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有價格,還是先有產品?#
#Omnivore
重點#
先有價格,而產品,是讓價格顯得合理的工具。 ⤴️ ^301155a7
產品是讓價格看上去合理的工具,這句話太精辟,值得反覆思考。從市場端來思考,確實應該先分析有切入口的價格區間,然後看目標人群,之後再設計產品。
最終一定是要顧客找到消費的價值。 ⤴️ ^6667275b
你在蜜雪冰城永遠感受不到星巴克、喜茶、奈雪的氛圍,這就是後者的價值感。 ⤴️ ^75d81200
同樣的產品,不同的價格和價值。
定價的作用實際是在幫你確定價格帶,錨定消費人群。 ⤴️ ^2cc9b891
所有的渠道選擇,最終的目的都是在於人。 ⤴️ ^f760e68e
選擇價格,實際是選擇消費人群,然後再根據消費人群確立渠道。 ⤴️ ^1694b85f
將價格決定競爭對手顛倒,變成以競爭對手調整價格。 ⤴️ ^0f5a0656
是你的價格在選擇競爭對手,而不是競爭對手決定你的價格,永遠不要被競爭對手誤導。 ⤴️ ^95374b88
不同價格區間的商家的顧客群體不一樣。
阿米巴經營體系原則在於 “追求銷售額最大化和經費最小化”。 ⤴️ ^af8ea90c
對阿米巴體系的新認識,但我還不太明白為什麼。
你的價格必須根據你向消費者提供的價值,而非你付出的成本來制定。 ⤴️ ^a4e13707
價格是你提供的價值所決定的,而不是你付出的成本。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鯨研品牌實驗室(ID:JPPLAB),作者:沐九九,編輯:黃曉軍,題圖來自:視覺中國。
本文討論了先有價格還是先有產品的問題,並強調了先定價再有產品的重要性。作者通過舉例說明了定價對產品的影響,並強調了選擇價格是選擇消費人群和競爭對手的重要性。
・💡 先定價再有產品的模式能夠使產品更加合理,增加產品的價值屬性。
・💡 定價是選擇消費人群和競爭對手的戰略決策。
・💡 定價要根據產品的價值而非成本來制定,以實現利潤最大化。
我們經常在談行銷關於價格(price)、產品(product)、渠道(place)、推廣(promotion)的 4P 理論,即在確定價格和產品後,進行渠道和推廣。
但你有沒有想過一個問題,是先有價格,還是先有產品?
傳統的思維是,把產品生產出來了,再根據成本來考慮定價。即先有產品,再有價格。
但如果我告訴你,好的模式應該是先有價格再有產品,你一定覺得我瘋了。
科特勒認為:== 先有價格,而產品,是讓價格顯得合理的工具。==
比如最近中秋節快到了,你想做高檔中秋月餅禮盒,你是先定價,還是先生產?
先定價。普通月餅幾十上百元一盒,我要做 1000 元 / 盒的月餅禮盒。
怎樣才能讓 1000 元顯得合理?你可以選用更好的食品材料,再把包裝做得更精緻些,或者突出產品的禮品價值屬性……
一些茶葉品牌就是這麼做的,將茶葉賦予禮品屬性,讓其向高端價值屬性靠近。
再比如你想要開奶茶店,你先想的不是我賣不賣咖啡,賣哪種咖啡,而是我定位人均消費多少?
10 元、15 元,還是 30 元?
