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年終考核時,分到更多的錢?- 虎嗅網#
#Omnivore
Highlights#
年終獎,就是在業績激勵的油門下,加上價值觀的剎車。 ⤴️ ^3aaf4009
S,業績責任崗,是什么樣的比例?一般是 6:3:1 的比例。 ⤴️ ^73c011a7
T,專業能力崗,是什么樣的比例?
一般是 8:1:1 的比例。 ⤴️ ^6f9f067d
O,支持服務崗,是什么樣的比例?
一般是 9:0:1 的比例。 ⤴️ ^2c75a92a
你要想辦法完成目標,你不是聽我的安排,你要能自己安排,自己拆解,自己給自己指令,自己給自己上發條。 ⤴️ ^1f8e3d76
設計冗餘,通常有兩個方法:
1. 給更高的薪酬
有些公司為了人員的穩定性,會給出更高的薪酬。
在市場上,這個崗位的薪酬大概是 20W~25W。
那我給你 25W,或者 27W,甚至 30W。
通過這樣的方式,留住人才。
2. 相對多招一定比例的人
有時候,你會感覺公司好像總是多那麼一點人。假如砍掉 20%,公司運轉也不會有太大的問題。 ⤴️ ^90e3e5f5
創造最大價值的人,獲得最大的收益。強者,要有最大的收益。 ⤴️ ^38c94a1d
如何在年終考核時,分到更多的錢?#
本文講述了在一家公司中,薪酬分配的邏輯和原則。作者強調了工資、獎金和年終獎三筆錢的重要性,以及不同崗位的薪酬比例。同時,文章強調了目標管理的重要性,以及公司設計冗餘的目的。
・💰工資、獎金和年終獎是每個員工在公司應該拿到的三筆錢
・🎯目標管理是衡量員工績效的關鍵,而不是任務完成度
・📈公司設計冗餘來支持發展,保持活力和創新能力
我不出差的時候,會和公司的小夥伴們一起吃飯聊天。聊些我們感興趣的話題,也希望能夠幫助他們成長。
前兩天,我給他們做了一次內部的閉門培訓,主題是:公司的分配機制。
也就是:如何分钱。
我希望他們能理解真實世界的邏輯,理解企業的想法。
本文就來聊聊:在一家公司,到底是怎麼分錢的?到底怎麼分更多的錢?
一、每個人,都有三筆錢
在一家公司裡,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年薪。
但是,年薪的 package 裡,裝的是什么東西?
是每個人應該拿到的,三筆錢。工資、獎金、年終獎。
年薪 = 工資 + 獎金 + 年終獎。
第一筆錢,是工資。
你可能認為工資是給你的定價,衡量你值多少錢。這是很正常的想法,但很抱歉,這也是個錯誤的想法。
工資是發給職位的定價,由職位的重要性決定。
銷售副總裁的工資,幾乎一定比前台要高。
這和是否清華北大畢業,有沒有讀 500 本書,和年齡資歷的深淺,都沒關係。
工資是給職位的,職位背後是責任。承擔的責任越大,交付的價值越高,工資越高。這是背後的真正邏輯。
第二筆錢,是獎金。
獎金,是發給超額業績的。獎金,用來激勵。
當實現了超預期的結果,當然應該拿到超額獎金。
第三筆錢,是年終獎。
年終獎,不是隨便發的。是發給行為和價值觀的。
什麼意思?
有些人為了完成業績,可能會剑走偏鋒,甚至不擇手段。
這樣的事情,是絕對不允許的。
因此,必須有另一筆錢,作為制衡。這筆錢,就是年終獎。
如果不誠信,如果過度承諾,如果破壞團隊,當然要扣除一部分年終獎。
== 年終獎,就是在業績激勵的油門下,加上價值觀的剎車。==
這,是任何一個員工,在公司應該拿到的三筆錢。
二、三筆錢,應該怎麼發?
