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nner
Leo

Leo的恒河沙

一个活跃于在珠三角和长三角的商业顾问/跨境电商专家/投资人/技术宅/骑行爱好者/两条边牧及一堆小野猫的王/已婚;欢迎订阅,日常更新经过我筛选的适合精读的文章,横跨商业经济情感技术等板块,总之就是我感兴趣的一切

2024-02-26-年度徵文|新手家庭財務初探

年度徵文|新手家庭財務初探#

#Omnivore

編注:

本文是「2023 年度徵文:分享你的關鍵詞」的第 4 篇入圍文章。本文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少數派對標題和排版略作調整。


「本文參加 2023 年度徵文活動。我的 2023 年度關鍵詞是:平衡」

前言#

過去五年來,我一直保持著記帳的習慣。經歷了多年的實踐,也逐漸探索出了適合自己的記帳邏輯。直到去年(2023 年),我和女朋友去民政局領了證。

結婚之後,帳目就很難再以個人的形式延續下去。單就支出項目來說,就有很多個人類目和共同類目。同時,關於婚後的資金如何支配和記錄等等問題,都会将原有的个人财务逻辑打散。

因此,我需要重新思考家庭視角下的財務管理邏輯,以及適配的記帳方式。

基本邏輯:融合,且獨立#

搭伙過日子之後,很多個人支出項目,就變成了共同支出(如房租水電燃、下館子、購買生活用品等),但很多個人支出,就還是個人支出(如工作餐、買咖啡、買點小物件等),更有一些個人支出,最好還是屬於個人支出(如給對方買的各種程度的禮物)。

一種最為熟知的方式,是一個人管理全部錢財,然後給另一個人「零花錢」用來自由支配,即「A 上交全部收入,B 負責管理全部支出」。這意味著其中一方獲得收入後,將全部上交所得。這種方式是最一股腦解決問題的,但是當下的人活得越來越獨立自我,這樣很可能會削弱其中一個人對勞動與所得之間的正向反饋。畢竟收入這件事情變得漸漸無感(賺多少也都交上去了)。我們也想嘗試更加適應每個人心態的方式。

另一種方式,是類似「A 負責房租,B 負責吃飯」這種模式。在領證以前,我們大致是以這樣的方式來生活的,既顯得很獨立,又好像在搭伙。但是領證以後,所需要的支出就不僅僅是這些了,還會增加很多大件支出、人情往來、長期或短期的貸款等等更加複雜的支出項目。因此這樣的方式似乎無法繼續成為主導的方式。

直到我看了 @也談錢 的一篇公眾號文章 - 《老婆想學鋼琴,但我覺得負擔不起》,從中獲得了些許啟發。當晚和家屬商量一番,就決定參照實踐一下。

具體的模式是「設立共同賬戶,共同存入,並負責個人及共同支出」:

  1. 每月商議存入共同賬戶的數字。(可以是對等的,也可以不等)
  2. 家庭共同支出,由這個共同賬戶來承擔。
  3. 個人支出(通常是信用卡),也用這個共同賬戶來還款。

image

感謝 @古希臘掌管愛情的神(草履蟲)的製圖

選擇這種模式的思考如下:

  1. 共同賬戶的建立,有一種共同儲蓄的感覺。
  2. 從自己每個月收入中提出大部分來存入。這樣更能增加每個人對這個家庭的貢獻感
  3. 同時個人保有一定量的現金儲備,能應對一些特殊情況,心裡不慌。
  4. 每個人工作都很辛苦。不會有任何一個人在收到工資後,馬上「全部上交」自己的收入。對收入和工作在心理上的等價感,保持一定的良性關係。
  5. 雙方對自有資金擁有一定的自主權,這也意味著,互相買一些小禮物大禮物等等,還會使用到「自己的錢」。這個錢可以是在存入共同賬戶之後的個人結餘(等同於自己省出來的明著的小私房)。
  6. 為什麼個人支出也用共同賬戶來支付呢?主要是希望通過這種方式把個人支出與預算都拉入到一個公共視野裡,雙方不過多干預,但也受到一定的軟性控制(如設定預算)。

