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nner
Leo

Leo的恒河沙

一个活跃于在珠三角和长三角的商业顾问/跨境电商专家/投资人/技术宅/骑行爱好者/两条边牧及一堆小野猫的王/已婚;欢迎订阅,日常更新经过我筛选的适合精读的文章,横跨商业经济情感技术等板块,总之就是我感兴趣的一切

2023-12-31-告别 2023 、迎接 2024 的 37 个答案-虎嗅网

告别 2023 、迎接 2024 的 37 个答案 - 虎嗅网#

#Omnivore

Highlights#

短视频制造的热点太短了,这也是其平台需求 ⤴️ ^e85fcb21

目前从事咨询创业。为企业补短板,不管是战略还是组织,啥短就补啥。严格来说,我们做的是咨询行业的新品类。 ⤴️ ^d72e3227

推荐上市或大众所熟知的公司,似乎很容易被理解成投资建议然后翻车,那我就来推荐个大家可能完全不知道的企业:Teamshares。 ⤴️ ^1bc11c26

几乎每个年末,我们都会回望旧年,同时期待新年,年复一年。2023 依旧是语言难以概括的复杂一年。

虎嗅邀请 36 位作者回答三个问题,回顾 2023 年并展望 2024 年,涉及行业机会、被低估的公司等话题。

・✨ 赛博中药成为新机会,心灵电子安慰剂在市场蓬勃发展。

・🚀 深度好内容成为行业护城河,营销手段之一是做内容。

・🚗 汽车行业的机会在于新能源和智能化,纯电车发展有回潮趋势。

2023 是多变的一年。年初,我们迎接复苏;年中,我们面对猝不及防的机遇与挑战;年末,我们在感慨中告别与回望。

2024 年如期而至。

2024 年将会发生什么?它会更好还是更坏?哲学家告诉我们:“一切皆流,无物常住。” 这个世界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面对变化,我们不要质疑,要理解变化,成为变化。

越是身处剧变之中,冷静的思考就越可贵。在这个 2023 年接近尾声的时刻,我们邀请了37 位虎嗅作者,就以下三个问题认真聊了聊:

1. 目前所在的行业是什么?

2. 所在行业未来几年最大的机会是什么?

3. 推荐一家你认为被低估的公司,并说明原因。

2023,人工智能的浪潮席卷全球,关于它的讨论源源不断。我们的社会,会因为 AI 得益更多,还是受伤更多呢?多数人将人工智视为行业的新机会,如何更好地利用人工智能,将是我们应该着重思考的。

“按照主流的说法,互联网行业最大的机会是 AI。但 AI 是工具与手段,不是目的与结果。再加上从目前来看,无论是底层大模型,还是基于开源大模型的微调,‘制作工具’(做 AI)的成本显然高到离谱。因此,‘用工具’可能是比‘做工具’更好的机会。”

—— 评论尸

在信息过载的当下,不少在行业媒体深耕的作者都认为,深度好内容会成为行业重要的护城河。

“随着新一代社交媒体的成熟(抖音、小红书、视频号),利用内容进行网络获客成为一门显学。在可见的未来,商业竞争内卷严重,‘做内容’这门手艺是各行各业的生意人必备的营销手段。”

—— 老钱日日谈(播客 “面基” 主播)

2023 年,大众消费的倾向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一位虎嗅作者认为,社交媒体带来小众的心理认同,个性化的旅行需求将成为行业发展的机会。

“以‘超级合体’为代表的小团崛起。大团时代过去了,具有个人人格媒体的导游和 KOL 正在赋予旅行‘独特感’,而这随之带来的溢价非常高,将有巨大的机会。”

—— 毛琳(上市互联网公司策划总监)

总体来说,大家对明年的预期不算乐观,但依然觉得 “大处不可为,小处大有可为”,而生活就像长河,“流水不争先,争的是滔滔不绝”。

1. 半佛仙人(虎嗅作者)

目前主业是投资,今年亏得一塌糊涂。开店也不顺,突出一个亏。副业码字以及做脱口秀,从甲方那里讨饭吃。

目前看到的最大机会我喜欢称之为赛博中药,主要聚焦于星座,塔罗,命理,心理咨询,情感咨询等等披着各种马甲的心灵电子安慰剂。

目前能看到身边做这个的朋友,水下营收非常惊人,并且几乎不需要拓客,稍微做得靠谱点,都是人带人,多到做都做不过来。

并且这东西的门槛比想象中要低很多很多,原本以为是要专业研究,后来发现身边那几个全都是用 APP 来算,外加很多用户根本也不信这个,只是为了找个人来倾诉,做好树洞就可以了。

就这么离谱的东西,居然非常赚钱,相比起我天天绞尽脑汁写文章,搞投资,高了起码三四层楼。

实话实说,被低估的公司,没有。你看我今年亏得一塌糊涂,很显然我并没有找到被低估的公司。

我充分认识到我其实是高估了我自己。

我只是个运气比较好的废物而已。

2. 几何小姐姐(虎嗅作者)

目前从事教育和新商业,所在行业像个风向标,一直在和技术进步、商业增长的行业及企业一起成长。每隔三五年,都能在学校和机构学员数据中看到新老产业更迭。

新兴的、朝阳的行业在爆发式增长,上升,全球化;与之对应的决策者和他们的核心管理团队,也会有更多人出来交流、学习、更新认知,做业务出海筹备;前几年的热门行业还是地产、金融、科技互联网,这两年的学员画像中,则新增了投资、医疗、生物科技、农业、人工智能等领域。

教育行业未来的机会空间,也将伴随着技术进步和产业融合,陪伴企业和他们的创始人及核心管理团队,从教室和实验室出发,走进工厂,迈向田野,走出国门。

我心中被低估的中国科技公司是百度。作为 BAT 时代的王者之一,百度的核心搜索业务,在技术进步的移动浪潮中,被各大 APP 以孤岛的形式重新解构。这种趋势和影响至今依然在发生。但百度这家公司令人尊敬、也因此被低估的地方在于,二十年如一日,坚定不移地走技术路线。

百度是中国科技公司里,最早重度投入人工智能领域的企业,在全球科技公司的核心技术领域也有重要地位。站在今天,从旁观者和事后诸葛的角度,这听起来正确而普通。但站在十年前的技术、视野和认知里面,一家大公司,砸上自己全部战略资源,去为不确定收益的技术进步投票,并不容易。

百度曾经在集团大盘营收连年减少的前提下,坚持逐年增加科学家、实验室、人工智能团队的预算。这一目光长远、真金白银的重度投入,在同行纷纷为了流量、游戏;为了眼前的增长、用户时长,费尽心思时,更显得尤为珍贵。

百度是一家严重被低估的公司。虽然今天从用户体量和技术全球化竞争的角度去看,他们不是最强的。甚至当下最热门的人工智能产品,百度在应用层面也饱受争议。但对于一家从创办至今,坚定走技术路线的公司来说,在推动科技进步的产品价值观层面,已经比大多数同行走得更远。百度在财报和用户数据看不到的地方,有看不到的技术积累。在下一波技术浪潮到来时,可以代表中国企业在全球化的竞争中走得更远。

今年开始我正经做了一份跟 “AIGC” 有关的工作。我的职位正是因为 ChatGPT 的爆发而诞生,挂上没多久就让我看到了,所以是一种非常神奇的体验。

我相信今年也有很多人跟我一样,因为大模型、AI 的复兴潮流而开启新的人生阶段。与此同时,我和同事今年也遇到不少人,他们稳定的工作受到了挑战,即使暂时没被完全替代,工作量也大幅减少。总体上,我们的社会是因为 AI 得益更多,还是受伤更多呢?

可能我们无法给出一个简单的答案,就像把 “AI” 替换为电商一样,很多人把生意做出所在社区,做到全国;但有些实体店被迫关门。** 电商对社会冲击过后的结果很可能是,人们工作的具体项目和能力要求变了,但社会总体上和原来一样稳定。** 社会吸收和适应了这种剧变。AI 也会是这样的。

我目前重点关注 “AIGC + 泛文娱 / 媒体” 的应用,文生图是给这一垂直领域带来最大改变的新技术。而不远的将来,很显然文生视频和文生 3D 会是我们最重点关注的方向。

根据今年以来的大致规律,从纸面论文或闭源技术出现,到开源社区能用的产品完成度或效果大致赶上,大约平均需要半年时间。在 12 月上旬,除 Pika 放出 1.0 之外,阿里、字节、微软都发了图转视频算法的论文,视频生成领域有不少理论突破。至少到明年年中,我们就可以观察到是否会有工业级别的视频、3D 生成方法问世了。

文娱业界翘首以盼视频生成技术,这将创造在实拍短视频以后的下一个潜在内容池,也将让影视剧、动画片拍摄的基底变得更宽广,出现更多跨界的新玩家。

众所周知,AI 行业目前基本不存在 “被低估” 的公司。然而,有些被过高估计、被炒作的案例还是存在的。我们致力于还原行业全貌,让大家从 “炸裂”“革命”“颠覆” 中解脱出来,明确知道自己可以怎样运用 AI 来增强自己的工作。这也是明年我们会继续努力的方向。

