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握 800 萬,年輕人應該躺平還是繼續卷?- 虎嗅網#
#Omnivore
Highlights#
失去的三十年,日本企業一直在降槓桿,這種保守的情緒傳導到居民端,也是低消費、低投資的 “低欲望時代”, ⤴️ ^677f4fa6
本文討論了一個年輕人手握 800 萬的情況下,是選擇躺平還是繼續努力。作者列舉了三種可能的未來發展路徑:日本化、拉美化和美國化,並分析了每種情況下躺平和繼續努力的結果。
・💰800 萬並不能保證未來的安心,因為它相對於整個經濟的比例可能並不大。
・🌍未來中國經濟走向的不確定性決定了躺平和繼續努力的結果。
・🌟無論是選擇躺平還是繼續努力,都需要考慮未來可能的經濟發展和個人幸福感。
800 萬,進不了 “保險箱”
前幾天和一位客戶聊起了他兒子的煩心事:
夫妻工作穩定,家庭年收入 40 萬,唯一的煩惱是兒子民辦二本畢業後,稱心的工作很難找,加上前兩年爺爺奶奶有一筆 800 萬的拆遷款,指明是給孫子的,更是三心二意,工作不好好找,找到也不好好做,說是不想再卷,不想結婚不談戀愛,好在消費欲望也很低,感覺未來就指望這 800 萬了。
她問我,像這種情況,應該隨便他躺平還是鼓勵他繼續卷?
可能有讀者想,都有 800 萬了,躺平還是卷,不都一樣嗎?
800 萬這個數目看似多,但未必能讓你躲進保險箱裡。想一想,我們現在人均收入是多少,30 年前的人均收入又是多少?1993 年到現在,M2 廣義貨幣量從 3.5 萬億到現在的 300 萬億,800 萬占全體貨幣的比例,等於 30 年前 9.3 萬的占比,按這個 M2 增速,你現在 800 萬拿到 30 年後,不就相當於 30 年前的 9.3 萬拿到今天嗎?
當然,話也不能說得這麼絕對,中國改革開放這 40 多年畢竟是特殊階段,M2 增速未必能夠持續,所以說到底這 800 萬能不能讓你覺得安心,取決於未來中國經濟走什麼樣的道路?
我列了三種可能 ——日本化、拉美化和美國化,每一種可能性下,躺平和卷的結果都完全不同。
日本化
如果像今年媒體討論的那種日本 “失去的 30 年” 的狀態的話,那麼手握 800 萬,“躺平” 將是最優解。
日本東京的房子在泡沫經濟破裂後就一路下跌,10 年後再緩緩回升,直到 2021 年才創出新高。
不光是房子,幾乎所有的物價都同樣停留在 1993 年,CPI 長期低於通脹目標。
原因在於,日本人的收入增長自 1997 創下歷史新高後,就不增長了,人均 GDP 收入更是停留在 1993 年的水平。
一切仿佛都停止了,“失去的 30 年” 並不是一個比喻。
但我必須說,步日本的後塵,對於普通人未必是一件壞事,失去的 30 年,經濟停滯但國家沒有發生動蕩,國民生活幸福指數不斷上升,最重要的原因在於日本走上北歐的道路,社會福利健全,貧富差距不斷縮小。
聯合國 2019 年的報告顯示:全球貧富差距最小的 20 國,北歐最靠前,日本第 11 位,是榜單裡排名最高的亞洲國家,日本人有 90% 自認為處於中產階段。
日本的公司職員,領導階層的工資也只是普通員工的兩三倍,不同行業之間的收入差距也都不大,教師和農民,體力勞動者和國家公務員,收入差距不多,加上日本公務員很辛苦,導致日本年輕人考公務員的越來越少。
部分行業及職位收入列舉
再加上日本的社會福利非常完善,富人和遺產都要繳高額的稅,所以,雖然經濟上沒有什麼大的機會,但是整個社會穩定,普通人生活只要沒有出現危機,幸福感還是很強的。
如果中國未來真的走向日本 “失去的 30 年” 的道路,年輕人真的能做到 ** 不投資、不買房、不結婚,800 萬存款每個月花一萬,** 再加上一份不那麼辛苦的工作,不卷真幸福,躺平萬萬歲。
問題在於,我們真的能做到 “日本化” 嗎?