如果是 30 元,我做什麼能讓消費者覺得 30 元值?口味好喝?包裝好看?…… 這些可能都是理由,但 == 最終一定是要顧客找到消費的價值。==
例如星巴克打造第三空間,奈雪、喜茶在構建新零售門店,都是在同等高價格下賦予產品更高的價值意義。== 你在蜜雪冰城永遠感受不到星巴克、喜茶、奈雪的氛圍,這就是後者的價值感。==
只要消費者覺得值了,你的商業模式也就跑通了。
這種模式不只高價產品適用,低價的宜家、迪卡侬也是這麼做的,先定價再設計,通過最終售價控制成本。
二
價格,是產品符號化的工具。
這種符號其實是為了讓消費者在購買時,能夠對商品是否值得作出判斷。
比如,一個比普通雞蛋營養價值更高的特色雞蛋,售價為 3 元 / 個,遠遠高於 1 元 / 個的土雞蛋。如果放在普通超市,多數消費者會覺得太貴,不值得,銷量自然也不高;但如果放在高檔超市,就會有人願意購買。
這不是後者更傻,只是他們更看重產品的營養價值。對他們來說,花 3 元就能買一個擁有更高營養的雞蛋,值!至於價格嘛,who care。
所以你會發現,== 定價的作用實際是在幫你確定價格帶,錨定消費人群。==
就像高價雞蛋一樣,如果你想做高端產品,那麼你把它放在菜市場這些主打低價性價比、或者大眾渠道的地方,就很可能會賣不動。
全球聞名的低價西餐廳薩莉亞就遇到過相同問題。創立初期,薩莉亞主打高價西餐,其客戶也定位在高檔消費人群。
但你絕對想不到,一個標舉高檔、奢侈的西餐廳,門店卻開在一個菜市場二樓的角落。
結果可想而知,菜市場來來往往的多是普通工薪階級,他們不會願意花幾頓飯的錢去薩莉亞吃一頓西餐,所以薩莉亞的經營狀況並不好,最終不得不屈服於門店位置和客流人群,選擇降價七折,才擁有了大批消費者。
當然,這裡面還涉及到渠道的選擇。
如果薩莉亞一開始就開在高檔小區、商場等高級場所,可能它的定位也能跑通。
但 **== 所有的渠道選擇,最終的目的都是在於人。==**
所有的行銷都在討論渠道滲透,但渠道的最終目的都是選擇目標群體,實現用戶轉化。因此,在合適的渠道投放的目的在於挖掘合適的人群。
細心點,你就會發現,你家小區的電梯廣告和你上班的寫字樓裡的廣告有明顯不同。
所以表面是渠道,背後還是產品價格引起的消費階層問題。
== 選擇價格,實際是選擇消費人群,然後再根據消費人群確立渠道。==
三
深入渠道,同類型產品之間的博弈也就開始了。
但更早一點來看,從定價開始,你就已經在選擇競爭對手了。
比如你想要開一家人均 100 多的火鍋店,你會做什麼?
可能是找個好的店面,再搞個與眾不同的裝修,開始招攬員工、亦或是發傳單招攬客戶……
但我告訴你,定價之後你的第二件事是尋找競爭對手。
在一定程度上,價格的選擇能夠直接決定你的競爭對手。
比如你的火鍋店人均 100 多元,那麼你的競爭對手可能是人均價格同樣為 100 多的火鍋店、烤肉店、烤魚店或其它類型的餐飲店。
所以,定價其實是一種戰略。
面對傳統燃油車 15~25 萬元的核心市場,新能源汽車威馬推出的首款 SUV 型號 EX5 指導價在 18.66~24.73 萬元之間,直接將傳統燃油車作為主要競爭對手。同樣,新能源車企蔚來將型號定價在 20 萬以上,也是直接將特斯拉作為主要競爭對手。
選擇價格的同時,你就已經在挑選對手進行競爭了。
但在市場中,企業常常陷入一個誤區:== 將價格決定競爭對手顛倒,變成以競爭對手調整價格。==
比如剛開始你和競爭對手都賣 10 元,後來市場行情不好,對方賣 8 塊,你也降價到 7 塊,降到最後,可能你的企業打贏了價格戰,卻也因負利潤倒閉了。
所以在管理企業時,領導者要保持清醒,== 是你的價格在選擇競爭對手,而不是競爭對手決定你的價格,永遠不要被競爭對手誤導。==
四
定價能夠確定消費群體和競爭對手,但如果一件事我們非做不可,其根本在於這件事具有唯一性,即除它之外,你找不到別的路徑來達到同一個目的。
但做好產品,同樣能達到選擇消費群體和競爭對手的目的。
比如你要做一款功能型飲料,你的消費群體必然是運動疲勞時需要提神醒腦的年輕人,而你的競爭對手則可能直接是紅牛。
只要產品出來了,什麼競爭對手、消費群體,這些問題都能解決。
既然產品能直接體現價格的作用,那麼我們強調價格是不是就沒有了意義?
