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nner
Leo

Leo的恒河沙

一个活跃于在珠三角和长三角的商业顾问/跨境电商专家/投资人/技术宅/骑行爱好者/两条边牧及一堆小野猫的王/已婚;欢迎订阅,日常更新经过我筛选的适合精读的文章,横跨商业经济情感技术等板块,总之就是我感兴趣的一切

2023-12-20-放輕鬆 - 用放鬆,重奪生活的掌控感 - 少數派

放輕鬆 | 用放鬆,重奪生活的掌控感 - 少數派#

#Omnivore

Highlights#

給有意識頭腦休息的時間可以激活無意識頭腦,從而理清更複雜的職業挑戰。 ⤴️ ^70709e4b

適當的屏蔽工作,放鬆自己反而會使你開展的工作更高效,特別是對於沒有嚴格規則的創造性活動,如繪畫、寫作、編程、設計等等,這些活動涉及大量信息和多項模糊不清之處,更適合用無意識思維(也稱潛意識)解決。 ⤴️ ^e5e75b5a

玩手機不等於放鬆 ⤴️ ^d956fa06

停止高強度的思考活動後會覺得特別空虛,然後立刻用高強度的信息攝入來刷短視頻來填補這股空虛,之後就會發現睡得特別晚,然後也休息不好,這不對

破碎的注意力就意味著破碎的體驗,只有完整的注意力才能給我們帶來滿足感和幸福感。 ⤴️ ^80d55b2d

包括吃飯時看電視

與之相對地,如果我只是把手機拿開,哪怕只是發呆,也會比玩手機的狀態感覺到更多滿足和平靜。 ⤴️ ^1093a360

這就是學會放空吧,我媽說過發呆也是一種能力

雖然看起來沒做多少正事,但明顯感覺到時間更加飽滿,內心也不再急躁。 ⤴️ ^1608dc8d

這也是我開始騎車之後的感覺,包括拉著小黃一起打遊戲時也沒有焦慮感

我們看完了幾部電影,看完了幾本書,互相交流看書的心得,這種收穫感要比刷短視頻帶來的快感更加綿長,也是我認為能夠重掌生活控制感的關鍵。 ⤴️ ^94d1c6cf

空出整段不被打擾的時間,是放鬆活動必須具備的前提條件。 ⤴️ ^3539aff0

除去一個音響,裡面沒有任何電子設備,如有必要,必須靜音、斷開網絡、且只能用來做讀書筆記,聯網也必須出門去查。這樣看似極端的要求,確保了進入書房的人能在第一時間隔絕所有瑣事,沉浸在書籍的氛圍中。光是站在書架前,內心就會不自覺地平靜下來,不被情緒影響。 ⤴️ ^bc3320ac

這樣創造了一個前置環境,人為地減少了很多不利於集中的因素,讓集中注意力閱讀變得相對簡單

放鬆大腦的最佳方式並非停止運轉,而是有意識地將其向某個方向驅使。 ⤴️ ^523a56e0

除了閱讀和運動外,我還會定期地跟朋友進行聯繫。正好自己喜歡美食,不僅喜歡吃,也喜歡做。每個月和朋友們在家做個局,準備一些飯菜招待大家來家裡玩耍,藉此機會聊聊天。 ⤴️ ^abb54a7f

羨慕,這也是我想做的事情,我需要想想怎麼才能把這個事情嵌入我的日常中

編注:本文是「放輕鬆」徵文活動的入圍文章。本文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少數派對標題和排版略作調整。

想了解如何參與本次徵文、贏取獎品,可以 點此查看 活動規則。


李小龍曾說:「不要思考,去感受。就好像手指指向月亮,不要只顧著盯著手指,否則你將錯過神聖的光耀。」從人類學到教育學,從行為經濟學到家庭諮詢,各種學科都認為熟練管理注意力是優質生活的重要因素,也是幾乎改善人生各類體驗的核心。

在分享自己如何放鬆之前,我想先解答一個關於放鬆的問題。

為什麼要放鬆#

對很多工作狂來說,他們不願放鬆,甚至不惜夜以繼日地工作,以換取更好的物質生活。現在生活壓力大,這樣做出於個人選擇,無可非議。但我想讓大家知道,適當的休息是為了更好地前行,必要的放鬆是為了更好地生活和工作。

我們的身體就像一個彈簧,適當的壓力反饋可以自主調節,但當壓力超過一定閾值,整個身體系統就會崩潰,帶來的損失遠超工作所擠佔的休息時間。適當的放鬆不僅能緩解緊張的神經,讓身心更健康。還能達到充電的效果,讓我們有更多精力和能量去迎接第二天的任務,並做得更好。

