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nner
Leo

Leo的恒河沙

一个活跃于在珠三角和长三角的商业顾问/跨境电商专家/投资人/技术宅/骑行爱好者/两条边牧及一堆小野猫的王/已婚;欢迎订阅,日常更新经过我筛选的适合精读的文章,横跨商业经济情感技术等板块,总之就是我感兴趣的一切

2024-03-15-健康人該不該用CT做“體檢”?

健康人該不該用 CT 做 “體檢”?#

#Omnivore

Highlights#

有醫學必要就用,沒有就別折騰。兒童青少年這些敏感群體使用時需要額外注意風險收益考量⤴️ ^1a644e08

image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一個生物狗的科普小園(ID:Story-about-Science),作者:Y 博的科普園,原文標題:《健康人不該用 CT 做 “體檢”,但一次 CT 增加癌症風險 43% 之說實屬誤導》,題圖來自:視覺中國

本文討論了健康人是否應該使用 CT 進行體檢以及 CT 造成的輻射風險。文章指出,將 CT 用於健康人的全身癌症篩查是誤導,因為這種技術在健康人群中的有效性很低。此外,CT 和 PET-CT 等檢查都會產生輻射,過度使用這些高級醫學影像檢測會增加癌症風險。然而,熱搜中聲稱一次 CT 增加癌症風險 43% 的說法是誤導。實際上,針對低劑量輻射的癌症風險研究不足,尤其是兒童和青少年對輻射風險更為敏感。因此,在使用 CT 時需要根據風險收益進行考量,特別是對敏感群體。

・⚠️ CT 用於健康人的全身癌症篩查效率極低,屬於浪費醫療資源。

・☢ CT 和 PET-CT 等檢查會產生輻射,過度使用會增加癌症風險。

_right: 一次 CT 增加癌症風險 43% 的說法是誤導,實際風險受劑量和個體敏感性影響。

前兩天的一個熱搜,稱做一次 CT 將增加 43% 的癌症風險:

image

新聞源頭是一位院士提出健康人不用做癌症篩查,大概是針對幾年前開始泛濫的用 PET-CT 等技術做體檢,號稱檢查全身癌症。呼籲別沒事把 CT 這些高級醫學影像檢測用於普通人群的體檢完全正確。

一是體檢用到此類技術時號稱的全身排查癌症純属誤導,早有研究明確用 PET-CT 在內的技術在健康人群裡篩查癌症效率極低,毫無意義,屬於浪費醫療資源。二是 CT、PET-CT 等都有輻射,按那些 “高檔次大體檢” 的玩法,被檢查者受到的輻射量還非常高,無疑有包括增加癌症風險在內的危害。

但是像熱搜裡說做一次 CT 就增加癌症風險 43%,也屬於是標題黨的誤導。CT 在很多情況下是不可或缺的檢測手段,這樣的炒作引起恐慌,只會給民眾帶來不必要的困擾。

說起來我開公眾號寫的第一篇文章就是討論為什麼不應該用 PET-CT 來做全身癌症篩查,裡面也提到了輻射問題,有興趣的可以去看一下:PET-CT 輻射。

熱搜裡一次 CT 增加癌症 43% 的說法是出自去年 11 月 Nature Medicine 上的一篇論文:

image

別看出處是頂級學術期刊,新聞標題裡這麼用絕對是誤導。

我們日常生活裡會遇到的輻射主要有兩類,非電離輻射和電離輻射。像手機輻射、微波爐輻射這些都屬於非電離輻射,能量低,不存在致癌風險(網上說手機信號致癌的都是謠言)。

但像紫外線、X 光這些,它們能量高,高到什麼程度?可以破壞細胞內的 DNA 分子,這就有了導致基因組損傷,基因突變的風險。而細胞癌變的基礎就是基因組變異,因此電離輻射有致癌的風險。這也是為什麼說紫外線可以導致皮膚癌。

** 像 CT 以及 PET-CT,都会帶來電離輻射。** 另外,電離輻射的傷害我們一般也會分為兩類,一類是短期內大劑量導致的急性傷害,表現為急性輻射綜合症,也叫放射病。比如電視劇《切爾諾貝利》等影視作品裡,那些在核電站事故時在場或後來進去救援、清理的人,沒多久就噁心、嘔吐、甚至死亡,屬於這類。

我們說的輻射致癌屬於電離輻射的第二類傷害,也就是接觸的劑量不是很高時對健康的影響。

就輻射危害來說,劑量越高危害越大,這大家都知道,但另外一點是劑量越高的輻射,其傷害在科學上也更明確。

比如輻射致癌,100mGy 以上增加癌症風險證據很多。可劑量低於 100mGy 的就欠缺了。像有些風險分析是通過 100mGy 以上的研究去模擬,這就要引入好幾個假設,比如輻射帶來的致癌風險不會降低到 0,一定範圍內是線性等等。那麼多前提假設,結果當然是爭議很大。Nature Medicine 那篇文章就是針對低劑量輻射癌症風險研究不足而做的。