實際操作:消費卡與儲蓄卡#

針對上一章節的財務邏輯,需要選擇一種既方便操作又好區分賬戶的實操模式。

目前我和家屬設置了 3 張消費卡和 1 張儲蓄卡。分別為:

  1. A 的消費信用卡
  2. B 的消費信用卡
  3. 共同消費信用卡
  4. 共同賬戶儲蓄卡

前兩項很好理解,各自的消費用各自的信用卡。當涉及到共同的消費時(例如一起下館子、超市買菜、共同打車等),就使用第三項的共同消費信用卡。通常,一張卡只能記在一個人的銀行名頭下,那麼 A 可以開啟微信的「親屬卡」或是支付寶的「親情卡」功能,讓 B 來刷這個「共同消費信用卡」。

第四項的共同賬戶儲蓄卡,有如下功能:

  1. 接收每個月雙方的存入
  2. 給前面三個信用卡進行還款
  3. 支付只支持轉賬的共同支出(如房租等)

通過這樣的組合方式,就完成了三類消費賬戶以及共同賬戶的分類。但是為什麼一定要搞得這麼麻煩區分多個消費卡呢?這跟接下來的記帳邏輯和預算控制有關,可看下一章節。

家庭賬本:從記錄明細,到記錄總額#

過去五年我使用 MoneyWiz 來記帳,方式是那種事無巨細的每筆都記,當然有很多類別已經合併簡化,因此雖然是每一筆都記錄,但實際操作起來也不會十分麻煩。

領證之後,我重新思考了一下記帳這件事情。

原本我是希望通過詳盡的記帳來隨時了解自己的資產情況,以及通過記帳和預算,來控制各類消費支出。長此以往,我其實已經逐漸養成了不胡亂消費的習慣。對待必要消費(如房租水電等),平時的控制意義並不大,該花就得花了。對於非必要消費(如隨手點杯奶茶,買個 XX 等),我已經養成了事前思考這東西是否必要然後再下單的習慣。因此,控制支出這件事情,我早已不再依賴記帳。而記帳這件事情,更多的作用僅是讓我了解當下的資產狀況。

既然如此,我們商量過後的家庭記帳模式,就不再聚焦流水明細,而是更關注月度總額結餘情況。每個月底,盤算一下各消費賬戶的負債額度,然後記錄一下本月的結餘情況。匯總各類資產與負債,按月份製作報表,用來觀察家庭財務狀況的走勢。具體操作見可下一章節。

兩種表格:賬本與報表#

相比個人,經營一個小家庭,與經營一個公司更加類似。兩個人組建的小團體,有各種類目的資產(房產、投資理財、現金賬戶、公積金賬戶、應收賬款等),與種類繁多的負債(房貸、信用卡負債、消費貸款、其他貸款等)。因此我們將採用收支餘額表資產負債表,來視圖描述我們的財務狀態。簡單來說,就是賬本報表

賬本:收支餘額表#

(財務上並沒有這種表,是自製命名的。)

這個表對應的是原本的「記帳」功能。以月為單位,記錄四個賬戶的現金流量情況:

  1. A 消費信用卡支出額度,對應的就是 A 的當月消費
  2. B 消費信用卡支出額度,對應的就是 B 的當月消費
  3. 共同消費信用卡的支出,對應的是當月共同消費
  4. 共同賬戶儲蓄卡的結餘,對應的是共同賬戶的餘額

上面四句話看起來像是廢話。但是這裡所要回答的是前一章節的問題:為什麼設置這四個賬戶。

信用卡賬戶有個天然的特點,以月為單位,周期性清零。前三個賬戶的當月負債,就表示了這三種賬戶本月的消費情況。可以事先設定預算,通過查看負債總額的方式大致控制預算的執行情況。而第四個賬戶,是兩個人的共同賬戶,方便了解家裡的餘糧還有多少,是否能夠覆蓋前三個賬戶。

從詳細記帳,到記錄餘額,我也沒有放棄預算控制。而是從控制類別,調整成了控制總額。因為財務合併了之後,個人的消費支出,以及共同支出,已經附帶了一定程度的支出類別屬性。例如一起打車,出門吃飯,看電影,看展覽,買家居用品等,都變成了共同支出。因此為了方便生活,我們選擇了相對模糊的預算控制方式。最終關注的是花了多少錢,剩了多少錢,至於有多少花在了哪裡,就不過分深究了。

image

(以上數據完全虛構,僅供參考樣式。)