根據不同崗位的特點,調整這三筆錢的具體比例。
在任何一家公司,都基本有這三類崗位:STO。
- S=Sales,也叫業績責任崗。比如銷售,比如 BD。
- T=Technology,也叫專業能力崗。比如編輯,比如工程師。
- O=Operation,也叫支持服務崗。比如財務,比如行政。
每個崗位的分配比例,是不一樣的。
==S,業績責任崗,是什么樣的比例?一般是 6:3:1 的比例。==
也就是說,如果把年薪分成 10 份的話,60% 是基本工資,30% 是業績獎金,10% 是年終獎。
比如他的年薪是 20 萬。那么他的工資就是 12 萬,平均一個月 1 萬。
業績獎金是 6 萬,平均一個月 5000。
年終獎是 2 萬。
==T,專業能力崗,是什么樣的比例?==
== 一般是 8:1:1 的比例。==
也就是說,如果把年薪分成 10 份的話,80% 是基本工資,10% 是業績獎金,10% 是年終獎。
比如他的年薪是 30 萬。那么他的工資是 24 萬,平均一個月 2 萬。
業績獎金是 3 萬,平均一個月 2500。
年終獎是 3 萬。
==O,支持服務崗,是什么樣的比例?==
== 一般是 9:0:1 的比例。==
也就是說,如果把年薪分成 10 份的話,90% 是基本工資,不設業績獎金,10% 是年終獎。
比如他的年薪是 16 萬。那么他的工資是 14.4 萬,平均一個月 1.2 萬。
年終獎是 1.6 萬。
為什麼 STO 三個不同的崗位,是這樣的分錢比例?
為什麼越靠近 S,獎金的比例越高?為什麼越靠近 O,工資的比例越高?
因為離業績越近的人,越需要 “低開高走”。
需要用更高的獎金,激勵他們創造業績。
而離業績相對遠的人,越需要 “高薪養廉”。
需要用更高的工資,給他們安全感,用穩定的心態來工作。
所以,每一個崗位的每一筆錢,都是有邏輯的。
三、我憑什麼給你發錢?
上面講的,是薪酬的基本框架。但是,落到實處,會變成更加具體的問題:你有三筆錢,我也知道怎麼發給你。但是,我憑什麼發給你?
員工,依憑什麼,才能在公司裡分錢?
憑借目標。
憑目標來管理,憑完成的目標來分錢。
我和公司的小夥伴說,我們公司的制度,一定是和目標相關的。
換句話說,我不會下指令,我只會給目標。
做了那麼多年管理,有些東西已經深深融進我的血液,其中很重要的一點就是:目標。
如果有一天,我是拿任務考核你,拿你完成的動作考核你,那一定是我出了問題。
我只會用目標來考核。
== 你要想辦法完成目標,你不是聽我的安排,你要能自己安排,自己拆解,自己給自己指令,自己給自己上發條。==
我不是報時者,我是造鐘人。
你不是要完成任務,你是要扛住目標。
如果目標制定得不夠好,那是我的智商和經驗有限。我們可以商量。也請你諒解。
但是,如果是我們共同認可的目標,那貼在牆上的東西,必須做到。
而且,正因為我們是面對目標,而不是面對任務,我們才能保持靈活,對抗變化。
面對任務是什麼情況?今天我幹這 5 件事。明天呢?明天老闆還沒布置任務,那我就不幹。
面對目標是什麼情況?
那個山頭,一定要拿下來。今天制定 A 計劃,明天實施 B 方案,永遠在變,但是永遠向著山頭在進發。
因此,不要期待穩定,不要想着能把變化屏蔽在公司之外,屏蔽在工作內容之外。
我做不到,你也做不到。沒有人能做到。
所以,我們必須面對目標。需要打散隊形就打散隊形,需要衝鋒就衝鋒。
因為在真實的商業世界裡,完成 “任務” 的,可能會死。實現 “目標” 的,才可能會贏。
只有贏了,大家才能分錢。死了的人,就是死了。
四、一口真氣,不能散的
當有了薪酬制度,也有了目標管理,每個人都會開始自己奔跑。公司,也才因此能夠發展。
但是,站在公司的角度,它還有自己的擔心,萬一這個人走了怎麼辦?他的業務,誰來接?公司怎麼持續穩定地發展?
所以,有些公司還會再多分出一點錢,設計一些 “冗餘”。
== 設計冗餘,通常有兩個方法:==
==1. 給更高的薪酬 ==
== 有些公司為了人員的穩定性,會給出更高的薪酬。==
== 在市場上,這個崗位的薪酬大概是 20W~25W。==
== 那我給你 25W,或者 27W,甚至 30W。==
== 通過這樣的方式,留住人才。==
==2. 相對多招一定比例的人 ==
== 有時候,你會感覺公司好像總是多那麼一點人。假如砍掉 20%,公司運轉也不會有太大的問題。==
為什麼?
