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在新聞裡 “刷臉” 的白海豚,怎麼越來越少了?- 虎嗅網#
#Omnivore
常在新聞裡 “刷臉” 的白海豚,怎麼越來越少了?#
中國是全世界上白海豚分布最多的國家,但白海豚種群數量逐漸減少。白海豚是一個近岸分布的物種,在中國河口、鹹淡水交匯的海域都有分布。研究者通過背鰭照片識別技術對白海豚個體進行識別和追蹤,以了解它們的生態習性和種群狀況。
・🐬 白海豚可以變色,隨著年齡增長會從黑色變為灰色,再變為粉紅色,最終變成白色。
・🐠 白海豚喜歡吃中上層的魚類,如鯔魚和斑鰶,它們有特殊的捕食策略。
・📸 研究者利用背鰭照片識別技術對白海豚進行個體識別,以收集數據並進行保護工作。
大家下午好,我叫鄭銳強,來自一家本土的公益機構海南智漁。過去 14 年間,我換了 5 份工作,身邊只有三樣東西沒有變過:我的家庭、我的貓,還有中華白海豚。
可能很多人不認識或者沒有見過白海豚,它在海上的時候就是這樣,白白的、粉粉的。
2018 年,我在江門的大襟島,也就是大灣區的西面,拍到了這張照片。
這是我人生拍過的最好的一張照片。後來我給它起了個名字,叫 “不施粉黛”,就像大自然的美一樣。
白海豚讓人很著迷的一點就是它會變色。海豚剛出生的時候小小的,70 公分不到;黑色的,就像海裡的保護色。
到三四歲的時候,它們會變成灰色,身上會有一些白色或黑色的斑點。這個時候它們的體長可能只有成年海豚體長的四分之一。
到 9 歲、10 歲,它們亞成年的時候,開始出現很明顯的粉紅色。
到二三十歲的時候,海豚慢慢老了,它們整個都變成了白色,有一點像是從醜小鴨變成了白天鵝的感覺。
再仔細看看這張照片,你會發現它是一隻老年海豚,年齡在 30 歲左右。
白海豚差不多能活到 50 歲。你會發現,它們越老越好看。
2020 年底,因為疫情的原因,我離開大學,去到現在的公益機構工作。
▲ 出海。來源:陶興
我花了差不多 5 萬塊錢買了一個機身。我身邊所有朋友都說,你瘋了嗎?那是我們一個公益比賽的一半獎金。我的隊友給了我非常大的支持。我們總共有 5 個人,他們分給了我一半。
2021 年的一天,當我在廣西的三娘灣,在夕陽西下的海面上拍到這張照片的時候,那一瞬間我覺得這幾萬塊錢值了。
** 白海豚也叫 “媽祖魚”,是海洋女神的化身。** 所以在那一瞬間我拍到的可是一个海洋女神!它旁邊還有一個 “小王子”,就是這頭小海豚。
當陽光打在它們臉上的時候,像極了年輕時候初戀的感覺。
白海豚就在我們身邊
很多人可能會覺得白海豚離我們很遙遠。但其實不是。
中國是全世界上白海豚分布最多的國家,有差不多 4000 頭,占全世界白海豚總數的一半以上。我們所在的大灣區就生活著 2500 頭以上的白海豚,其中江門就有 914 頭。