3. 智远同学

自从 2021 年中离开职场后,我所在的行业似乎发生了变化。此前,我一直在电商领域工作近 7 年,主要负责市场部工作。最后一份工作,我在一家上市公司负责 TOB SaaS 类产品的业务。这份工作做了一年,之后因为业务不做了。

此前,我一直热爱写作。2021 年离职后遇上黑天鹅事件,那段时间也不好找工作,我就做起了 “自媒体”,也就是公众号。

运营公众号后,职业生涯发生了变化。虽然不确定自媒体是否被定义为一个行业,但目前,我主要关注平台电商、消费类居多;加上之前一直从事市场营销工作,所以,现在会以 “营销观察者” 角度,做一些内容创作方面的工作,然后给客户提供一些营销方面的外脑支持。

我觉得,自媒体是一个难以明确定义的群体、或行业,尤其是个人账号,类似于一个容器,虽然我会撰写一些宏观点的内容,但我认为自媒体特性多变。

产品型自媒体,可能是未来一个趋势;简单说,结合内容创作给 B 端客户做做服务,然后,自己开发个小众品牌运营运营,类似于小红书上的买手,围绕兴趣搞搞品牌,主要针对一些特定人群,算是一个小生意。

接触的公司,都是大公司,还有一些腰部客户是泛科技、家居智能类,规模基本都在 B 轮 +,算不上被低估吧。

4. 停机坪大表哥

私以为,我们这种垂直品类自媒体,妄议行业与公司有点大言不惭了。我觉得一个行业也好,一家公司也罢,在这个不平稳世界中所做出的每一个选择,都是基于管理者的站位和思考,而每一个选择所带来的后果,也是必须要承受和面对的,无论是好是坏。

如果说在我熟悉的本行业,我看好的是吉祥航空,不说其服务品质如何,其掌舵者的包容,特别是对媒体和批评的包容,始终保持着开放的心态,愿意尝试,敢于面对,这一点在封闭的民航业里真的难能可贵。

5. 毛琳(上市互联网公司策划总监)

目前从事旅游行业。作为非标、履约繁琐、体验为先的行业,旅游业一直发展非常慢,全球 TOP3 国内的携程旅行,国外的 booking、expedia 集团都是 20 多年前诞生的,但随着个性化、小团化、定制化需求的发展,以及 tiktok 等社交媒体的发展,旅游行业巨大的机会正在涌现。

  • ChatGPT 带来的人工智能革命。攻略的最大问题是非标且繁琐,以及过度依赖于人工介入,ChatGPT 真正实现了个性化。
  • 社交媒体带来小众的心理认同。消费者的消费习惯已经从打卡 “传统景点” 变成打卡小众热门的 “网红景点”。传统旅游产品是严重滞后的,比如淄博,等到短视频都刷爆了,微博热搜才 “安排” 上。
  • 以 “超级合体” 为代表的小团崛起。大团时代过去了,具有个人人格媒体的导游和 KOL 正在赋予旅行 “独特感”,而这随之带来的溢价非常高,将有巨大的机会。

2023 年 1 月新成立,总部位于德国柏林的 Layla 是一家严重被低估的基于 AI 的智慧旅游企业。这家公司完全是 AI + 旅行的产物,通过 ChatGPT 来构建底座的聊天机器人,基于 tiktok、twitter 等社交媒体进行旅行推荐。

这完全是颠覆性的产品,将年轻人拿捏得死死的,真正让全球进入个性化私人订制时代。目前该公司已经获得 Booking.com 联合创始人安迪・菲利普斯和 Skyscanner 联合创始人巴里・史密斯的投资。

当然,我更看好超级个体 + AI 的应用,这样才能让旅游完全定制化,也具备规模效应,期待有这样的 MCN 机构出现。

6. 判官(资深产品经理,科技作者)

内容流量和个人 IP 咨询、特殊儿童教育、海外医药咨询,是我近几年从事的几个业务。 机会方面,主要谈一下第一点。 随着新一代社交媒体的成熟 **,利用内容进行网络获客成为一门显学。** 在可见的未来,商业竞争内卷严重,“做内容” 这门手艺是各行各业的生意人必备的营销手段。

我对内容制作、账户运营、平台规则持续深入研究,提供咨询服务,为客户节省时间和成本,规避无效劳动和踩坑风险。我认为这一行的机会,是在服务过程中发现具备高增长潜力的行业与个体,我会通过合资经营,将短期的咨询合作变为长期的深度合作。实际上,开头部分提到的我的另两个业务,就是以这种方式发现的。

说到被低估的公司,今年我推荐比亚迪。比亚迪同时具备三电和混动系统的技术积累,及传统造车时代积累下来的整车设计、供应链、制造、销售资源。

通过近三十年厚积薄发,在近三年市场竞争愈加激烈的情况下,比亚迪乘用车销量呈现指数型增长,更有技术和规模突破临界点后带来的成本优势,即产品价格极具竞争力的基础上,利润率也有保障。

并且,比亚迪作为三电和混动技术的供应商,在自有产品之外,还能享受新能源汽车行业高增长带来的红利,类似三星在手机行业的地位。

之所以认为他被低估,第一是比亚迪海外业务也保持了同样的高增长。之前谈到中国科技行业出海的成功案例,大家想到的更多是华为、字节、拼多多,往往忽略比亚迪作为科技制造业企业出海的成绩。

第二是比亚迪的三个子品牌腾势、仰望、方程豹今年同时发力,完成了从平价品牌到中高端品牌的突破。

第三,鉴于电池技术瓶颈带来使用场景局限,我认为混动车市场规模会在未来相当长时期内保持高速增长。比亚迪的新能源战略同时深耕混动和纯电两条赛道,新能源车的增长和汽油车的换车需求,比亚迪都会因此受益。

7. 王薇 (游戏行业媒体有饭研究主理人)

算还在游戏行业吧,这个行业别看国内市场了,现实一点,只有国外市场了。

被低估的公司,很多年前刚出崩坏的时候,我会说米哈游。刚出暖暖换装游戏的时候,我会说叠纸。刚出明日方舟的时候,我会说鹰角。现在这么多年过去了,国内行业这个样子,市场没什么机会,也没有什么投融资的热情,所以严格意义上说没啥被低估的公司了。

硬要说,我觉得是游戏科学。它靠黑神话悟空,足够有名了。但是,我觉得被低估的,是它的 IP 能力。它对这个产品的整体包装,比很多成熟的游戏公司都要强。有朋友形容它 “游戏圈里的 4A 公司”。

另外一家,是今年我们年度产品总结里提到过的灵犀游戏。一个 ip,4 种不同的产品类型,每个都做得很不错,这真的非常考验研发的整体能力。他们是怎么做管理,怎么控制项目的,真的非常值得近距离去看看。

8. 游云庭(上海大邦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知识产权律师)

现在从事法律服务业。所在行业未来几年,发展不乐观。

一方面,目前从司法机关的理念来看,提倡通过综合治理解决争议,诉讼会减少,另一方面,由于管制的加重,企业开拓新业务的积极性不足,新形态业务会减少,交易数量也会减少,非诉讼业务也会减少。

如果一定要说行业的机会,那可能就是企业的合规风险会增大,这方面的法律服务需求可能会增加。

9. 陈鹏飞(黑板洞察)

目前仍然在教育行业中做分析研究的工作。刚刚过去的 2023 年也是” 双减 “落地的第二年,政策对行业的影响是巨大的。但好消息是行业从业者对政策的理解,执行的力度、尺度都有了更加深刻的认知。从剧变的状态中逐渐回归正轨。

我们内部分析认为,教育行业未来发展的最大机会在于科学教育。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长期以来受制于发达国家的技术封锁和制裁,为了摆脱这种困境,中国政府和企业一直在加强自主创新和技术攻关,因此人才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近些年,教育部等部门发布了多项政策意见,系统部署在教育 “双减” 中做好科学教育加法,支撑服务一体化,推进教育、科技、人才高质量发展。将激发青少年好奇心、想象力,增强科学兴趣和创新意识作为素质教育重要内容, 把弘扬科学精神贯穿于教育全过程。因此,科学教育的推广是符合国家的发展方向的,政策方面也给予了很大支持。

另外,随着 90 后的人群逐渐成为家长的主力军,大家的教育和消费理念更为先进。2023 年人工智能领域取得了重大的突破,逐渐从实验室环境渗透到我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越来越多的家长也开始意识到科学教育的重要性。

谈到被低估的公司,我个人认为是核桃编程。作为一家少儿编程的企业,通常情况下如果不是行业内的人,很难会关注到这么一家企业。而我认为它被低估的原因有 3 个:

(1)教育行业的资本市场活跃度大大降低,少儿编程赛道的玩家虽然众多,但是格局已经相对确定,很难再有新的企业参与进来。马太效应明显,投资机构仅仅会对处于行业身位靠前的企业感兴趣。核桃编程从 2017 年至今,已经完成了 5 轮融资,并且在 2021 年逆势完成了 2 亿美元的融资。即使在外部环境很多不确定性的情况下,账面上的数字依然给到了这个企业极高的容错率,同时企业当前业务的发展非常平稳,现金流很健康。