之所以能做到 “衰退而幸福”,是因為日本是從 “全球人均收入最高的國家之一” 的位置上停滯的,停了三十年,仍然是人均收入最高的國家之一,再加上巨額外匯儲備,這才是日本政府敢於瘋狂地擴大政府債務規模,以維持經濟基本盤不萎縮的原因。
這也是我們最大的问题,我們目前的人均收入和 GDP 都沒有辦法跟當年的日本相比,而且我們的老齡化程度跟當時的日本差不多 —— 這就是未富先老。
在這種狀態下,先別談會不會 “日本化”,而是先討論如何避免 “拉美化”,即,社會矛盾激化導致社會動蕩,所有的經濟政策都失敗。
拉美化
拉美化指的是像拉美的墨西哥、阿根廷、巴西等國,經濟經歷了工業化的快速增長階段,在進入中等收入階段後,突然發生長期停滯,看上去跟日本很像,但不同的是,拉美化在經濟停滯同時,還反復出現債務危機、政權不穩、惡性通脹等制度性潰敗。
拉美化在經濟上最大的 “顽症” 就是長期大規模的通脹,2001 年比索與美元的匯率是 1:1,到 2023 年 4 月,匯率成了 1 美元兌 163.80 比索,黑市更是達到了 1000 比索。
大規模通脹最嚴重的後果就是摧毀了一個國家的中堅力量 —— 中產階段,導致大部分人淪為社會底層,貧富懸殊。文章開頭的例子,800 萬人民幣現在換 112 萬美元,要按這個標準貶值,未來只能換 0.68 萬美元。
惡性通脹從本質上說就是國家對國民財富的 “無差別洗劫”,當然,國家是一個概念,這筆財富實際上是通過某種形式轉移到極少數持有實體資源的人的手中。
所以,如果不幸 “拉美化”,選擇 “躺平” 的結果就是中產返貧,未來會非常的悲慘,既沒有能力保住目前財富的購買力,也沒有能力去參與這場財富轉移的遊戲,“卷” 或有一線生機,但對普通人又非常難。
為什麼同樣是經濟陷入停滯,日本出現的是通縮,而拉美則是通脹呢?
我認為最主要的原因有兩個:在經濟上,拉美在進入中等收入陷阱之前,沒有進行大規模投資實現重工業化,儲蓄率過低,依賴國外投資,一旦遇到全球經濟危機,資本回流,就沒有自救能力。這一點與東亞三國相反,我們都是在工業化之初就完成了重工業化,此後儲蓄率、投資率一直高於全球水平。
更重要的是在政治上,拉美化是整個國家的治理失敗,民眾對政府缺乏信心,引發政權不斷更迭,政策不是極左就是極右:
右翼上台,推行自由化,引入外國資本,貧富差距拉大,為平衡收支而削減社會福利引發民眾不滿,導致左翼上台,實行社會福利政策,減少貧困的同時,管制經濟,擴大政府開支,形成新一輪通脹,再度引發民眾不滿,右翼再上台…… 國家陷入民眾不信任與政府短視化、民粹化的惡性循環。
相比之下,東亞文化下的日本人,可以忍受工資三十年不增長,承受變來變去的政策,一次次的承諾與落空,經歷了三次嚴重的全球危機,對政府的信任度和耐心明顯更強。
在這種民眾的心態下,政府有足夠的時間在資產負債表衰退的時期,嘗試各種的貨幣和財政政策,慢慢找到止住通縮的節奏,控制住失業率,保持基本生產的穩定;
再加上企業全球化擴張,也讓國家有足夠的財政與稅收空間,在提高社會福利和穩住經濟之間進行平衡,最終於今年走出長達三十年的通縮。
當然,日本民眾對政府的信任也不是無條件的,首相都成為政策無效的犧牲品,成為化解民眾不滿的緩衝地帶,以至於 30 年換了 16 個首相,但由於政府主體機構大致保持穩定,政策沒有 “極右極左” 的急變,所以沒有引發大的社會動蕩。