白海豚是一個近岸分布的物種,在河口、鹹淡水交匯的海域都有分布。我們從長江往南走,從九龙江口到珠江口,一直到湛江的雷州灣,到廣西的南流江口跟大風江口,包括海南,都有分布。
它是一個定居性物種,就像我們人一樣, ** 白海豚也有它的家。** 它在哪裡出生,就會一直在那里待到它老去、死去。
在我們中國已知有 11 個白海豚種群:包括福建寧德、泉州 - 廈門 - 台灣金門、漳州東山島;廣東潮汕、汕尾、大灣區、湛江雷州灣;廣西北海沙田、欽州三娘灣;海南西海岸;台灣西海岸。
▲ 地圖標紅部分為白海豚分布地。來源:陳炳耀(2018)
最大的在大灣區,以前我們叫珠江口;全世界第二大種群在湛江的雷州灣。
我自己研究的是三個比較小的種群。我是潮汕人,可能各位也聽出來了。我經常會去粵東的種群;也會去廈門,去到廈金海域,那邊有比汕頭的種群大一點的白海豚種群。我還會去廣西的三娘灣。
為什麼它們會選擇這些地方作為棲息地呢?其實跟人一樣,我們去不同的地方,說起來就為了兩件事情:** 有口飯吃、找對象。** 對白海豚而言背後的原因也非常簡單 —— 資源選擇、性別選擇。
因為要哺育小海豚,雌性海豚會消耗更多的能量,它們就會去到那些食物分布得最多的地方,比如河口,因為它們吃的魚就分布在那里。
而雄性海豚不一樣,它們的目標非常簡單:我要吃得更多,我要強壯一點,然後我就可以找更多的對象。
很多的時候我們就會看到,雌性海豚在哪裡,雄性海豚就會跟到哪裡;尤其是食物分布最多的時候,也就是每年的休漁期前後。
跟人類一樣,白海豚也是社會性動物。它們也有自己的社會網絡,有喜歡的人、不喜歡的人、打死都不想在一起的人。
特別好玩的一點是,我們也發現,有一些雌性的小海豚在出生之後,甚至到成年之後,會一直留在媽媽旁邊。它們留在媽媽身邊的概率比雄性小海豚大很多。
白海豚吃什麼?
對白海豚而言,最重要的就是兩件事情:生存與繁殖。這也是動物行為裡面最重要的兩個關鍵詞。
我們先來講講它們吃什麼。
2012 年我們在佛山救助過一頭中華白海豚。從佛山回到珠海以後,當天第一件要解決的事情就是搞清楚海豚究竟吃什麼。
我還記得當天晚上一直到凌晨三四點,我都搞不懂喂啥。第二天早上我們就去市場,買了人吃的所有的魚,但它都不吃。
我們那時候也出海一年多了,我們想了想海上看到過什麼魚。我們就去買。
有一天我們買了市面上那些人不吃的小雜魚,當天晚上一喂,它就吃了。那天早上我從菜市場回來之後特別開心。我從來沒有在看到別人吃東西的時候那麼開心。
後來我們研究發現,白海豚可不是吃素的。它喜歡吃一些中上層的魚類,比如鯔魚,珠江口的人叫它顯仔或者青鱗。另外一種魚叫斑鰶,也就是鯡科的魚類,細細長長扁扁的。
▲ 白海豚喜歡吃的魚
我們當時還做了一個特別搞笑的事情:把其他魚也剪成了跟這兩種魚差不多的形狀。它吃了!