越來越多的研究表明,放鬆是推動工作的必要行為。荷蘭心理學家艾普・狄克思特修斯(Ap Dijlksterhuts)曾做過一項關於無意識思維的研究,他們將一個複雜決定的必要信息分別告知兩組實驗對象,一組被告知認真思考;另一組則可以分心玩遊戲。令人大跌眼鏡的是,分心一組的表現反而更好。

研究結果顯示,== 給有意識頭腦休息的時間可以激活無意識頭腦,從而理清更複雜的職業挑戰。==

因此,== 適當的屏蔽工作,放鬆自己反而會使你開展的工作更高效,特別是對於沒有嚴格規則的創造性活動,如繪畫、寫作、編程、設計等等,這些活動涉及大量信息和多項模糊不清之處,更適合用無意識思維(也稱潛意識)解決。==

愛因斯坦喜歡在林間散步,盧梭在《懺悔錄》一書中評論:「我只有走路時才能思考。一旦停下腳步,我便停止思考。」都是對潛意識思考的最佳實踐。

2008 年《心理科學》(Psychological Science)裡有一篇論文被廣為流傳,其中介紹了一個簡單的實驗,實驗對象被分為 2 組,一組在植物園沿林間小道散步;一組則被安排走過喧囂的市中心。之後兩組人員在注意力要求較高的「數字倒背」任務中對比表現,自然組的優勢要比城市組明顯更高,而且這種優勢一直持續到第二週。

這個實驗揭示了「注意力復原理論」的核心機理:只要停下一段時間的活動,注意力就可以自主復原,放鬆行為都有類似的效果,如:與朋友面對面的交談、做晚飯聽音樂、跑步散步、在自然中行走等等,都具有同樣的復原作用。

那麼,上面的段落姑且回答了我們為什麼需要放鬆,接下來我想解釋一些關於放鬆的常見誤區,以及分享自己平常放鬆的方式。

== 玩手機不等於放鬆 ==#

說到放鬆,大部分人的第一反應就是玩手機。這種行為已成為一種無意識的習慣,在我們空閒的第一時間,就會不自覺的拿出手機,消費內容。但事實上,這反而會給我們的大腦帶來更多壓力。目前學術界達成的普遍共識是:熟練管理注意力是優質生活的重要因素,也是改善人生各類體驗的核心。

== 破碎的注意力就意味著破碎的體驗,只有完整的注意力才能給我們帶來滿足感和幸福感。==

如果在疲憊的工作後,還緊盯著手機不放,我們的大腦會因為一直要處理信息,而處在緊張狀態。短時間的刺激讓我們以為自己得到了放鬆,其實我們從這種行為中獲得更多的是焦慮和不安全感。

長時間地刷手機,會讓大腦得不到放鬆,讓我們更難集中注意力,破壞我們進入「深度工作」的能力。這是一種能夠創造心流體驗的絕佳方式,喪失這種能力,將直接影響到我們的生活質量。

一個直觀的體驗是,每當我拿起手機,總會不自覺的想要刷到更多信息,得到獎勵的大腦會逐漸上癮,在多巴胺的刺激下不斷滑落至下一個視頻,就像等待隨機獎勵的小鼠一樣,陷入一種急躁焦慮的狀態。哪怕刷了一整晚,直到上床睡覺的時候仍感覺身心俱疲。

== 與之相對地,如果我只是把手機拿開,哪怕只是發呆,也會比玩手機的狀態感覺到更多滿足和平靜。==

意識到這一點後,我開始有意識地控制自己使用手機的時間。從最初的一天 3、4 個小時,到 2 小時,1 小時,到現在除了必要的信息回覆外,我都勒令自己不再看手機,大部分時候也是將手機調成勿擾模式,只在幾個固定時間段打開通知。

擺脫對手機的依賴後,時間一下子變得充裕起來,必須用全新的活動將其填滿,否則很容易回到之前的狀態。

我的應對策略是,拉著對象陪我一起玩 Switch 上的遊戲,看電影、看書、哪怕是聊天和發呆。== 雖然看起來沒做多少正事,但明顯感覺到時間更加飽滿,內心也不再急躁。== 現在也不會出現玩手機到深夜的情況,這讓我們的睡眠狀況也好了不少。

在這段時間,== 我們看完了幾部電影,看完了幾本書,互相交流看書的心得,這種收穫感要比刷短視頻帶來的快感更加綿長,也是我認為能夠重掌生活控制感的關鍵。==

不知道你是不是和我之前一樣,認為自己能從手機中獲得有用信息,害怕遺漏消息,因此不敢脫離手機。

在嘗試戒斷手機一周後,我發現沒有什麼消息是我必須要知道的,我在螢幕上花了很多時間,看似獲得了很多信息,但其中有 95% 都是滿足情緒與獵奇的需要,真正對我有價值的信息不到 5%。為了這 5% ,我卻要調用 1900% 的注意力來完成,這樣的投入產出比,堪稱災難。