無論從東亞文化特徵,還是工業化的完成程度看,中國更可能日本化而不是拉美化;但中國近些年面臨的問題也很多:後發優勢用完,人口紅利用完,只剩下少量工程師紅利,製造業極致內卷,企業出海又遇國外的非貿易壁壘……
當然,如果能解決上述問題的話,未來還有一種可能,就是美國化 —— 複製美國走出七十年代經濟蕭條的道路。
美國化
美國在 70 年代也經歷過長期的經濟滯脹 —— 通脹與衰退並存,主要原因是兩次石油危機引發持續高通脹,美國製造業面對日本和西德的全面挑戰而競爭力下降,導致製造業外流,開始了痛苦的去工業化過程。
美國最終走出長期滯脹,靠的是科技的力量,抓住了 20 世紀的第三次工業革命,將 產業結構從傳統製造業為主,轉向信息科技、金融、消費、高端服務業為主。
想要知道中國會不會走出上述道路,首先要思考一個問題:美國的七十年代和日本的九十年代,在產業結構上有某些相似之處,日本世紀之交,也面臨著互聯網革命的機遇,為什麼日本不能像美國一樣抓住並走出長期衰退呢?
美國科技產業的興起,** 根本原因是社會的活力,沒有過度的福利化,** 貧富差距反而刺激了年輕人創業的動力,又有相應的機制讓整個社會各階層保持一定程度的流動,這種活力吸引了全球頂尖人才加盟,又吸引了全球資本進入華爾街,給科技小企業發展的各階段提供了資金。
而日本企業的衰退,我覺得最大的原因是國家對大企業的保護 **,導致日本大企業不思進取,** 也導致最可能創新的日本小企業無法衝出來。
美國近幾年帶動整個經濟的七巨頭,都是科技型企業,其中最老資格的微軟和蘋果正是誕生於上個世紀 70 年代的矽谷創業團隊,而那時典型的科技巨頭,IBM、柯達等,後面都衰落了。科技是一個需要長江後浪推前浪的行業,受到保護的大企業,只能執行 “追趕戰略” 的任務,無法完成創新戰略的使命。
產業結構的調整是非常痛苦的,同樣面對製造業成本高而出現的外流現象,出現了兩種應對:一種是蘋果的做法,將製造業剝離給代工企業,降低成本,憑藉高額利潤專注於研發設計銷售等高附加值部分,以始終保持領先;另一種是日本企業的做法,以保護知識產權為名,繼續 “垂直一體化”,憑藉暫時的製造優勢退居高端市場,將中低端市場份額拱手讓給中國韓國企業,在後者有了市場和利潤,在研發上加大投入後,日本企業最後連高端市場也保不住。
電子信息產業,日本與美國在上個世紀 90 年代,差距並不大,但現在日企的實力不但遠遠不如美國,甚至部分落後於中國和韓國。
很多人批評美國經濟過度金融化、美元化,導致產業空心化,埋下未來衰退的種子,但這個批評用在日本企業上,反而更適合。日本企業在日元升值階段,向海外轉移產能,在日元貶值期間,又紛紛把產能遷回國內,不想着內部升級而寄希望於貨幣波動,這是日企的全球化無法帶來如同美國企業的競爭力提升的原因之一。
日本企業在面對經濟衰退時,也缺乏美國企業那種 “破釜沉舟” 的勇氣,日企的財務保守得可怕,賬面上常年躺著巨額現金,既不投資,也不提升員工待遇,也不回饋股東,充分體現了一種 “苟活於亂世” 的精神。
== 失去的三十年,日本企業一直在降槓桿,這種保守的情緒傳導到居民端,也是 ==== 低消費、低投資的 “低欲望時代”====,== 只有政府在拼命加槓桿,央行直接下場買了一半的債券和 5% 的股票,才勉強維護整個經濟的活力。這跟美國八十年代後的那種百業俱興、投資消費兩旺的氛圍,完全相反。
在這種社會大潮流下,個人的選擇無法逆時代而動,所以前面說日本人在 “失去的 30 年” 裡,最優解是 “躺平”,最劣解是 “卷”—— 少數人陷入 “越努力越容易失敗” 的命運:
雖然日本的經濟衰退從 90 年代初就開始了,但直到 1995 年,大部分日本人還沉浸在 “日本世界第一” 的美夢中,到 1998 年亞洲金融危機前,很多日本人還是覺得這只是經濟短周期性的下行,很多人紛紛出手 “抄底” 東京房產,從而終生背上巨額債務,此後 30 年,在失業的恐懼中,過著謹小慎微的 “社畜生活”,這一點,在很多職場題材日劇中都有反映。
反之,“美國化” 給了最優秀的人最大的機會, 最優解是繼續 “卷”,愛拼才會贏,“躺平” 成了最劣解。
美國產業結構的調整,科技信息產業興起和製造業流失,持續了整整 50 年,整個社會階層的收入分配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科技新貴、金融服務文化等第三產業,對人才要求高,而美國製造業的藍領階層,無法享受經濟發展的利益,在全球化中的利益受損,收入幾乎沒有增加。
1975 年,美國收入分布頂端五分之一的家庭平均收入是收入分布底端五分之一家庭平均收入的 10.3 倍;到了 2019 年,這個比率擴大到 16.6 倍。
可能很多人沒有意識到,很多 創新都對弱勢群體不利 **:** 互聯網讓不擅長尋找信息的人處於更大的信息獲取劣勢;手機支付讓不會用智能支付的人寸步難行;素質教育對貧困家庭的孩子不利;很多金融創新對於沒有金融常識的人,都是一個個騙局……
創新的技術雖然長期而言對社會有利,但中短期而言,會讓大量傳統事物失去價值,少數人的巨大成功建立在更多人利益受損的基礎上,往往會加劇社會不同利益群體的矛盾,美國社會今天的各種矛盾,左翼和右翼撕裂國家共識,都與這幾十年的科技創新和全球化,有直接的關係。
很多人喜歡把國家利益和個人利益混為一談,從國家的角度,你可以說美國成功日本失敗;但從個人幸福感的角度,很難說普通美國人比普通日本人更幸福。
再看通脹與通縮
那有人要問了,如果沒有這 800 萬呢?
答案也是差不多的,在國家的大命運面前,你那 800 萬根本無法改變什麼。
我之前寫過一篇公眾號文章《如果可以選擇,通脹和通縮你選哪一個?》,提出了一個問題:到底是通脹好還是通縮好?
留言區大部分人都覺得應該是通脹,主要還是從過去的經驗出發,大部分人都是經濟增長的受益者。
實際上,通脹是強者之矛,通縮是弱者之盾。
通脹雖然從金錢上說,每個人都能夠獲益,但這個過程往往伴隨著貧富分化的加劇,實際上大部分中下收入階層都是利益相對受損;而通縮,雖然所有人都會有損失,但是由於資產價格下降更快,普通人購買力提升,實際上是大部分人相對獲利。
當然前提都是社會沒有發生大的動亂,如果是 “拉美化”,不管是能力強者還是弱者,無論是富人還是窮人,都是最糟糕的結果。這絕非危言聳聽,所有人都應該盡可能避免這一悲劇的發生。
本內容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虎嗅立場。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繫hezuo@huxiu.com
如對本稿件有異議或投訴,請聯繫tougao@huxiu.com
正在改變與想要改變世界的人,都在 虎嗅 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