白海豚的牙齒是尖牙,所以吃魚的時候,它不靠咀嚼,而是靠吞嚥。它會咬住食物,往前一游,就把食物吞進去了。
在海上,我們有時候會看到它們抓到太大太長的魚,沒辦法一口吞進去。怎麼辦呢?它們就甩呀甩呀甩,把魚甩成碎片。
當然很多時候它們還是吃不進去。我還記得,今年年初我在福建出海,在海上撿了一條五六斤重的胡椒鯛,肯定是海豚留下來的,不過最後被船長拿去紅燒了。
獨特的捕食策略
白海豚有它們特有的捕食策略。它們是機會主義者,會尾隨捕魚的漁船抓魚吃。
▲ 白海豚尾隨漁網,捕食漏網之魚。來源:閻洋(大灣區,2019)
比如在珠江口,我們能看到 “双拖”,白海豚會跟在網後面,去吃漏網之魚。
你們可能會擔心它們被撈到漁網裡面。它們沒有大家想象的那麼傻,** 它們其實非常非常聰明,** 比江豚聰明太多了。所以我們幾乎沒有看到過海豚被誤捕到網裡面去。
白海豚不僅僅是機會主義者,還有它們特有的捕食策略。不同種群、不同年齡、不同性別,甚至不同的個體,都有它們獨特的捕食方式。
就像畫面中這頭,像在海中跳芭蕾一樣。
這是一頭小海豚。它還在練習怎麼抓魚,抓了差不多半個小時,一條都沒有抓到,但是它早晚會有抓到的那一天。
很多人並不知道白海豚會合作捕食,包括我自己。2022 年,我跟《南方周末》的記者大明一起去了欽州三娘灣。我們看到了海豚一起抓魚的場景。
您目前設備暫不支持播放
▲ 來源:趙明(欽州,2022)
那一瞬間,我好像看到了我這份工作的未來:只有我們保護好漁業資源,才能看到這樣的景象。
白海豚如何繁殖後代?
聊完吃的,來聊聊終身大事 —— 繁殖。
海豚的繁殖行為跟其他海豚類似,都是混交。有時候一頭雌性海豚旁邊會有好多頭雄性海豚,但最終它會選擇能幫它產生最好後代的作為對象。
白海豚還有一個行為很特別,可能很多人沒有聽過,叫殺嬰行為,就是雄性海豚把小海豚殺死的行為。
為什麼會這樣呢?不知道各位有沒有聽說過一本叫《自私的基因》的科普暢銷書?白海豚的殺嬰行為和這本書裡的描述類似:無論雌性雄性,它們都希望自己的基因可以被更多後代繼承。
所以對於雄性海豚而言,它要做的就是去找更多的對象。它總會沾花惹草,就是為了將自己的基因傳給更多的後代。
▲ 成年雄性海豚騷擾雌性海豚,殺死小海豚。
但對於雌性海豚而言,它們平均 4 年左右才能產一胎。爸爸是誰不重要,重要的是這 4 年裡一定要把後代養活下來。所以海豚媽媽會窮盡力氣去保護好小海豚。
我們在野外會看到雄性海豚組團去尋找、騷擾,甚至綁架雌性海豚,尤其是那些帶著剛出生的小海豚的母海豚。而雌性則會組成 “雌性聯盟”,去抵禦性騷擾,從而更好地保護小海豚。
▲ 兩頭雄性海豚騷擾、夾擊一對母子豚,中間的海豚媽媽被咬得傷痕累累。來源:林文治(珠江口,2011)
當寡不敵眾的時候,你能看到海豚媽媽驮著一個死掉的小海豚,小海豚就剩下一張皮囊,海豚媽媽可能還會驮好幾天,一直在海裡游,不離不棄。
▲ 海豚媽媽驮著死掉的小海豚逡游。來源:趙明(欽州,2022)
如何識別白海豚個體?
