-noreply@google.com 的郵件信息,將論文的標題、作者、摘要、源鏈接按照 RSS 協議組裝好,生成 xml 文件,並由 nginx 托管,即製作好一個 Google Scholar 的 RSS 源。在 Scholar-to-RSS 中,讀取的收件郵箱為 Outlook 郵箱,可以在 Google Scholar Alerts 頁面設置 Outlook 為接收郵箱;也可以在其它郵箱內接收,把發件人為 scholaralerts-noreply@google.com 的郵件轉發至 outlook 郵箱。需要讀者自行生成 Outlook 的 API Token,具體方法參考項目文檔。
Web of Science 轉聚合訂閱#
Web of Science 的訂閱可以通過郵件獲取,也可以通過登錄後的 Web of Science 主頁讀取,點擊郵件內的鏈接會進行重定向,速度不如在主頁上點擊獲取。我們使用自動化網頁的方式讀取訂閱主題,並下載推送文獻的詳細信息。解析論文的標題、作者、摘要、DOI 鏈接、自動完成標題和摘要的翻譯,按照 RSS 協議組裝好,生成 xml 文件,並由 nginx 托管,即製作好一個 Web of Science 的 RSS 源。在解析的過程中,同時將數據保存 / 讀取為 sqlite 數據庫,通過 DOI 進行查重,避免重複的推送。
由於 Web of Science 的訪問限制,設置了兩種模式,一是校內模式,即 IP 訂閱了 Clarivate 的相關服務,可直接訪問,二是校外模式,即 IP 未訂閱 Clarivate 的相關服務,需通過中國教育和科研計算機網聯邦認證與資源共享基礎設施(CARSI) 認證進行訪問。
配置 WoS-to-RSS,需要 Web of Science 登錄郵箱與密碼,對於校外模式的訪問者,還需配置所在高校以及統一認證方式(學號,密碼)。
Google Scholar, WoS in Feedme
微信公眾號轉聚合訂閱#
微信公眾號的訂閱是一個老大難的問題。為項目安全考慮,未考慮公開詳細的技術路線,請讀者在《家庭伺服器 Home Server 實踐》尋找實現功能的關鍵詞,請注意,沒有開箱即用方法。
當然,讀者不會空手而歸,在 Wechat-Scholar 中,我提供了免費的微信公眾號訂閱源,但只提供學術類微信公眾號轉 RSS 服務。何為學術類公眾號?我定義為主打學術資訊、論文分享、高質量科普的公眾號。時效性方面,Wechat-Scholar 每日 7 am 和 14 pm 更新,保留最新 20 條(或近 7 日)的內容。如果列表中找不到您需要的公眾號,可發起 Issues 請求添加。此外,Wechat-Scholar 不提供全文輸出,請在 RSS 客戶端獲取全文。
Wechat in Feedme
聚合訂閱與過濾#
Google Scholar 和 Web of Science 的推送質量完全取決於我們預設的跟蹤內容,濫用跟蹤會導致有價值的文獻被稀釋,這要求我們細心維護跟蹤條目。
跟蹤有三大類:引文跟蹤、檢索跟蹤、作者跟蹤 。2
最近發現 WoS 上線了第四種分類 Recommendations alert: Alert will email you once a month with personalized article recommendations. 推薦算法未知,作者尚未使用
在 Google Scholar 中,我只設置了作者跟蹤。Web of Science 中設置全部三類跟蹤,引文跟蹤的關鍵在於找到領域內的開山祖師式或里程碑式論文,隨著時間的推移,里程碑式論文需要適時更新;檢索跟蹤關鍵在於關鍵詞的設定,一般是領域中公認的專業名詞組合或縮寫組合;作者跟蹤,可以把領域內相關的學者全部選定。
Web of Science 跟蹤訂閱
將微信公眾號轉換為聚合訂閱後,會被其海量的信息淹沒,做好信息的過濾配置是必要的。我通過關鍵詞進行分類 / 過濾,如「薦號」「面試」「年薪」「招聘」「預約」「會議」「通知」等等。
TTRSS 中的過濾與預定義標籤
閱讀與沉澱#
在僅支持移動端的 RSS 閱讀器內閱讀文獻是不現實的,我推薦選擇跨平台的 RSS 閱讀器。在食堂排隊時、通勤時、如廁時,隨時隨地粗讀摘要,做好篩選收藏後,在「生產力平台」再進行進一步的知識沉澱。
结语#
我們利用聚合訂閱實現了學術前沿追蹤的 All in One,在統一的入口內,能集中地瀏覽學術資訊。
對科研大佬而言,這些可能只是雕蟲小技,但希望這些小工具能幫到在一線忙碌的科研人。
> 关注 少数派公众号,解鎖全新閱讀體驗 📰
> 實用、好用的 正版軟件,少數派為你呈現 🚀
- 1 也可以在 WoS 個人主頁上進行訪問。
- 2 最近發現 WoS 上線了第四種分類 Recommendations alert: Alert will email you once a month with personalized article recommendations. 推薦算法未知,作者尚未使用
Google Scholar、微信公眾號和 Web of Science
© 本文著作權歸作者所有,並授權少數派獨家使用,未經少數派許可,不得轉載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