因為刻意多招了一點人。
在我自己剛創業時,招人是非常克制的。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坑,有自己要幹的活,甚至 1 個人,要幹 1.5 個人的活。
但是到了今天,隨著業務的發展,隨著人員的變動,需要一些冗餘來支持公司更好的發展。
那麼,這些冗餘的人,都在做什麼?閒著嗎?
公司,是不養閒人的。
他們會成為優秀的板凳隊員,他們會去探索新的業務,他們會去做新的創新。
我和公司的小夥伴說,為什麼現在很多人說 “內卷”?
是因為組織內部的機會變少了。
當大家的心思從打谷子,變成分谷子時,就會進行和創造力無關,和產能無關的競爭。就會內卷。
機會從哪裡來?
機會,需要人去探索。需要人去創造。
所以,公司需要有更多的人,只有這樣,才有更多的機會和晉升的空間。
如果一家公司永遠只有 10 個人,那可能是挺可怕的。
因為你會發現自己沒有晉升的空間,也沒有變化的可能。
因此,不管是誰,在公司裡都是不能閒下來的。這樣,我們才能發展。
我有自己的性格,有自己的偏好,有自己的問題。我也希望大家能清楚地知道,我的思考,公司的方向,團隊的管理方式。
我是一個不太看得慣大家閒著的人。
這個忙碌,不是說你一定要天天加班,而是說,你要為自己的承諾和人生負責。
不管是為公司,還是為自己,總是要幹點什麼。
如果一個人總是閒著、躺著、瘫著,就沒有精氣神了。
尤其是創業,全憑一口氣吊著。
閒了,這口真氣就散了。散了,可能就從此廢了,再也回不來了。
五、公理:強者要有最大的收益
說完了薪酬制度,目標管理,我的價值觀之後,還有一條公理想分享。
這可能也是商業世界最真實的一條公理:強者要有最大的收益。
什麼意思?
我舉個例子。
假如明年公司的人员总预算要增加 10%,從 1 個億,變成 1.1 億。那么,多出來的 1000 萬,應該怎麼分?每個人都增加 10% 嗎?
當然不是。這多出來的 10%,肯定不是均勻分配的。
一定,是拉開差距的。
也許,有人只會分到 10 萬,有人能分到 100 萬,有人能分到 800 萬。
為什麼?
因為一家公司如果要發展,如果要有效率,就要讓聰明人多賺錢。
那些聰明人,會發揮自己的想象力和創造力,用他自己的勤奮和天賦,創造更多的價值。
那麼,他理所應當分得更多。
1 個真正優秀的人,能頂多少個普通的人?
10 個?50 個?100 個?
我認為是 300 個。
所以,如果大家的薪酬太平均,公司是不會有活力的。
最後的結果應該是,一定有人要比另外的人多掙很多。
這是一定要發生的。
我需要保護強者,不被弱者佔便宜。
我不知道你能不能接受,但我認為這是商業世界的一條公理。
所以,這也是我們分錢的公理:== 創造最大價值的人,獲得最大的收益。強者,要有最大的收益。==
所有的制度安排,都是用我自己有限的經驗和智商,根據這條公理,推演出的定理。
任何制度安排,如果違背了唯一公理,那一定是我的問題。是我的經驗和智商不夠。
我會為我的錯誤道歉,然後堅定修改優化制度。
如果我拒不改正,或者對公理動搖,你們可以來告狀,甚至離開我。
我們也因為有相同的公理體系,而彼此認同,彼此成就。
結語
所以,商業世界有自己分錢的邏輯,公司也有分錢的邏輯。
如何分錢,是有規律的。
我和小夥伴們說:總是越強的人,分得越多。
但是,什麼是 “強”?
強,就是稀缺。
越稀缺,就越值錢,也越能分更多錢。
所以,如果要提一條什麼建議的話,就是想盡一切辦法,成長,讓自己稀缺。
在一場考試中,有人考 98 分,有人考 100 分。也許你會覺得,差不多。
但有句話是這樣說的:
你考了 98 分,是因為你的能力只有 98 分。
他考了 100 分,是因為滿分只有 100 分。
我非常同意。
人与人的差距,看起来极其微小,实际无比巨大。
你能做到 80 分,不赚钱的。做到 90 分,勉强赚点钱。99 分,能赚不少钱。但是 99.9 分的人,会比 99 分的还要多赚 100 倍。
我希望你能明白这个道理。
祝:稀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