同時,僅記錄總額不能夠很好地達到控制預算的目的。生活中時常會出現這樣一類消費,難以分類:

  1. 不具有典型的日常性
  2. 消費頻率偏低
  3. 作為特殊消費,需要回顧餘額

這類消費,通常相對孤立存在,或者總量偏少,若為了他們再分類,有點略顯麻煩。因此我們對每月消費賬目的記錄,變成了日常總量 + 各類非日常消費。例如可以看到每月的條目如下:

  1. 2024-02:消費總額 5678 元
  2. 2024-02:日常消費 3456 元
  3. 2024-02:理髮卡 600 元,優衣庫衣服 400 元,保險費 800 元……

通常,我們只對日常消費進行預算控制,而非日常的部分,會以一個相對粗略的原則來控制。畢竟家庭不比公司,有時候要控制預算,但也要考慮生活品質。過分卡時間和卡金額,也會一定程度影響到生活的觀感。

image

(以上數據完全虛構,僅供參考樣式。)

再利用 Excel 的數據透視表,自動生成各月份各類別的小計總計。每一個分項匯總僅作為參考和回顧。目前並沒有針對這些項目的剛性預算控制。

image

(以上數據完全虛構,僅供參考樣式。)

報表:資產負債表#

月底,將收入存入共同賬戶,共同賬戶還清了三張消費信用卡,理財賬戶餘額有變動,公積金賬戶的錢有增有減。這一系列以月度為周期的賬戶變動發生之後,就可以記錄一筆當月的資產負債情況。

記錄過當月的表後,再將當月的數據匯入到總表當中,逐月可對比資產負債的變動情況。這樣的用處是能夠更加數據化家庭的資產負債變動走勢。還了多少貸款了,又增加了多少存款了,資產負債率變成多少了,都有一個以月為周期的趨勢。方便兩個人對家庭的整體財務狀況有個了解。

目前我所關注的是「資產負債率」,在資產負債長期處於動態變化的狀態下,這個指標是我覺得能夠總體概括家庭財務風險等級的重要指標。同時,它也可以作為我們在財務運作(是否考慮提前還貸,是否新增其他貸款,額度多少,是否加大投資理財等)方面的重要參考依據。

image

(以上數據完全虛構,僅供參考樣式。)

image

(以上數據完全虛構,僅供參考樣式。)

維護平台:Office 365#

關於在線表格,嘗試過 Airtable 和 Notion,但是使用下來發現他們的表格比較固定(比方說同一列要麼是數字,要麼是公式,不可以同時出現數字和公式),導致可自定義性比較差一點。並且比較熱門的 Notion 中的表格,界面中無關要素偏多,導致表格中的文本數字等不夠突顯或不能一目了然。

最終我們還是回歸原始,使用了 Excel ,通過 Office 365 實現線上共享使用,加上一些簡單的 VLOOKUP 和 數據透視,目前足以應付當前需求。自定義強,意味著需要經過一番打磨才會讓表格顯得好看且可讀性強。因此這個表格的範式,還在不停的增強當中。但是首當其中,是功能上要先滿足需求,這一點上使用 Excel 還是很容易的。

後記#

人生就是在不斷探索。在不同的階段,找尋合適的方式來生活,是一生的課題。

過去我自己生活,只要找到屬於自己的方式就可以達到自洽。以後搭伙過日子,就要通過協商和更多方面的考慮來構建合夥模式。每個人、每個家庭的個性、條件、情況都各有不同,因此每個人都應當找尋更適合自己的方式。本文僅以一個小例子作為闡述,也是對 2023 年身份轉變後,個人對家庭財務思考的總結。

> 關注 少數派公眾號,解鎖全新閱讀體驗 📰

> 實用、好用的 正版軟件,少數派為你呈現 🚀

載入中......
此文章數據所有權由區塊鏈加密技術和智能合約保障僅歸創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