非也。
我們之所以熱衷於先定品再定價,原因就是想要在既有成本基礎上,增加一定的利潤,最終確定一個我們認為 “完美” 的定價。
但如果你認為的完美並不完美,甚至可能虧損,你還會這麼做嗎?
所謂的成本計算,無非是讓你知道產品的最低售價,明白你的定價底線,但並不代表是合適的定價,更不能讓你獲得利潤最大化。
產品在流通中,有固有成本和可變成本兩種成本支出。前者是在生產、流通中形成的成本,是可計算的;後者則是根據產品達成銷量來形成的成本,是不可預估的。
每銷售一件產品就會帶來可變成本,一般來說,銷量越多,成本越低,這就是規模經濟的作用。
比如你生產一個瓷碗需要 4 塊錢,其它成本 1 塊錢,售價 10 元一個:
當你賣出去 10 個時,分攤到其它成本就是 0.1 元;
當你賣出去 100 個時,分攤到其它成本就是 0.01 元;
當你賣出去 10000 個時,分攤到其它成本就是 0.0001 元。
看起來很美好對吧,但前提是你還得賣出去,而銷量是未知的,可變成本也是不可控的。
尤其當你真的做大銷量 1000 的時候,勢必擴大產能,這又意味著人力、機器等成本的增加,然後又是一段難以估量的數字。
所以,如果你想僅靠已知成本來確定價格,你很可能最後發現根本賺不到錢。
五
那該怎麼辦呢?先定價。
但先定價又會出現一個問題:成本受限。
比如你做一件服裝,你希望賣 50 元 / 件,這意味著你的生產、渠道等所有的成本總和要低於 50 元,你才有利可圖,甚至是成本越低越好。
但你生產過程中可能發現,一件衣服生產成本就達到 40 元,加上渠道、經銷商等成本,可能遠超 50 元。
這時候你會怎麼做呢?調高價格?
如果只是個小的創業公司,提價很容易,老闆一拍桌子就決定的事,但如果是像宜家、迪卡侬那樣的大企業,審批程序複雜,還沒等審批完成,可能衣服都過時了。
稻盛和夫在企業管理中談到,== 阿米巴經營體系原則在於 “追求銷售額最大化和經費最小化”。==
放在普通企業管理中同樣適用,通過縮減成本實現利潤最大化,比如能否以更低的價格找到可替代原料,亦或是通過規模採購降低成本…… 成本節省就像海綿一樣,擠一擠總是有的。
但這也告訴我們一個道理,為了不把自己逼到絕路,價格還是不要定得太低。
定價過低,往往因無法給融資成本、庫存、應收賬款、渠道、推廣、服務等價值鏈其他環節留下空間而難以形成循環。
同樣,定價過高,價值匹配不上價格也虛有其表。
作為產品價值化的符號,價格與產品價值相匹配時,才能留住顧客,最終實現利潤最大化。
六
最後說一句,當你想要嘗試新產品時,一定要先定價。
這種定價不是管理者一拍腦門決定出來的。相反,它是企業在綜合固有成本、場景溢價等多方因素後,最終能夠帶給消費者的價值體現。
但在這個過程中,需要記住一點:
== 你的價格必須根據你向消費者提供的價值,而非你付出的成本來制定。==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鯨研品牌實驗室(ID:JPPLAB),作者:沐九九,編輯:黃曉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