聊完動物行為,再聊聊我吧。很多人會說我是一個海豚攝影師。其實我的真實身份是一名背鰭照片識別的數據收集者。
這是我工作的場景,地點就在大灣區江門。
我們會開一條快艇,找到白海豚。我們會在尊重動物禮儀的前提下,盡可能減少船隻對海豚的干擾,從它的側後方慢慢靠近它,拿起相機拍照。
事實上我們不是靠白海豚的臉去認出它是誰,而是通過它的背鰭去識別每一個個體。背鰭識別跟我們的人臉識別是一樣的,背鰭的左邊、右邊就類似於人的左臉、右臉。這樣每頭海豚就可以形成自己的身份證。
於是我們需要在海上收集大量的數據。我們經常會說 “女大十八變”,白海豚也變得很快。所以我們要設計好取樣的間隔,長期跟蹤這些海豚,尤其是剛出生或年輕的個體。
照片識別還可以幫我們收集到海豚的性別、親緣關係、受傷、疾病,甚至威脅因子等相關的信息。
▲ 背鰭照片識別可以幫助我們收集到海豚的信息
比如,如果拍到它的生殖裂,我們就可以知道它的性別;拍到它生了小孩,可以知道它們的親緣關係;拍到它的好夥伴,就可以知道它的社會單元;還有傷口、疾病,以及人為活動的干擾,也都能通過這種方式看得到。
我認識的那些白海豚
我做的研究工作主要針對三個小種群 —— 汕頭、廈金海域,還有三娘灣。每一個種群總有一些個體讓我非常難忘。
1. 豚堅強,編號 A0018
我要分享的第一個個體生活在廣西欽州三娘灣。我們叫它 “豚堅強”,編號是 A0018。
▲ 後方粉色帶斑點的個體為 “豚堅強”
早在 2004 年前後,北京大學的秦大公老師就見過這頭海豚。他後來跟我說,他見到了一頭海豚,渾身被刺網纏繞,傷痕累累,還流著血。
2017 年,我第一次去到三娘灣做照片識別的時候,拍到了這個個體。再後來我又拍到一張更好的照片,把它傳給了秦老師。秦老師跟我說:“你看,生命是多麼頑強啊!”
更讓人吃驚的是,過去 20 年左右的時間裡,它孕育了至少三個後代。目前最小的個體依然還活著。
▲ 豚堅強和她的小孩
你仔細看,這頭小海豚的背鰭也是有傷的。而且跟它的媽媽一樣,它的傷應該也是由漁業活動造成的。
而在我們過去十幾年的數據庫裡面,豚堅強帶過的小海豚,包括她的雌性聯盟裡面的小孩,幾乎都是傷痕累累。
▲ 傷痕累累的豚堅強家族
2. 亮叔,編號 A0008
這張照片是我拍過的潮汕的白海豚裡面最美的一張,是在今年 8 月份拍的。
主角不是前面那頭,而是背後那頭。它叫 “亮叔”,編號是 A0008。你會發現它跟豚堅強一樣,背鰭也是畸形的,可能也是因為漁業活動造成的。
為什麼叫它亮叔?因為我在汕頭出海的第一個船長叫亮叔。他跟我說,20 年前,他剛開始出海打漁就見過它,而且它就長這樣。
** 我們一般會用身邊的人給白海豚命名。** 但是後來我們發現,亮叔其實是母的。
2018 年,我在汕頭港拍到了整個粵東地區唯一的新生小海豚。當時我特別興奮,就給它起了個名字叫 “福星”,來自我好朋友的名字吳福星。
▲ 亮叔和福星
很遺憾,一周之後它死了。我憋了一个月都沒有告訴我的好朋友。
在野外,白海豚幼豚的存活率連 20% 都不到。我們經常會看到小海豚生下來沒多久就死掉了。而且對於小種群來說,死亡率更高。
野外幼豚高死亡率的另外一個原因是:汕頭這些地方種群數量很少、種群相對隔離,所以白海豚會近親交配;最直接的後果就是它整個脊椎骨是畸形的,不再呈流線型。
▲ 種群隔離、近親交配導致的脊椎骨畸形
更讓人揪心的是,因為我們填海、建港口、搞養殖,還有高密度的捕撈,整個粵東地區目前只剩下 12 頭白海豚。
▲ 粵東種群將在一個世代後滅絕,灰色為已死亡的個體。
3. 斷頜,編號 EA0021
第三個小種群廈金種群,主要分布在廈門 - 金門 - 泉州一帶的近岸海域。2010 年,吳福星博士碰到了這個個體,當時他驚呆了。
我們沒有給這個個體起名字,因為找不到一個真人長這樣 ——它是沒有上頜的。
2020 年,我去到泉州圍頭灣,看到它的時候,我非常驚訝。因為過了 10 年,它還是活得很好。
今年年初,在泉州圍頭灣,我們又一次見到了它,還發現它帶著一頭小海豚,在填海的角落中、在高密度養殖的夾縫中覓食。生命真的頑強到難以想象!