(2)少儿编程行业的发展非常考验师资力量和教学课程体系,核桃编程很早就开始在全国多个城市布局师资培训基地。另外比较有意思的是,他们也是在行业里较早地将 ai 能力融入到课程体系中的团队,虽然早期与投资人的沟通解释成本非常高,但是这个团队的战斗力还是很强的,硬生生地走出了一条与其他企业不太一样的教学之路,包括今年还提出了实操课的教学理念,为行业的发展摸索新路径。

(3)过去科学教育的发展并不是很受关注,正如我前面提到的,接下来的几年行业将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尤其是少儿编程的企业。

10. 兰军(深圳梅沙科技合伙人,微信公众号:Blues)

目前在教育科技行业。教育科技行业未来几年最大的机会在于个性化学习和增强现实 / 虚拟现实教学的结合,以及人工智能与生成内容技术的整合。这些技术的融合预示着我们可以创建一个更加互动、沉浸式和定制化的学习环境。

随着全球经济数字化转型加速和远程教育模式的普及,学习者对灵活、个性化的教育需求持续增长。AI 和 AIGC 将使得教育内容更易于适应每个学生的独特学习节奏和风格,提供量身定做的课程和反馈,而 AR/VR 技术则可以提供沉浸式体验,使复杂概念的理解变得直观且富有吸引力。随着数据分析技术的不断进步,教育科技公司能够利用学习分析来优化学习过程和成果,这为学生的成功和教育公平打开了新的大门。

被低估的公司:Duolingo,多邻国在全球的用户数量已超过 5 亿,月活跃用户超过 4000 万,2023 年 Q2 实现了扭亏为盈,Q3 净利润达到 280 万美元。尽管 Duolingo 已经是语言学习领域中的知名品牌,但其在教育科技行业的长期潜力常常被市场忽视。

Duolingo 利用 AI 进行个性化学习路径的设计,并通过游戏化学习保持用户的高度参与度。它采集用户数据来不断优化其算法和课程内容,这种基于数据驱动决策的方法使得其产品持续进化。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多语言能力越来越受到重视,Duolingo 的市场需求有广泛增长的空间。同时,随着公司不断扩展其服务范围,例如进入 K-12 教育市场,以及其对 AI 教学技术的投资,我相信 Duolingo 在教育科技领域的影响力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看好多邻国未来发展的原因有三点:

首先,Duolingo 的用户增长和参与度指标表明其产品具有很强的市场吸引力;其次,持续的技术投入和创新表明公司在教育科技领域保持领先地位的决心;最后,随着全球对在线教育资源的需求日益增长,Duolingo 作为一个已经建立起强大品牌和用户基础的公司,具有扩张和增长的潜力。

11. 袁文(北京略大文化联合创始人)

目前从事科技互联网自媒体。

** 未来几年,深度好内容会成为行业更加重要的护城河。** 比如刚刚过去的 2023 年,虽然大家会看到朋友圈 “乞讨” 求广告的现象,会感慨广告投放预算缩紧带来的日子不好过。但事实上,很多 “小而美” 的号经营情况还不错,收入达到近几年的高值。

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在预算有限的情况下,厂商投放资源会优先给到能产出好内容的机构和自媒体。接下来的几年,这样的趋势还会继续。市场洗牌,优胜劣汰之下,一批玩家会倒下,一批玩家会实现进化。

被低估的公司:米哈游。它的产品力足够强,未来可能会成为比腾讯、网易更厉害的游戏公司。

12. 老钱日日谈(播客 “面基” 主播)

目前在内容行业,大部分生意对内容都是刚需,但内容本身是一门很烂的生意。

烂体现在几点:

第一,从业者普遍 EGO 很大,行业根本没办法标准化,没有集中度可言,营收天花板很低,扩张很容易拉高成本,只赚吆喝不赚钱。因为不奖励团队,不奖励规模,不奖励效率,非常鼓励竞争。好内容需要收入来覆盖。

第二,行业是门古老的生意,但古老的是行业,从业者不可能古老,时代叙事、大众口味都会变,行业迎来送往。内容行业已经被平台主导,从业者依附于平台。而平台一旦引入算法,从业者的命运就很随机了。

第三,最大的机会在于新形式和新内容平台的涌现:微博→公众号→抖快红 B→喜马拉雅小宇宙。帖子→文章→长视频→短视频→音频。新涌现意味着从业者的新机会。

第四,竞争会加剧,随着 “中产支柱型产业” 渐次被打击,大量毕业人才被迫在内容行业就业,增加供给,加剧竞争烈度。

但新机会窗口期有多长?未可知。

  • 论窗口期的长短:订阅制主导的平台 > 算法制主导的平台
  • 论冷启动的难易:算法制主导的平台 > 订阅制主导的平台
  • 反倒是货币化手段,相当稳定:广告、虚拟 / 实物商品、服务、自家产品引流

目前看到的机会:

  • 播客作为新形式的机会
  • 出书的机会
  • 工具化小程序的机会

前面说了,内容行业是门烂生意,没有投资价值。所以下面提到的公司,指的是其变现可能性的公司:小宇宙、小红书、中信出版社。

13. IT 桔子分析师(微博:@是 Judy 呀)

目前从事的是创业投资行业。小众,且越来越小众。我们这个行业未来几年最大的机会也许是科技,它是最后的堡垒。

我认为被低估的公司是百度,这个答案在我心里持续好几年了。百度错过了整个移动互联网,这是它为何落在了低处。但只要人们相信人工智能是未来,百度就会有高飞的一天。

14. 刘羽(最话合伙人)

我目前从事自媒体行业,2023 年是从事媒体 / 自媒体行业第 12 个年头,算是亲历了门户的落日余晖以及自媒体行业的潮起潮落。

自媒体这个行业未来几年将继续发生巨大变化和分化,内容的合规性要求会越来越严格,商业变现受大环境的影响会更加不确定。如果说还有机会,那可能是视频化 —— 做视频号 / 抖音号。** 自媒体固然内容很重要,但客户的预算、投放逻辑、投放方向更重要。** 短视频成为受众最重要的信息获取渠道,客户自然也就更重视短视频渠道,预算投放的变化,可能利好能生产出优质、有影响力、有足够粉丝的视频生产者。

被低估的公司,我觉得可能是华为。虽然现在华为如日中天,在手机、智能汽车等领域攻城掠地,所有人都不敢轻视,但我个人觉得,大家可能还是低估了它的实力和技术储备,以及获得的支持。

虽然现在华为如日中天,在手机、智能汽车等领域攻城掠地,所有人都不敢轻视,但我个人觉得,大家可能还是低估了它的实力和技术储备,以及获得的支持。麒麟 9000S 已经证明了它的韧性,而这款芯片的横空出世,背后是多年的积累以及过去 3 年在各方力挺下的成果,产能问题现在来看已经不是瓶颈,而 7 纳米又是目前 GPU / 计算卡的主流产能,鲲鹏 910B 是仅有的已量产、自主可控高性能国产 GPU,在大环境下,可能会获得更多的订单和支持,毕竟大模型需要源源不断的 GPU,这不是说现在囤了上万块就能一劳永逸的。

在智能车方面,华为一直在硬件领域布局,推动诸如激光雷达等部件的成本降低,基础元件和操作系统软硬件一体,加上能自产芯片,在技术上对于新势力乃至传统车企都是优势,而恰好有大量高净值客户是认华为这个牌子的。在技术力、品牌力、价格力上,少有车企能正面硬杠。

华为在很多领域的技术储备太强太深,涉及到非常多行业,并且获得各方面的支持,这个待遇是其他科技公司难以企及的。它就像个巨人,不管你喜不喜欢它,它跺一跺脚,整个科技行业还是震动三分。

15. Hardy(某康养护工培训公司运营经理)

从事康养行业,康养行业未来几年最大的机会可能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1)养老产业的发展:**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养老产业将成为康养行业的重要增长点。** 未来几年,随着老年人口的增加,养老服务需求将不断增长,包括养老院、家庭照料、康复护理等服务。而且人们对健康的认知和重视程度不断提高,对医养服务的需求也在不断升级。从简单的医疗服务,到全方位的身心健康管理。康养企业可以抓住这一机遇,提供专业、高品质的养老服务,满足市场需求。

(2)技术创新与应用:技术进步将继续对康养行业产生深刻影响。未来几年,智能医疗、远程诊疗、健康管理等领域的技术应用将更加广泛。康养企业可以借助这些技术手段提高服务效率和质量,提升用户体验,满足消费者对便捷、个性化服务的需求。同时,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应用也将有助于企业更好地分析和预测市场需求,为消费者提供更精准的服务。

(3)社区和家庭护理的发展:随着社会老龄化程度的加深,社区和家庭护理的需求越来越大。这些服务可以提供更便利、更贴近居民的服务,满足不同层次、不同需求的老人的需要。

(4)专业化和个性化服务:未来的医养服务将更加专业化和个性化。根据不同老人的具体情况,提供定制化的服务,包括健康管理、康复训练、营养指导等,使老人在医养服务中得到更全面的关照。

推荐谷子益护公司。谷子益护是一家专注于提供康养服务的机构,其服务涵盖了康复、护理、营养等多个方面。现在服务的区域主要在河南地区,刚成立两年就入驻 91 家医疗机构,服务用户 5000 多人。

以下是一些原因:

服务创新:谷子益护注重服务创新,通过提供个性化的居家照料服务,满足不同客户的需求。有助于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脱颖而出。