該研究是跟蹤歐洲九個國家 90 多萬青少年兒童,收集他們接受 CT 檢查的數據,以及日後出現血液腫瘤(比如白血病、淋巴癌)的情況,分析 CT 檢查是否和血液腫瘤風險增加相關。結果發現接受 CT 照射確實增加了血液腫瘤風險。

不過熱搜裡那個一次 CT 增加 43% 風險就是誤解了。論文裡是有一次 CT 增加癌症風險 43%,但有前提:是在接受多次 CT 的情況下。怎麼回事呢?是研究人員將接受超過 1 次 CT 的人和只接受過 1 次 CT 的人比,看血液腫瘤風險變化,論文補充材料的第 7 個表格:

image

這麼一比發現接受過 2 次~3 次 CT 的人,比只接受過 1 次的血液腫瘤風險更高,4 次~5 次又高於 2 次~3 次。也就是有一定的劑量關係,把這個劑量關係換算成每次 CT 對應的風險,就有了一次 CT 增加 43% 血液腫瘤風險的結果。

要注意,這裡是以接受過 1 次 CT 為基準比較,實際是多次 CT 裡每次 CT 大概增加多少風險,不是說做一次 CT 就增加 43% 風險。

實際上這篇論文裡關於輻射劑量關係不止是這多次 CT 的一種分析,還有按具體劑量來的,比如在表 2 裡:

image

研究人員以接受過 5mGy 以下輻射為基準,剩下的人按接受的劑量去分組,比較出來發現在 10mGy~15mGy 這一組,血液腫瘤風險就顯著高於 5mGy 以下的了,之後也基本存在劑量關係 ——接受輻射越多,血液腫瘤風險越高。要注意 5mGy~10mGy 這一組與 5mGy 以下沒有顯著區別,而風險也是劑量越高的越明顯。

一次 CT 的劑量根據檢測種類不同有差別,不過醫學影像裡平均一次 CT 檢測差不多是 8mGy。這篇論文的研究人員也做了換算,接受這麼多劑量的輻射,差不多增加了血液腫瘤風險 16%。但這是針對兒童與青少年,他們對輻射致癌的風險更敏感,也是該研究的對象。咱不能隨便擴展,明明三四十歲了,非要用小孩子的風險分析,就不太好了,是不?

然後按照一次 CT 檢測 8mGy,增加血液腫瘤風險 16%,進一步計算對社會的影響。那么如果一萬名兒童青少年接受 CT 檢測,未來 12 年裡,會因為這些檢測增加 1.4 例血液腫瘤。

怎麼看這樣的風險?顯然 CT 致癌的風險是真實存在,這就和 CT 有輻射性一樣,是客觀事實,沒法改變。但是較少的次數下,受到的輻射少,風險也更低。像一萬名青少年做 CT 檢測,增加 1.4 例血液腫瘤,這個絕對影響還是可以接受的。尤其是我們需要考慮很多情況下是因為醫學原因必須要做 CT,不做的話可能都不用等 12 年看有沒有增加一點血液腫瘤風險,而是有立刻的生命安危問題。

其實 Nature Medicine 上的論文對我們的啟示,和過去醫學界對 CT 等輻射性醫學成像使用的建議是一致的:== 有醫學必要就用,沒有就別折騰。兒童青少年這些敏感群體使用時需要額外注意風險收益考量 ====。

思考風險收益時也可以和我們日常生活裡自然會接受的輻射做比較。醫學成像上輻射單位往往用 mGy 或 Gy(等於 1000mGy)表示,這是吸收的輻射量,另一個常用輻射單位是 mSv(豪西弗,1 西弗等於 1000 豪西弗)。

mSv 是指等效輻射,不同發射性物質的強弱不同,mSv 相當於是大家換算到同等的輻射量,一般生活裡我們遇到的自然輻射都會用 mSv 表示。醫學成像上的 mGy 可以直接換算成 mSv,如 8mGy 等於 8mSv。

過去這一年多,中文互聯網上關於輻射的 “討論” 數不勝數,很多人談輻射色變。其實我們生活在世界上就會受到輻射 ——背景輻射,不同地方不一樣,比如海拔高的地方會高一些。全球範圍每個人每年接受到的背景輻射大約是 2mSv~3mSv。一次 8mGy 的 CT 相當於兩三年的自然背景輻射。而有些體檢搞的全身 CT,一次劑量會在 20mGy 以上,也就是一次照了七八年的輻射量,倒真不能忽視。

像職業有輻射暴露的,比如核電站工作人員,都有一年允許接受的輻射上限。美國是 50mSv,新加坡 20,日本是 5 年總和不超過 100,單獨一年不超過 50。按有些高檔體檢的搞法,受眾明明是精英白領,最後接受的輻射量都要超過核電站工人了,這韭菜割的也挺黑色幽默。

image

參考資料: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91-023-02620-0

https://www.health.harvard.edu/cancer/radiation-risk-from-medical-imaging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一個生物狗的科普小園(ID:Story-about-Science),作者:Y 博的科普園

載入中......
此文章數據所有權由區塊鏈加密技術和智能合約保障僅歸創作者所有。