▲ 基地周圍幾乎都是養蚝的,白海豚在夾縫中生存
哪些因素威脅了中華白海豚生存?
做了這麼多年研究後,我會問自己:究竟是什麼原因威脅了中華白海豚的生存?
其實幾乎所有種群都面臨著三方面的威脅。
第一,** 棲息地衰減。** 比如填海、海岸建設、海洋工程、近岸養殖都會佔用白海豚的棲息地;陸源污染物的排放也會直接導致它們棲息地的質量下降。
第二,** 人為活動的干擾。** 過度捕撈、海上交通、不規範的觀豚旅遊,也包括前面提到的漁業活動,都会干扰动物栖地的选择,影响动物的行为。
第三,** 種群隔離。** 歷史上在我國的近岸,白海豚種群的分布從南到北一直是連續的。但是後來因為農業、漁業的發展、城市化的影響,最終棲息地片段化,進而影響了不同種群之間的基因交流,更容易出現近親繁殖。
這些威脅的結果是什麼呢?
最直接的後果就是 —— 全世界最大的種群大灣區 / 珠江口種群的白海豚以每年 2.5% 的速度衰減;粵東種群在過去 10 年間減少了 30%;欽州三娘灣種群在過去 5 年減少了 35%。
國際上認為,近岸的鯨豚數量如果低於 100 頭,那麼所有的保護措施都沒辦法扭轉它滅絕的趨勢。
為什麼公眾認知與實際情況偏差這麼大?
我想問,這些危機各位知道嗎?普通公眾知道嗎?在媒體上我們經常會看到,海豚來了,生態環境變好了。但是生態環境真的變好了吗?沒有,手機變好了而已。
事實上,** 全世界沒有一個白海豚種群的數量是上升的。** 那我們就會問:公眾的認知為什麼跟實際情況的差距這麼大?媒體的信息跟研究之間的數據,差距在哪裡?
我們用了 5 年時間,通過野外照片識別和數據合作發現:
** 很多媒體報導的數據是這條藍線 —— 累計發現數量,** 就是每年有多少海豚出生。反正海豚生下來又不會縮回去,所以這個數字永遠是往上升的。
2015 到 2019 年間,我們把所有能找到的數據拼在一起做了照片識別,形成了這根綠線 —— 在上升期,隨著時間的推移,我們識別的海豚越來越多,數據就升上去了。
當我們的研究覆蓋了大部分海豚,到達平台期後,走勢就比較平穩了;到了波動期,後面每一年你所看到的海豚,就能真實反映它的種群波動了。
我們使用數學模型,也就是這根紅線,去分析這個種群的大小,第一次計算出三娘灣種群數量從 2015 年的 156 頭下降到 2019 年的 102 頭,5 年間減少了 35%。
▲ 來源:https://www.frontiersin.org/articles/10.3389/fmars.2022.782680/full
而這個數據與媒體報導的 400 頭左右,居然相差了將近 300 頭。那么這個信息缺口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呢?
我們發現,** 原因是數據缺乏透明度,缺乏連續性。** 而恰恰因為如此,公眾的認知和管理機構的決策也出現了滯後。最終很可能導致我們錯過了窗口期,錯過了最佳救護的時期。
我們究竟保護了什麼?
由此可見,白海豚的保護不僅僅是一個簡單的科學研究問題。
我有時候也會問自己,做了十幾年了,我好像沒有做成什麼事情。我也會問,作為研究人員,我們有考慮過保護效率嗎?我們投入了那麼多錢、那麼多人,花了那麼長時間,我們究竟保護了什麼?
我們也要想想另外一個問題:社區利益,漁民、養殖戶、觀豚從業者,還有那些在很偏遠的地方生活的人,他們需不需要被考慮進去呢?