专业技术:谷子益护拥有一支专业的医护团队,这种专业技术能力能够提供高品质服务。

市场定位明确:谷子益护明确的市场定位在更细分的行业服务上,没有放在不容易赚钱的地产、硬件建设上,容易盈利。比如,专注于居家照料服务等。

合作与联盟:谷子益护积极与其他相关机构和企业建立合作关系,例如与医疗机构、社区、政府等合作,共同推进康养服务的发展。这种合作模式有助于实现资源共享、提高效率。

16. 明宇小姐(科技媒体资深作者)

目前从事媒体行业,负责科技互联网行业的商业报道。

目前的感受是,** 科技媒体行业危大于机。** 很多知名科技媒体诞生于 2012 年前后,是移动互联网创新创业浪潮的产物,科技媒体见证了滴滴、美团、字节跳动等公司从初创公司成长为巨头的全过程,也见证了很多风口公司消亡。

当下移动互联网创新创业浪潮已经基本结束,几家大公司的竞争格局基本稳定,只剩下一些局部战争。AI 和硬科技带来的创新创业浪潮也远不如移动互联网猛烈,很多科技媒体从业者都进入迷茫期。如果非要说机会,我觉得个体或者小团体依托于平台经济搞出的创新商业玩法以及 AI 产业化落地值得科技媒体行业重点关注。

我认为被低估的公司是赤子城。它主要服务于海外用户,很多国内用户并不了解这家公司以及其旗下的产品。赤子城旗下的 MICO 是一款直播应用,主要面向中东、东南亚、北美、日韩等市场,已在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的 App Store 社交应用畅销榜中进入前 10,也是赤子城收入的主要来源。旗下 YoHo、TopTop、SUGO 等社交属性更强的产品都有成长空间和发展潜力。同时赤子城还收购了 Blued。今年上半年公司的营收和利润还保持着 100% 左右的增幅,业绩比 IPO 时增加了 2~3 倍,股价却低了 40% 多,公司价值值得重新评估。

17. 李燕(天方燕谈自媒体创建者、成都市作家协会会员、成都市科技新闻学会会员、《为人处师》一书作者)

2023 年,我在文字内容行业的第十年。

这一年我感觉过得很快,快到十分不想它结束。还有很多事想在这年里完成,却眼看着被钉在 “未完成” 的耻辱柱上。

2023 年忙是很忙,但钱不能说挣着了,毕竟 A 股 3000 点保卫战都很血腥。不过我依然对文字内容行业有信心,在人类注意力和文字力普遍下降的当今世界,优质的文字内容日益成为一种稀缺品。

时代和人们也需要好的文字内容。我们有太多影视作品的剧本连基本的故事都讲不清楚,有太多的直播间主播的脚本台词只剩下 “机制”“福利”“123 上车”“家人们”…… 没有特色没有差异化竞争优势的文字内容加持,有太多企业、机构、社会组织安排人写个公告都费劲,漏洞百出。

哪怕生成式人工智能,训练、学习、进化所用的大数据里文字方面的内容,不也来源于人类么?即便不舍昼夜日新月异的大模型们现在可以创作不错的文字内容,但与人类社会中优质的文字内容工作者相比,它们还是缺少人的个性化思想、真实的情感体验和具有灵性的创造力。

当然,投身到基于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文字内容产业链,是这个行业未来几年的最大机会。这条产业链条上,提供淘汰基础文字内容工作人群的大模型服务是完全可能的。同时,可以为优质的文字内容工作者提高效率、协助创新提供一些有益的尝试。

抛开摄影和漫画,仅仅说新闻上的文字内容工作,就是消息、通讯和评论三种体裁的报道。人工智能大有代替消息报道工作者的趋势。但对于需要个性化视角、独立思考和灵性表达的通讯和评论报道来说,即便大模型一秒钟同时完成所有历史上顶级新闻工作者的作品模仿,也没有可能产生具有介入现实、直击人心与灵魂的永恒经典报道。

2023 年我创作了不少互联网科技行业的通讯和评论报道,优质的可能不多,还需要进一步努力。但这过程中,我接触到了很多在一线的公司。其中,京东这一年被低估了,股价已触底。

如果说经济的下行导致所谓的 “消费降级” 有利于拼多多等平台,那么,消费的提振和经济的复苏更加有利于京东。另外,刚刚接触网购的下沉市场用户经过不断比较,势必会趋向选择更有品质和服务保障的购物平台。

中国经济发展依然有强劲的动力,2024 年国内经济料将继续复苏。京东的品质和服务保障一直在中国用户群体中有口皆碑。2022 年以来,京东又提出低价战略,希望在有品质服务保障的基础上为用户提供更优惠的价格,这将吸引更多追求高性价比商品的用户。

尽管京东被低估,但它的供应链能力足够强。京东在自营商品 SKU 超过 1000 万的情况下,库存周转天数仅为 31.7 天,履约费用率降至 5.8%,皆为行业领先水平。

行业公认供应链能力极强的两家零售商,Costco 和沃尔玛,库存周期分别为 30.4 天和 45.5 天。值得注意的是他们管理的 SKU 数量只有 5000 个和 5 万个。成本效率是企业生存发展的根本,供应链带来的成本效率优势,这一京东最大护城河并未改变。

服务的维度上,京东也在变,和淘宝、拼多多一样,开始了 “仅退款”。 从 2023 年京东 618 和京东双 11 的表现、京东采销的出圈和京东财报透露出的触底反弹的趋势来看,京东 2024 年的业绩让人挺期待。

** 其实,这个世界唯一不变的,是变化。不要质疑变化,要理解变化,成为变化。** 而越是身处剧变之中,冷静的思考就越可贵。还能将思考产出为文字内容,更可贵。

18. 韩祖利(粟特方舟创始人)

2023 年末,我从大厂出来,投身于数据科技这个赛道。有人说这是逆风而行,但我们更相信是行业的蓄势待发。我的这段冒险之旅源于对两个关键因素的洞察:

首先,数据行业正在经历一场供给侧改革。我们见证了高质量、有价值数据在市场中日益增多,这不仅改变了数据的可获取性,也为数据的应用和解读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其次,企业数字化转型不断深入。随着越来越多的企业在寻求通过数据提升生产效率,数据科技变得至关重要。这些企业需要的不仅仅是数据,更是能够从数据中洞察商业智能的能力。

这两个因素共同促成了我们从信息化时代向数字化时代转变。信息化时代以电子化、网络化的信息传输为特征,而数字化时代的标志则是以数据和算法驱动的智能决策无处不在。

2022 年 OpenAI 发布了 ChatGPT,这一标志性事件不仅展示了人工智能的巨大潜力,也预示了未来技术的无限可能性。在这样的背景下,科技行业的几个显著机会来自人工智能的三要素:算法、算力、数据。

第一,行业大模型:人工智能的持续突破,使得科技生产力再一次提升一个台阶,已经在使用人工智能技术的企业将更深入的享受来自技术突破带来的红利,未使用人工智能技术的企业也有了机会使用新的技术迎来新的发展机遇。所以更多的大模型的行业化应用将在 2024 年成为更好的机会。

第二,数据产品:受益于社会信息化程度的提升,数据变得越来越庞大和多元,如何精巧的将数据组合起来应用到新的算法中去,将是一个新的市场机遇。

第三,高密度的算力云:新的算法突破加上越来越庞大的数据叠加,使得算力的消耗呈现指数级的增长,传统的云计算已经无法满足这些需求,市场对于高密度的算力云有非常强烈的需求。

所以目前所有跟人工智能相关的上下游企业均有被低估的情况。上游企业包括小型的高密度云计算公司、数据科技类公司、cdn 网络之类的公司,下游的新型生物技术公司以及服务工业制造的公司等等。

19. 孙静(《降噪 NoNoise》主理人)

目前从事行内容行业,专注科技和消费领域的观察。

行业未来几年最大的机会是什么? 科技领域:降本增效类服务,途径是 AI 和数字化;消费: 性价比生意。

我认为被低估的公司是美团:虽然美团股价已经跌到 80 多元、从一代股王成为资本踩踏对象,但这家公司的底盘还是比较稳固的,其基本竞争壁垒 ——**600 多万骑手构筑的配送体系短时间内仍无法撼动,** 而且这个体系在美团正在发力的即时零售业务中有望构筑新的高墙。另外一点容易被忽视的是美团在 B 端的能力,比如商业基础设施类的商家系统、供应链整合等。

从整体行业来看,外卖增长虽然基本见顶,但包括到店、酒旅在内的本地生活市场大而分散,与抖音的竞争还谈不上零和博弈阶段。当然竞争势必会让美团的盈利能力受到一些影响,但衡量一家公司的价值需要有多个维度,而不只是单一的财报数据。

从宏观经济形势看,复苏压力及消费预期保守之下,电商平台及品牌承压更大,而本地生活业务中很大一部分是刚需、高频品类,回血大概会更快。

20. 吴立湘(娱乐资本论创始人)

目前从事文娱行业自媒体。AI 对文娱行业的影响较大,无论是降低成本,还是可能的二创生态,甚至可能影响 IP 授权业态。

整体长视频领域都被低估,比如说在短视频领域,影视一直是第一大品类,《现在就出发》的短视频播放量和播放时长,和长视频端比不遑多让,但目前仍没找到好的商业模式。如果找不到可能会非常影响以后长视频端的有效产量。