原因就在於,在查找信息的過程中,我們很容易被其他娛樂信息所吸引,這是很難避免的,為了讓自己擁有更深度的工作和休息時間,我決定暫時告別手機。

這並不是特例,很多名人都有定時斷開網絡的習慣,例如:比爾蓋茨以進行「思考周」而聞名,這是他每年兩次的傳統,期間他會遠離日常工作,隔離社交媒體,專注於閱讀和思考;Facebook 的創始人馬克扎克伯格曾嘗試限制他的社交媒體使用,以便更專注於個人時間和工作;《赫芬頓郵報》的創始人之一 阿麗亞娜 - 赫芬頓,就強烈主張定期與電子設備「斷連」,以促進更好的睡眠和整體福祉。

因此,我想說服你,盡可能遠離手機,或者只刷 30 分鐘,到點後就自動屏蔽手機,== 空出整段不被打擾的時間,是放鬆活動必須具備的前提條件。==

我用書房建立精神的避難所#

如果說有什麼事情能真正帶給我能量,那無疑是閱讀。對於喜愛閱讀之人,做夢都想擁有一間屬於自己的書房。我很幸運地在年底前完成了這個目標。雖然不是一線城市,房子也離主城較遠,但對我來說,已經彌足珍貴。

對我來說,書房有兩個作用。

第一自然是閱讀,坐在書房裡看書,可以一目了然的看到所有內容,將感興趣的書籍隨時捧到手中。

閱讀讓我把注意力沉浸到另一個精神世界中,正如毛姆所說:「閱讀是一座隨身攜帶的避難所」。在閱讀時間,我可以全身心地投入,不管一天多麼疲憊,或是受到多大的打擊,閱讀總有一種特殊的魔力,讓我能夠靜靜釋放自己的情緒,內心變得安定和成熟,不被外界的風吹草動影響。

閱讀前,打開自己收藏的專注鋼琴曲歌單,不知多少個晚上就在這樣悠閒的時光中度過,外面發生的紛紛擾擾,都與我無關了。

image

我的書籍

當我較少地關注外界信息後,內心的焦躁也下降了不少,變得更加安穩和專注。

二是書房本身便是一個能讓我保持平靜、卸下疲憊的場所。它在結構上是內嵌於臥室的,這保證書房可以隔絕外界的大多數干擾。

== 除去一個音響,裡面沒有任何電子設備,如有必要,必須靜音、斷開網絡、且只能用來做讀書筆記,聯網也必須出門去查。這樣看似極端的要求,確保了進入書房的人能在第一時間隔絕所有瑣事,沉浸在書籍的氛圍中。光是站在書架前,內心就會不自覺地平靜下來,不被情緒影響。==

久而久之,書房為我騰出了一片專注的理想空間,凡是需要深度沉浸、高度集中注意力的行為,我都會選擇在書房內完成,如準備考試、寫作和閱讀。

在書房待一整天,有時坐在地上,有時坐在椅子上,一本書也不強求看完,隨時有興趣就拿起另一本書,需要做筆記的地方就用紙和筆。

作為一個有著廣泛電子閱讀習慣的人,使用紙筆難免感覺到不便,但我還是想要保證書房的純粹性。

手機的煩人之處就在於,哪怕看不見,也依舊像磁鐵一樣對人充滿了吸引力,我必須確保手機的位置離我足夠遠,並且盡可能安靜。勿擾模式下,只有少數家人朋友可以撥響我的電話,我平常聯繫的人不多,快遞有門店簽收,大部分情況下都足以應付。

回過頭來看,這種定時切斷社交媒體的習慣,是對我影響最大的改變之一。在固定時間段切斷與外界的聯繫,花 2 小時的時間沉浸在書本的世界裡,給我的精神世界注入了難以言喻的能量。

這些年我越來越強烈的感受到,一個人感受幸福與否的能力,跟調用注意力的能力有很大關係。如果我們能學會拿出整段時間來進行閱讀、跑步和鍛煉,哪怕是與朋友交談聊天,對於緩解壓力都會起到很好的效果。

我在工作寫稿的時候會盡可能地避免被打擾,挑出成段的時間集中完成,這不僅改變了我拖延的壞習慣,還讓我在每次工作結束後都可以將精力集中在放鬆和享受上,而不是像以前一樣三心二意地完成工作,然後急躁焦慮地玩手機。

你可能會擔心,閱讀需要高度專注,這樣看似嚴格的「放鬆」是否背離了放鬆本身的意義,因為到現在為止,很多人仍相信放鬆就是要沒有計劃,沒有責任和要求。安排得一板一眼的晚上會不會讓我們第二天喪失精力,注意力涣散?