還有動物福利。海豚過得好嗎?它開心嗎?它真的在微笑嗎?還是它的微笑不過是在假裝?
我們也許要真正考慮到這一點:我們為動物謀福利,到最後為它謀取到了什麼樣的福利?我們自己又做了哪些事情?
這是我老家的白海豚,後面就是南澳大橋,很美吧?
但是如果我告訴你,整個粵東海域只剩 12 頭中華白海豚;在未來 20 年之內,整個種群就會消失。你會有什麼樣的感覺?
我是潮汕人。下一代潮汕人,包括我的小孩,他們看不到了。那是唯一的白海豚種群。唯一的。
不知道各位還記不記得,就在最近,11 月 6 號,在廣州珠江大橋搁淺了一頭中華白海豚。
11 月 13 號,《南方都市報》的記者告訴我,那頭海豚死了,它被人關注的時間比福星活著的時間還短。
我相信對絕大部分人而言,這就是一個新聞;對於研究者而言,包括對我而言,它是一個搁淺的記錄,一個數據樣本;但是對於整個大灣區的種群而言,它是一個重要成員,它是一條生命。
所以當我進入公益機構,開始做我的公益項目孵化的時候,我想的是:我怎麼讓更多的人可以像對待我們身邊每一個人、每一個生命一樣,去對待每一頭中華白海豚。
為每頭白海豚建一張數字身份證
2021 年,我們做了第一個嘗試 ——** 對三個小種群的所有數據做了 AI 人工智能的分析。** 我們可以像人臉識別一樣,“嘀” 的一下,11 秒左右就能知道這是哪頭白海豚。
當然,它的準確率還達不到百分之百,因為我們只拿到 2 萬塊錢的開發成本,但最起碼它可以識別 90% 以上的海豚。
2022 年,我們也得到了騰訊公益的很大的幫助。另外幾家國內做生物多樣性的基金會,包括質蘭,都給了我們一些幫助。
我們持續地去收集數據,還要考慮怎麼讓數據活過來,讓更多的人使用這些數據。於是我們利用互聯網的技術,把這些數據做成了一個數字應用,它有一個小程序,還有一個網頁,叫 iDolphin。
▲ iDolphin
我們實現了 5 個種群、14 年的數據、2696 頭中華白海豚的個體識別。每一頭海豚你都能看到它所有的數據。
我們也做了一些技術處理去保護好版權,保證數據安全。在數據合作的框架下,我們想讓這些數據更好地服務於不同人群。
我們希望通過建立白海豚的身份證,** 把互聯網公益跟數據透明結合起來,用眾包保護的方式,有錢出錢,有力出力,用心、用愛、用技術都行。** 我們希望每一個人都可以用自己的方式參與其中。
你可以成為一個 “粉” 白海豚的人,可以成為它的 “豚友圈”。你可以給它命名,也可以認領一頭海豚。甚至可以成為我們的志願者,跟著我們出海,只要你有時間。
▲ 2012 年,鄭銳強在佛山一條水溝裡救助迷路的海豚
我們希望可以用這樣的方式,讓更多人像對待一個生命一樣去對待一頭海豚,去知道它,去了解它,去尊重它,去保護好我們身邊這個全世界最大的白海豚種群。
14 年的白海豚研究,我只明白了一個非常簡單的道理:一個社會的勇氣並不在於我們願意為成功付出多大的代價,而在於當你發現有可能會失敗的時候,你還願意做這件事情嗎?
白海豚的保護,需要的恰恰是我們整個社會的勇氣,需要我們願意去面對數據背後的冷酷真相。
到最後,有可能這些小種群還是會離我們而去,但只有我們願意去正視這個真相,我們才能採取更有野心的保護行動。也唯有這樣,人類才能更好地面對全球的生物多樣性危機。
這就是我演講的全部,感謝各位的聆聽。願白海豚生生不息,我們年年有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