21. 矛哥(常垒资本)

在中国 VC 领域,不知不觉已经创业三年多了。

过去三年,穿越了疫情,但并没有迎来 VC 这个行业的繁荣。我们 VC 从业者每天都在分析风口的赛道,最性感的项目,但很少有人认真去分析 VC 这个赛道。

VC 募资这件事变得越来越难。一方面,受制于经济周期和产业周期影响,地方财政 LP 的钱要留在当地,很多时候 VC 投资变成了招商外包,VC 投资变得越来越不纯粹。另一方面,IPO 退出渠道在收紧,民资 LP 的钱,并没有回到民间,基金的退出也成为了沉重的话题。

我们看到,国有资本在 VC 市场的渗透率逐渐上升,民营基金管理人的市场份额在下降。虽然市场留给民营基金管理人的蛋糕小了,但从另一个角度看,吃民营这块蛋糕的人变得更少了,蛋糕质量更好了。所以谁能够坚持下来,就是 “剩者为王”。

未来几年,VC 领域会持续洗牌。经过二十年的发展,中国本土 VC 产业也会变得越来越成熟,市场中的 LP 也会变得越来越成熟,每一次危机,都是一次自然选择。

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体系建设是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指导方向,也是中国当下 VC 的共识。未来几年一级市场的科创投资,早期投资人更看重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对产业的带动;成长期的投资人更关注重点产业链的高质量提升,以及产业链 / 供应链的韧性和安全水平。

坚持科技投资,是中国本土 VC 唯一的选择。

流水不争先,争的是滔滔不绝。

22. TC 清迈

我现在半退休状态,就做做 airbnb,在泰国出租下自己和朋友的房子,勉强算半自由职业了。

我这个行业目前来看,还是属于边缘行业,政府不要禁止或者限制就已经是利好了。如果真的说机会,那还是要看中国的情况,今年太多东南亚以及泰国的不利信息,中国游客少了很多。当然,也可能是国内经济问题。总之,中国好,泰国旅游就会好。

被低估的公司方面,不在行业比较久,关注的少了。但如果一定要说,不知道腾讯算不算,现在腾讯似乎被很多人看低,因为不知道下一个增长点在哪里。但我觉得,只要社交这个护城河还在,腾讯这种航空母舰就随时可以在下一个风口崛起,只是会是哪一个风口,现在谁都不知道。

23. 李春晖(娱乐硬糖主编)

目前从事文娱产业,2013 年时和同事们饭桌吹牛都是能三年 IPO 级别的大项目,但 2023 年想不出什么大机会,只能想到一些小团队赚小钱的机会。

小程序短剧在被严格监管之前仍有机会,毕竟变现链条很短,而刺激内容和人类该死的好奇心无限。甚至大厂也在投入该领域。

男频甜宠似乎真有机会。不光是《完蛋》效应,那个反而觉得局限性偶然性蛮大。阅文的网文数据报告显示,男频甜宠连续五年复合增长率第一。如果对比女性内容来看,女性在对现实失望后第一阶段投入言情,第二阶段投入耽美,第三阶段投入无 CP 反恋爱脑。那么男性由于对两性关系的不够关注、不够敏感,可能刚进入第一阶段,正需要性转版流星花园。

被低估的公司是爱奇艺,过去一年证明了只有长视频能制造现象级内容和全社会关注、了解、长尾的话题。== 短视频制造的热点太短了,这也是其平台需求 ==。长视频自身的需求就是延长内容的生命周期,这使其变现规模、惠及行业都仍存在想象力。现在说 IP 似乎过气,但行业真是这两年才刚开始摸到门。

在成本上,随着长视频节衣缩食并逐步掌握上游话语权,其降本增效落在了实处。不光是单片投入,这两年的整体市场供应也大大减少了,但观众也没流失,可见有这么多剧就够了,每部剧还有更多被看到的机会。

在变现上,随着直播带货等见顶,短平快的效果广告开始暴露缺陷,可能会有一波向品牌营销的回归,利好长视频的广告业务。同时随着剧集长尾效应加强,付费点播、热剧演唱会、周边产品等多元付费形式普及,有望提高长视频 ARPU 值。比如 2023 年流行的 “雄竞剧”,搭配互动剧模式做打投也不是不可想象。说白了,** 长视频以前的很多钱让别人赚去了。** 比如明星,不光是片酬高,还有长视频的剧捧红了明星,却无法分享明星此后的商务收入。现在这些情况都在发生改变。

而爱奇艺是长视频里最具创新性的公司,从过去到现在一直在引领行业创新。

24. 陈经(亚洲视觉科技研发总监)

目前从事人工智能行业研发,视觉图像视频识别相关业务。目前行业最大热点,显然是 AIGC,这又分为 GPT 语言大模型,以及图像和视频生成两个主要领域。

GPT 目前还是在军备竞赛烧钱阶段,美股市值最大的七巨头都受人工智能突破拉动,2023 年市值增长了 50%~240%,但大模型本身还没有产生直接的巨大收益。

图像和视频生成,行业里已经有了 midjourney 这样财务成功的创业项目,在没有投资者的情况下,一年就有上千万用户、1 亿美元营收。Pika 等初创公司靠 AI 视频生成,获得了不小关注。

个人认为,**AIGC 的应用机会还是在图像与视频生成,它可以大幅降低图像与视频相关行业的内容成本。** 而 GPT 拿手的文本生成由于逻辑缺陷过于明显,落地获取巨大经济价值比想象中要困难。但是 GPT 大模型多模态,去文生图、文生视频,这是有极大机会的。

被低估的公司个人推荐阿里巴巴,它是有相当的研发实力的,投入不低,着眼长远,但是近年来业务遭到了较大打击,电商业务被拼多多、抖音等对手抢去不少,云业务要面对华为与国企的合作竞争,市值已经跌到 2000 亿美元以下,不到高峰期的四分之一。但是,阿里如果能以用户基数和广泛的业务线为基础,结合软硬件开发能力,借助人工智能核心算法突破,应该会找到大的发展机会。

25. 黄晓军(“鲸研品牌实验室” 主理人)

我目前在做一个品牌营销传播顾问机构,算得上咨询服务行业。

作为一个乙方赛道,机会来自于甲方。今年,我们眼看消费降级、经济恢复缓慢,很多品牌方都调低了未来的营销预算。之前报告显示,从国内 20 多个行业 200 多家企业的样本数据来看,他们对 2024 年的营销预算整体增长为 11%,这样的增幅为最近 7 年里最低的。

品牌难,为品牌服务的第三方也难。但从我去年走访的 30 多家企业来看,大量老一辈企业家或是企业二代接班之际,大家对于品牌的意识增强了。

不少区域品牌,行业有机会就想做全国化品牌;寡头挤压严重就想深耕本地大力抢占本地用户的心智。

不少传统品牌,思考把商标 LOGO 真正变成品牌,思考如何从以前只与经销商加盟商链接,到直接与用户链接。

不少创业品牌,开始在不追规模追利润,重回小而美或小众品牌,这里我有一个新的提法,是做场景品牌,就像虎邦辣酱最开始做透外卖一样,小品牌想做透露营、做透两口之家等等。

并且,这些品牌大多在华北、西南等地,这里原本是品牌洼地,他们之前大多是供应链优势下的上游企业,而今品牌意识觉醒,但对于怎么做品牌有些不知所措。

从整体环境来看,大处不可为,小处大有可为。

多与上述品牌交流分享,真正去帮助他们实现从 0 到 1 的品牌起步,其实是存在一定的机会的。

这里面,大服务机构看不上,毕竟预算真的不多。但足以养活一个小的服务团队,去做个性化的服务,而非大型机构模块化、流程化的输出。

我认为被低估的公司是金晔食品,山楂休闲零食,年入 10 亿,中高端山楂第一。

山楂行业没有多少技术含量,考验的经营力在于如何与用户沟通、如何构建精益生产、如何实现组织建设。这家公司学稻盛和夫,企业文化、阿米巴组织等做得很好。一旦未来在市场端那些套路性的东西得到发力,其组织是能够经受住实际压力考验的,那么前端的表现就会得到爆发,是厚积薄发的典型。

26. 一只特立独行的 Eric(小红书商业化销售运营)

目前在内容媒体的商业化团队工作,属于在线广告行业。

个人判断,未来几年的在线广告业,种草广告将成为增长最快的营销赛道。从小米加入新能源造车可以看出,中国制造业的产业升级完成后,国内消费品市场持续加速 “进口替代” 的趋势是显著的,不论是外资的防御性营销,还是本土消费品企业的崛起,都给了种草广告足够的市场空间张力。

并且随着消费者需求越来越细分,以及营销流量越发去中心化的趋势下,网红内容营销,开始从抖音的娱乐短剧中插广告不断向基于优质内容的口碑营销加速演进,而这种新兴的口碑营销范式,甚至在中美之间都没有对标平台,属于最前沿的在线广告模式。

我觉得阿里是一家被低估的公司,尽管拼多多势头正劲,但电商仍然是没有显著网络效应的业态,各个阶段的运营水平、个性化推荐能力、流量成本结构,都会对业务竞争的起落有较大的影响;阿里有 20 多年的电商生态积累,以及在云计算、物流、金融等电商配套领域有深厚的积累,相信拼多多增速放缓后,阿里的估值仍然会均值回归到其合理的水平线。