事實上,這樣的問題早在 20 世紀初就有人提出了,本內特給出的解答是:「人的智力系統可以進行長時間的高強度活動,它不像人的手腳一樣會疲倦。除睡覺以外,它只需要變化,而不是停止。」

在清醒的時間,給大腦安排足夠有意義的活動,而不是漫無目的地瀏覽幾小時的視頻和網頁,在一天結束時,你會感到更加充實,第二天更加輕鬆。

如果你願意自己嘗試,就會明白我所言非虛,== 放鬆大腦的最佳方式並非停止運轉,而是有意識地將其向某個方向驅使。==

學會用運動去放鬆#

說到放鬆,運動是必然會被提及的話題。

村上春樹在《當我談跑步時,我談些什麼》說到,寫作是一個體力活,為了驅使這股體力則需要強大的身軀,我深以為然。

在離職後很長一段時間,我都用跑步和寫作來對抗焦慮,跑步不僅讓我形成了更健康的體質,更積極的心態,也幫助我轉移注意力,不陷入到對生活的過分擔憂之中。

在跑步中誕生的很多思考,還成為我寫作靈感的來源,這樣的例子並不在少數。

運動還有很多「功利」的好處,比如在運動後的神經元會形成更強的連接,形成更加穩固的記憶和神經突觸,讓學習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時常會在跑步結束後背一點單詞,增強對知識的內化。

選擇附近的公園,或自家小區,準備好水和毛巾等,跑上半小時即可。

除了跑步外,你可以挑選任何適合自己的運動。比如騎行或游泳,在自然中漫步,都可以起到很好的放鬆效果。

如果不想出門,就在家跟練一些簡單的動作,方便工作日也能保持運動習慣。比如我派的在家健身系列,B 站上也有很多健身 up 的跟練視頻。準備一張瑜伽墊,每天跟練 10-20 分鐘不等,隨後做一點拉伸,提幾個啞鈴,兼具有氧和無氧,相當完美。

有意義的放鬆給我們帶來了什麼#

== 除了閱讀和運動外,我還會定期地跟朋友進行聯繫。正好自己喜歡美食,不僅喜歡吃,也喜歡做。每個月和朋友們在家做個局,準備一些飯菜招待大家來家裡玩耍,藉此機會聊聊天。==

到了週末,我們還有一個五黑的遊戲車隊,嘻嘻哈哈的打鬧中,工作壓力也減輕了不少,大家卸下現實裡的疲憊,短暫地享受虛擬世界的刺激,給我們的生活增添了不少樂趣。

最近我還開始看一些紀錄片,比如最近新出的《地球脈動 3》,之前一直在追的《行星》,都讓我受益頗豐,這種高質量紀錄片帶來的滿足感,是我刷多少短視頻都不能得到的。

我一直覺得,那些真正能讓我們放鬆的行為,應該是能切實跟這個世界或自我建立聯繫的方式,無論是線下跟朋友面對面的交流、在大自然中呼吸和徒步,在公園喝茶,或者是去一家書店探店,閱讀和思考。

它們離不开和真實世界的聯結,我們或是向內充實自身的心靈和身體,或是向外建立聯繫和依靠。叔本華說,痛苦和無聊是幸福的兩個死敵,太過貧乏則走向痛苦,太過安定則走向無聊,每當我們遠離其中一個敵人的時候,我們也就接近了另一個敵人。

空洞的娛樂會削弱我們的精神力量,也讓我們喪失對現實的把控能力,唯有尋求一種有意義的、值得一過的人生,在痛苦和無聊中找到一種平衡,我們才能最大程度上避免上述兩個敵人。

因為無論何時,我們始終是要面對現實的,有效的放鬆活動不會削弱我們對現實的感知,而是獲得重新面對現實的勇氣,這便是它的哲學意義。

希望大家都能收穫一個滿足的閒暇,享受當下,也無懼未來。

🎁 評論有獎:放輕鬆」徵文活動 入圍文章中的優秀評論,同樣有機會獲得罐頭冥想 App 3 個月兌換碼或付費欄目通用優惠券,歡迎大家踴躍參與留言討論。

> 下載少數派 客戶端、關注 少數派小紅書,感受精彩數字生活 🍃

> 實用、好用的正版軟件,少數派為你呈現🚀

© 本文著作權歸作者所有,並授權少數派獨家使用,未經少數派許可,不得轉載使用。

載入中......
此文章數據所有權由區塊鏈加密技術和智能合約保障僅歸創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