27. 于冬琪(一家咨询公司的创始人)

== 目前从事咨询创业。为企业补短板,不管是战略还是组织,啥短就补啥。严格来说,我们做的是咨询行业的新品类。==

所在行业未来几年最大的机会:真正看到企业的需求,从企业的需求出发,寻找解决方案,成为真正能为企业解决问题的公司。

历史上,国内最成熟的咨询领域,像广告营销,这样的只做一个技能的咨询公司,能这样切分清晰的工种是有限的,并不足以覆盖企业的大多数需求。而且,这样的咨询公司,其实是先从自己的专业技能出发的。

我有某个专业技能、我就卖给需要的企业。这样的咨询公司,就好像是专科医生 —— 开药的只开药、做手术的只做手术。

但是,企业有些时候并不能判断自己到底遇到了什么问题。他只是感受到了某种症状 —— 可能是增长乏力、不挣钱、甚至于老板太累。这种时候,当企业无法判断症状时,就需要一个全科医生,先完成诊断,再看开刀还是开药。而咨询行业的全科医生,在中国市场中,并没有成熟的提供者。这是我看到的机会。

被低估的公司:美团。

大多数人,会基于一时竞争的结果,来评判一家公司。但是,做企业是一场长跑。如果这是一场万米长跑,一时的竞争结果,就好比是我跑到了 800 米,对手跑到了 1000 米。但是,前面还有漫长的距离,也还有无数的新机会。对于长跑,速度比所在位置重要,加速度比速度重要。

对于企业来说,竞争结果,只是所在位置。企业的能力,是速度。创始人的迭代、成长速度,是加速度。

在社区团购打仗的时候,美团在猛学亚马逊,其实是仍然花了大量的精力练能力。我相信,长期来看,练能力是会比直接打仗,更能跑赢这一场长跑的。

28. 虎嗅作者 Huxiu148

作为 “嗅友” 的角色,对 2023 年的思考总结,借用贾樟柯的电影 “一直游到海水变蓝”,这句话表达了个人心境的同时也契合了我对于一些事物的看法。

(1)转行,作为物流和供应链管理的老兵,在物流和零售流通行业从业十几年,在 2023 年以市场销售人员的角色进入化工行业,目前还在适应新的角色。

(2)化工行业的特点在两个方面,一是化工行业属于传统行业且存在周期长,二是行业里面的大客户群体都是 “不差钱” 的角色,这个行业就像个等边三角形,给人的感觉就是稳定对称,牢不可破!

(3)对于外部商业的发展趋势个人了解有限,更多还是聚焦在零售流通行业,国内零售流通行业整体发展趋势,从市场的发展规模来看未来还是持续走低,从各个企业的运营模式来分析,没有看到具有前瞻性的模式变化。零售流通行业电商企业市值排名,拼多多、阿里、京东、美团,拼多多市值超过阿里是市场的一种变化。

长远来看阿里的能量被低估了,原因分析如下:

第一,国内电商企业过去二十年高速发展的最大契机,是中国社会与个人发展需求变化的一个结果,它不是一种稳固的状态,未来存在很大变化,目前市值的一些变化不能说明问题,大家都在同一起跑线。

另外提出一点,关于社会变化的观点来源自身,我有过近四年的农村电商创业经历,加上自身的乡土情结,关于城乡之间矛盾的思考从 2012 年左右已经定格在脑海之中,挥之不去,却找不到答案,最后在贾导的电影与余华的叹息中寻找到些许答案。

第二,中国还有 9 亿左右的市场群体,是处于下沉市场,就算是号称靠下沉市场发展起来的拼多多,它的实际影响力还是有限。阿里从 2014 年左右已经开始进入下沉市场,但它选择一条不同的策略,就是淘宝 + 农村淘宝 + 天猫小店 + 菜鸟驿站,但这条路的发展最终失败。

个人认为要取得下沉市场的成功最大的因素在于流通端的升级,而这个环节涉及到商业资源、物流、供应链网络、金融等多个因素。阿里作为中国最早成功的电商企业,它庞大的数据基础、运营经验、资源整合能力、政府关系等方面对比其余企业更有优势。

29. 施娴勤(桐庐县文化旅游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总经理)

目前从事大文旅行业,细分领域是景区经营、酒店、旅行社等配套服务供应商。

2023 年是疫情放开后第一个较为完整的旅游年,经文化和旅游部数据中心测算,中秋节、国庆节假期 8 天,国内旅游出游人数 8.26 亿人次,按可比口径同比增长 71.3%,按可比口径较 2019 年增长 4.1%;实现国内旅游收入 7534.3 亿元,按可比口径同比增长 129.5%,按可比口径较 2019 年增长 1.5%。并且预测 2023 年全年国内旅游人次将达到 54.07 亿,国内旅游收入将达到 5.2 万亿元,分别恢复至 2019 年的 90% 和 91%。尽管旅游人次和客单价恢复接近疫情前,但大众旅游消费的倾向和预期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一是旅游半径收缩明显,出国游减少,境内游率先复苏。二是周末短途游成为主流,即兴错峰旅游崛起。三是家庭游、个人游兴起,团客游式微。四是增收不增利,消费分化趋势明显。五是悦人不如悦己,多元化动机与个性化需求并存。

这些文旅消费倾向的变化,如 Citywalk、特种兵式旅游、一顶帐篷撑起 “诗与远方”“不是羽绒服买不起,而是军大衣更有性价比” 的盛行,其实都指向一件事情,大部分人的收入都下滑了,对未来经济安全感的信心预期下降了。所以大众旅游消费越来越追求所谓的 “性价比”,对品牌溢价的认可度越来越低,旅游越来越关注对个人实质。** 这背后反应主流媒体一直鼓吹的、所谓的 “中产阶级生活” 方式,正在崩塌,** 一亿人代表不了 14 亿的群体。随着房地产市场的重大改革推进,“中产返贫” 的现象只是戳破了大部分人中产梦的幻影。“超前消费” 在 “家庭经济危机” 面前毫无招架之力,大众消费越来越回归理性、回归本我、回归自然。

所以对大消费行业而言,借用三浦展对消费时代的概念,个人认为国内正从低配版的 “第三消费时代”,走向低配版的 “第四消费时代”。

被低估的公司是名创优品,需要说明的是,名创优品上市时间不长,所以看不到很长的历史业绩,过去一年的股价波动也很厉害,最高 59.85 元,最低 19.74 元。这里个人认为并不是针对所谓低估或者高估,目前名创优品的静态市盈率是 26.58,市净率是 5.44,每个人对同样的数字理解不一样,更多的是推荐所谓长期的、穿越周期的公司,理由如下。

(1)在经济不景气的周期内,大众消费更加注重性价比,类似所谓 “日式百元店” 式的店铺会兴起,名创优品是细分领域的龙头,当然它不是严格意义上的 “一元店”,定位更具性价比的 “轻奢”。

(2)名创优品不仅仅是一家零售、批发公司,它也是一家内容创作公司,有自己的内容创作体系和营销推广体系。

(3)名创优品是一家全球化的公司,抗风险能力相对较强。根据 2023 年财报,财年内营收 114.73 亿元,国内营收 76.51 亿元占比 66.68%,海外营收 38.22 亿元占比 33.32%,截至 2323 年 9 月 30 日,总门店数 6115 家,国内 3802 家,海外 2313 家。

(4)在一个追求效率的消费时代,尤其是电商的兴起,作为普通消费者正在返璞归真,需要更好的面对面服务,需要真实的摸一摸,看一看,试一试,名创优品则处在消费变革时代的机遇期。

30. 弓长亮 (虎嗅作者,本名:张亮)

目前在做和短视频营销服务的相关工作,培训、孵化、辅导、托管服务等等,其中也经历过反复和不断地思考。从最早的知识付费到现在的服务为主,甚至是下一步重点发展的托管运营和品牌孵化等业务。从业务条线上而言,从虚到实,也是对于行业发展机会、时间效率、未来市场空间的综合考量后的结果。

借助我们自身对于行业的思考,电商或者说是借助新媒体的销售和客户拓展,下个 3~5 年仍然是重要的发展机会。同时,我们也非常关注新技术是否能够带来新平台的发展和新模式的崛起。如果从业务角度而言,我们认为有三个方向值得重点关注:

(1)高性价比的日常消费品类,在消费降级的大背景下,低客单价高品质的产品,尤其是日常消费品将会在下一个阶段值得重点关注。

(2)精致生活的服务品类,同样是在大环境的影响下,对于家装和家居而言,长周期大投入的改造会被更加经济的模式替代,通过软装等方式,提升居住和生活品质。

(3)私域的运营和客户管理,虽然对私域的开发被戏称为建个群,多建几个群。但是对于忠诚客户的培养,长期复购的需要,私域仍然是非常重要的方向。尤其是结合企业自身业务线、服务线的客户价值重塑,也是下一阶段私域运营的根本。根据客户的需要改造自身,不再是一句口号。

最后再说一点,就是从目前的观察来看,无论是 AI,还是其他硬件技术,都不足以对现有的短视频或者直播平台形成颠覆性的改造。虽然我们非常期待有一次新的机会,快速的进入新平台获取第一波流量红利;但是现实还是让人非常失望。

如果站在行业角度而言,我始终认为小红书,是一家被低估的企业,或者说被低估的平台。很多人在用是否能成为第二个抖音这个角度在看待它。当然目前从数据角度二者并不在一个数量级。但是相比其他抖音的竞争者,快手、视频号、小破站等等。似乎小红书是一个异类。

从商业实际应用的角度而言,尤其是对于一二线城市而言,小红书的用户表现甚至好于抖音。很多人期望小红书朝着抖音的商业化路线前进,不过我个人认为虽然流量的尽头是电商,但是不尽然都是抖音模式。

小红书应该能更好地诠释兴趣电商。据我们观察,小红书用户的搜索动作和行为更主动,我不要你以为,我要我以为,这点会比简单算法推送更加精准,转化率更高。

再者,年轻用户似乎更加青睐小红书,或者说未来的付费用户,更加喜欢这个平台。从我个人而言,我其实更担心小红书抖音化,那样我们只能机械且有些无趣地上滑、上滑再上滑了。

31. 小盖(墨问西东首席内容官)

我在内容行业,做创作者相关的工具产品。公司名为墨问西东,产品为墨问便签。为什么当时创业要选这个方向呢?逻辑判断是这样的:

(1)随着微博、微信、抖音、快手、B 站等媒体平台的发展,将会有越来越多的 “高手” 冒出来,他们被人喜欢,他们被人仰慕,他们被人尊重,他们被人追随。除了直播带货之外,创作自己的内容产品也是一个变现方式。

(2)并且,古今中外,“以人为师” 都是最好的学习方式。从孔子开始,中国一些有威望的人就已经有门生了。门生其实就是登堂入室、师从高手、求取真知的学生。

(3)同时,这个时代物质生活逐步丰裕,新一代的年轻人越来越重视精神生活。而数字内容是精神生活中的一个重要部分。

(4)我们就是想为这些高手和门生提供一个便捷的工具,他们可以在这里自由创造内容、自由消费内容。工具之上,我们还是一个内容投资商,为有内容能力但没有启动资金的创作者提供种子基金。

Substack 是一个很好的对标,也是我们认为当下被低估的公司。为什么呢?

(1)现在是一个内容生产大于消费的时代。面对大量的内容,抖音、公众号、小红书等平台基于推荐算法,把内容按照需求分门别类推给用户,通过这种方式完成了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匹配。

(2)但推荐算法也有它的问题。现在我们可以看到,为了迎合推荐算法,创作者不得不写一些算法喜欢的内容,来获取更大的流量。推荐算法不一定利于好内容、理性内容的产生。抖音上,很多表达都是在故意推情绪。

(3)我们认为在推荐算法的苍天大树之外,应该还有像 Substack 这样的小树能长起来。它不依赖推荐算法,而是传统的像报纸一样的付费订阅关系。你买了我的内容,那我就好好写内容,就这么简单。

(4)Substack 功能其实很简单,就是让创作者在平台上创建免费或付费栏目,读者付费订阅创作者的栏目,之后收邮件看订阅栏目中的文章。平台从订阅费中收 10% 到 20% 的服务费。

(5)它构建了一个工具,一个简单的模型,让内容为王这个口号更容易落下去。这个内容可以是:文章、照片、播客、视频,它的外延还很大。

32. 栗浩洋(松鼠 Ai)

我们 9 年前开始研发的底层技术,使用人工智能教育打造一个虚拟的中小学超级老师,给到学生一对一的授课。2 年前开始把技术应用于学习机,这个赛道今年突然变得疯狂拥挤。百度学习机的销售额已经超过了智能音箱 10 倍,科大讯飞的学习机销售额在营业收入板块中占据第一位,华为的学习机在百度投放开屏视频广告,学而思作业帮和猿辅导重金投放直播和分众。

这个行业的潜力很大,中国的 2 亿中小学生,目前家长不敢让他们接触电脑,担心玩儿游戏和视频。如果按照人均 3000 的学习机来讲,是一个 6000 亿规模的市场,目前头部的市场份额年度只有 50 万台,还刚刚起步。

松鼠 AI 的学习机在行业里价格最高。在百度、华为、猿辅导、作业帮都是三千均价,学而思和科大讯飞五千均价的市场上,松鼠 AI 的学习机达到了 9000 平均售价,并且今年增长率超过 300%,从行业 23 名提升到第 4 名。增长的基础在于人工智能个性化的授课体验,和行业独有的专利技术深度神经网络知识追踪和 MCM 能力思想模型,能够把学生学习困境中的数年前学习的知识漏洞弥补,从而解决当前反复学不会的问题。大模型的出现加速了学习个性化的算法能力,行业的机会来自于效果。

最被低估的企业我认为是比亚迪,未来中国的自动驾驶,是需要车辆数据的,目前比亚迪行业最高的销量会带来最多的数据,而自动驾驶是赢家通吃,所以就像从电池到电动车,自动驾驶会让比亚迪有几何级数回报。

33. 范阳(创业者、投资者、公众号 “范阳” 主理人)

这一年我是多元身份,在孵化一家人工智能 + 生物技术的前沿科技公司,也在和在海外的朋友一起看 AI / 生物技术 / 神经科学技术领域的投资机会,其他时间运营自己的媒体和社群,我更愿意称自己是学习者和探索者。

未来十年最大的科技机会是下一代的先进人工智能,因为现在以 CHATGPT 为代表的 “LLM 人工智能” 处在一个过渡阶段,我认为下一代的人工智能也会超过 “DeepMind 为代表的 AI”,不仅具有通用性,还会接近完全自主化,还很有效率不过多占用资源,直到最终的目标是产生有意识的 AI 。短期之内,我相信现在的 AI 和下一代 AI 都将继续帮助科学取得突破,因为科学真正的突破已经停滞几十年了,低垂的果实都被摘完了。

在 AI 能为科学破解的难题里,最复杂的领域将会是生物学和神经科学,比如人工智能设计的蛋白质能否给我们更好的食物与药物,还有工业、农业所用的 “超级酶”?比如 AI 能否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基因,以及找到最适合我们的长寿与医疗方法?比如神经科学技术的进步能否帮我们更好地理解、掌控自己的情绪和精神?

所以,我认为科技树在未来的几十年,最大的 alpha 和分叉会发生在人工智能 x 生命科学 x 神经科学的交叉地带,改变我们现在理解的软件、硬件和 “生物件” 的工程本身。技术也会越来越接近有生命的形态。

除此之外,AI 用在化学、材料科学、物理学、复杂系统也都在进步当中,AI 作为最主要的 “科技革命动能”,也会让这些领域融合,再复合发展。当然,科技越发达,极致理性越发达,它的 “阴面” 也会崛起,也就是用非技术的手段、通过人的关怀和力量帮助我们身心的成长和慰藉,那些具有 “灵性” 的事物,也是值得探索的机会。在一个看似越来越未来的世界,“怀旧” 也是一种力量。

我认为目前能看到的被低估的公司,是谷歌内部的人工智能实验室公司 DeepMind,他们要解决的问题也是最有社会价值和影响力的。但是我认为最被低估的公司,其实是那些我们今天还在媒体上看不到,世界某个角落的年轻创业者正在自家车库、地下室、平民实验室里鼓捣中的前沿科技公司,这些人无法被科技巨头招募,在未来的十年我们会看到他们显露头角。

34. 狄也傲(资深汽车智能化分析师)

目前从事智能汽车行业,或者说汽车智能化领域。 今年对我来说有特殊意义,从公司平台出来,做自己的工作室,算是一个行业观察者,分析师和培训顾问的综合体。

对于汽车行业来说,未来几年最大的机会是自主取代合资,新势力取代旧势力,智能化全面普及并进入深水区;受整体经济影响,整个饼不见得会更大,但是分饼的逻辑变了。会有新的车企拿走更大蛋糕,会有新的供应商拿走更丰厚的利润,会有新的商业模式来替代原有的批发 - 零售 - 售后模型。这里智能化肯定会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对于从事汽车智能化的公司或者部门来说,正确合理使用大模型技术将是关键。这个行业已经非常卷了,而大模型技术至少在提升工作效率上,可引发质变;同时也可能帮助我们创造新的产品形态。当然,它也能帮助其他领域的人快速进入汽车行业,毕竟有的行业连卷的机会都没有了。要小心,别把大模型当做一种 “忽悠” 技术,像前几年的区块链上车,元宇宙上车那样,只是爱面子赶时髦瞎弄弄。

对于与汽车智能化相关的咨询 / 用研分析机构来说,机会在于如何识别客户。传统客户有可能会消失;或者他们的预算没了;或者他们根本就没有问对问题。但是在这个还可以卷一卷的行业,还是有很多新客户在往里面冲,怎么找到他们,怎么为他们服务,怎么帮助他们找到机会。

我认为被低估的公司是华为。可能会有人说没人低估华为。而我想说的是,华为在汽车智能化领域还有非常强大的后劲,比我们目前看到的还多得多,在业务模式和商务模式上也存在更多的可能性。随着传统车企秩序的崩塌,华为还将有更多的话语权和整合空间。

相比前几年搞车联网的 BAT,华为能够也敢于来 “硬” 的,而不是局限在软件、生态和平台这些既有优势;对比蔚小理米,没有直接造车那么重,聚焦在智能化,成本更容易分摊;对比传统车企的优势就更明显了。打一个比方,华为就像战国时代的秦,虽然开始在边缘地带,但一步步挺进的步伐很稳。

35. 杨婧(autocarweekly 主编)

我在汽车行业,还在。

最大的机会还是新能源和智能化,但是和之前的粗犷乱长不同。

今年新能源渗透率到 40%,主要增速是增程和混动带动的,它们的增速超过 80%。理想和比亚迪的成功,让很多品牌陆续跟进,认为可油可电的方案,适应性更广;相比之下,过去两年纯电发展一般,今年增速只有 20%。但是未来纯电会重新回到发展主线。

今年开始出现几个变化。第一是补能正在变强:从技术端,800V 在快速普及,价格搭载门槛已经拉到 20 万,充电速度会大面提速;从基建端,很多企业在落地超快充桩,小鹏、理想落了几百个站,一两年内都有千站以上的规模计划,同时业内合作推进,比如极星进入特斯拉充电网络,蔚来快速拉拢换电联盟,奔驰宝马也联手补能,补能终于进入滚雪球的快车道。

第二是碳酸锂价格跳水,对于车企来说纯电的成本压力降低,于车企来说这个价差,是开发一套增程系统还是加大电池容量,不再是一边倒的衡量。

第三是消费心理演进,很多做增程的企业发现,车主日常更多会用纯电,所以推出那种大电池的增程产品;而在之后他们的第二款车更容易选择纯电。所以纯电回潮的趋势比较确定。

智能化方面,也分成几块。第一是座舱方面,今年正在从高通 8155 切换 8295 平台,当然也有其他方案,比如蔚来在尝试的异构融合,亿咖通则是 AMD,主旨就是算力提升,会带来很多功能入场,比如能够支持大模型。第二是智驾方面,头部进入城区智驾深水区,头部几家方案大差不差,就在拼工程能力,小鹏、华为、蔚来、极越值得关注。第三是车手互联,移动终端生态的未来逐渐清晰,除了华为、小米,还有收购魅族的大吉利,以及自造手机的蔚来。

被低估的公司,还是蔚来吧。讲真,今年这家公司不算特别得意,得到的民间评估就更差了。但是它反应过来了,进行了很多组织架构的调整,比如销能,但是调整得略晚,还没有反馈到销量上;同时砍掉了很多短期没有回报的业务,业务会更加聚焦,可以期待更好的账面。事实上从三季报来说,它的利润率比很多公司要硬。

可憧憬的部分,一是换电联盟,很多人觉得这是 “倒闭” 业务,实际上在部分地区的站是盈利的,意味着商业上跑得通,更多人入局可以摊销成本,提升投资回报,现在已经公开的有长安、吉利,还有其他的正在路上;二是明年大众向品牌推出市场,很多迹象表明它会更讲 “能打” 的手段,比如销售会和经销商合作,下沉更快更有力。

36. 林华(法律和 AI 作者)

我在游戏行业工作,前期偏重二次元。

从 2023 年来看,所有游戏公司都感受到增长的困难,各家用户活跃指标和付费指标增长普遍遇到压力。确实也有《星穹铁道》这样的惊喜,但在整个游戏行业中几乎找不到和声,而且变成了一款游戏遮蔽整个二次元赛道。最近影响游戏行业最大的事件是《网络游戏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出台,全行业在观望最终政策是否包含更多建设性内容。

根据这两年的实际情况观察,当下的技术不足以支持 VR 或者 AR 游戏成为主流,未来几年游戏行业的机会也不会在很多人曾经关注的元宇宙方向。

在未来几年里,我自己看好 AI 技术和游戏融入所带来的机会。在交互端,生成式 AI 的爆发使游戏的玩法设计和用户体验都发生了质变。《逆水寒》突起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 AI 加持 NPC 的效果非常好,玩家甚至会感觉 AI 对话背后是真人的情感和表达。人工智能使得以往游戏难以实现的很多场景、功能、交互设计都可以放出,而在用户体验上则可以称为一次解放。《星穹铁道》的 AI 表现同样不错。

生成式也会改变游戏后端,AI 对游戏程序、美术、设计、测试等环节上的改变虽然不是立竿见影,但却全面和持续的。不论是 AI 在游戏设计垂直领域更深度的融合,还是 AI 技术本身在可见将来能产生的进步,都值得游戏行业和用户乐观期待。

经常有社会评论和政策意见吹风,希望游戏行企业在游戏玩法上增加投入。事实上玩法创新对游戏当然很重要,但是难度却过高。延续 23 年的游戏市场表现,有两类较新的游戏可能得到更多关注。一类是网易《蛋仔派对》带起的主打社交玩法的游戏热,腾讯也用《元梦之星》紧跟。

另一类是被《完蛋!我被美女包围了!》突然带火的真人剧情游戏。《完》实际是视觉小说和互动游戏的融合形态,在这一点上倒也没有太多超出橙光互动的作品类型。《完》成功最重要的原因恐怕还是填补男性向情感类游戏市场的空白。游戏的强互动性是同样很火的短剧完全无法比拟的,真人扮演类男性向情感游戏作为一个较新的细分品类是值得关注的。

海外毫无疑问会继续成为中国游戏企业的决断,不论国内市场还有多少增长潜力,游戏企业对出海的倾斜都是必然的。从文化输出角度看中国企业积累二十多年的游戏经验和产品能力在海外得到释放,既是市场增量的获得也是中国文化在海外的传播机会,应当得到更多关注和支持。

IP 衍生品会是一个保持增长的游戏相关市场,周边开发尤其对二游来说会是不可多得的抓手和机会。

谈到最有潜力的游戏企业,其实挺难说哪家一定被低估,毕竟我个人觉得对全行业来说 2024 年都是一个风险控制年,活下去比高速增长更重要。

推荐关注两款游戏,一款是全世界都在观望的《黑神话悟空》,这款游戏实机到底有多硬核,就等游戏发布了。另一款是原《帕斯卡契约》团队还在打造中、有机会在 2024 年面世的新作。虽然游戏全程在保密状态,但所有可靠信源都评价是一款瞄定 3A 的作品。看《帕》制作人老杨这次会给我们带来什么吧。

37. 评论尸

目前在互联网行业。按照主流的说法,互联网行业最大的机会是 AI。但 AI 是工具与手段,不是目的与结果。再加上从目前来看,无论是底层大模型,还是基于开源大模型的微调,“制作工具” 的成本显然高到离谱。因此,“用工具” 可能是比 “做工具” 更好的机会。

AI 工具对小型组织和个体的赋能,对过去 20 年互联网行业发展中自然形成的中心化趋势产生了挑战。这个我分别在今年三篇 AI 相关的稿件中都有过不同层次的解释。

简单来说就是,大家现在都在焦虑随着 AI 的发展,打工人会遭遇大规模的失业。但如果反过来,如果一个万人公司,能因为 AI 替换掉其中的 9900 人。那么这意味着,它裁掉的 9900 人,也能凭借 AI 组建 99 家该公司的竞争对手。

现代企业的目的,本就是将无数的人组织在一起,实现个体所不能完成的任务。那么,随着 AI 赋能,个体能够完成的任务越来越多,那么最终被瓦解的会是大企业本身。

对于难以诞生新互联网巨头的时代,我认为互联网行业最大的机会,就是在这种组织形态的变革中分一杯羹。某种程度上说,它也更符合原教旨互联网精神里那种分布式和去中心化的冲动。

== 推荐上市或大众所熟知的公司,似乎很容易被理解成投资建议然后翻车,那我就来推荐个大家可能完全不知道的企业:Teamshares。==

这是一家 2019 年成立于美国的创新型中小企业股权共享平台。它的目标,是为美国想退休的中小企业主提供接班 + 员工股权共享的一揽子计划。它的服务对象,不是拥有完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大企业,而是那种真正的 “中小企业”。比如,社区超市、酒吧、餐馆、区域性搬家公司、装修队等。

一般这种小实体企业,创始人退休且子女无意接班的话,会有很大几率停业或倒闭,Teamshares 认为这种不必要的倒闭,会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和一些隐形资产的流失。

所以,Teamshares 会和计划退休的老板谈一个计划,用 100 万~1000 万美元一次性买断退休老板手里的绝大部分的企业股权,让老板可以立刻开始享受退休生活。然后,他们负责找一个懂行的职业经理人来当 CEO,并制定一套股权激励政策,逐年将自己手里的股权分给包括外聘 CEO 在内的企业所有员工,直到员工持有股权达到 80%。Teamshares 作为小股东长期持股,横向拉通被投企业之间的合作与资源,保障中小企业的长期稳定运行。

我推荐关注这家企业的原因很简单,到明年,中国改革开放就 46 年了。中国的第一批和第二批民营企业都在面临接班或换代问题了。到目前为止,无论是大企业还是小企业,似乎还都没有一个令人满意的样板出来。所以也许,这会是个值得关注的领域。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正在改变与想要改变世界的人,都在虎嗅 APP

載入中......
此文章數據所有權由區塊鏈加密技術和智能合約保障僅歸創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